不到二百字的寓言貢獻了五個成語,莊子真牛

2021-01-10 靜夜思學

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

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

《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這則小寓言裡有兩個虛擬人物,一個叫河伯,一個叫若。河伯是黃河的河神,若是北海的海神。

說秋天來了,雨水下得很大,千百條河流的河水匯集到了黃河,河伯抬頭一望,黃河兩岸連牛馬都分辨不清,可見水勢之大,於是欣然自喜,認為天下的美景最多只能達到這種狀態了。而當河伯向東順流到達大海時,卻發現大海裡的水一眼望不到邊,於是感嘆說:「俗語講『聽到了上百條道理,就自以為沒有誰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了』,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以前我曾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問,輕視伯夷的義行,我還不信,今天我信了。如果不是走到這裡親眼看到望之無窮的大海,我真要一輩子被那些懂得大道的人所恥笑了。」

這則寓言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原文是個大長篇,有三四千字之多,我獨愛開頭這一段。短短一百多字,就貢獻了五個成語:

牛馬不辨:形容水勢浩大;欣然自喜:形容高興到喜悅;望洋興嘆:原指在大事物面前感到渺小,現多比喻無可奈何;貽笑大方:指被懂行的人笑話;大方之家:原指得道的人,現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除了這五個成語外,莊子的齊物論思想也通過這短短的小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什麼是多,什麼是少,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壽,什麼是夭,這都是些沒有定論的東西,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執著於比較就必然會受傷害,人為什麼非要自我傷害呢?

當河伯遇見海神若時方知道自己的無知,而海神若卻對他講大海雖大,水旱不知,但與天地相比,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憑什麼認為它大呢?

從其大處觀之,毫末不為小,從其小處觀之,天地不為大;從其長處觀之,殤子不為夭,從其短處觀之,彭祖不為壽,為什麼非要輕視一個重視另一個呢?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安時處順、物我兩忘之境界的人才會真正體驗到快樂,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

相關焦點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莊子是戰國時宋人,曾做過漆園吏。他鄙視功名利祿,否認鬼神的存在。他的散文意境開闊、想像豐富,形象生動、極有文採,特別善於把各種事物人格化,並有意識地藉助寓言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對後世的文學有較大的影響。下面介紹莊子流傳千古的名篇,不僅奉獻了一個成語,而且啟迪深刻。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莊子》中七個成語,道破人生七大智慧
    《莊子》是中國古代經典名著之一,後人在其中的語句中總結出了成語,這些成語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智慧。今天我們將要探討其中的七個成語,來看莊子留給後人的精神寶藏。四、對牛彈琴「對牛彈琴」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成語,現如今我們經常用它來諷刺對著一些不懂風雅的人談論優美的事物,不能被理解。因此在人們的認知中,它是帶有明顯貶義的。
  • 莊子寓言精選-應帝王渾沌之死
    進與退這是內篇中最後一篇最後一個寓言,在內七篇中庄子主要是人間世和應帝王這兩篇講述了自己的一些政治觀點。本著道家無為而治的核心,莊子治國理念和養生一樣:恬淡寂漠,虛無無為。先看本篇第一個寓言。齧缺問於王倪,四問而四不知。齧缺因躍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
  • 莊子問友借錢,朋友有錢不借卻假仗義,誕生著名諷刺成語沿用至今
    莊子出身於楚國公族血統,是正兒八經的楚莊王后裔,按理說衣食無憂應該是沒什麼問題。更何況莊子之名響徹戰國大地,隨便到哪個諸侯處謀個一官半職,總歸也能逍遙快樂。我們印象中的莊子恰如《逍遙遊》所述,他應該像大鵬鳥一樣遨遊蒼穹,俯視人間,又怎麼會窮得吃不上飯呢?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更多出自莊子的成語 及解釋  大而無當: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意思:當:底。雖然大,卻無底。原指大得無邊際。後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實際、不合用。   大相逕庭: 「 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意思:指彼此相差極遠或矛盾很大。   眾狙皆悅。」意思:原指玩弄手法欺騙人。
  • 追憶原始的美好樂園:《莊子》中那些刪除了的寓言和神話
    >《莊子·寓言》中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可見《莊子》主要以寓言為主。那什麼是「寓言」呢?所謂「寓言」就是「借外論之」。郭象注曰:「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也。」也就是說,莊子不採用直接陳述的方式來表達他自己的意見,而是「外借」以寄寓己意。所謂的「外」,或出於他人之言,或者是杜撰的故事,而有很大部分可能就是當時所流行的神話傳說。
  • 莊子寓言三則
    他現在雖然對外在的反應已經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還有怒氣,不行再等等。   又過了十天,大王來問。紀清子終於說:這回雞差不多可以了。別的雞一些響動鳴叫,它已經不應答了。現在它像個什麼樣子呢?這就引出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叫做「呆若木雞」。紀清子說,這隻雞現在已經訓練得像個木頭雞一樣,「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內聚,它的德性已經內化了,內斂了。
  • 【中國寓言成語故事】驚弓之鳥
    驚弓之鳥是一個有名的成語故事,也是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它講的是戰國時候一個弓箭手,他十分厲害,不用射箭直接拉弓就能把天上的大雁打下來。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聽過驚弓之鳥這個故事嗎?  寓言故事:驚弓之鳥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獵。
  • 四字成語歸類大全
    《一鳴驚人》:點擊進入成語視聽  五、含有一組近義詞的成語  見多識廣 察言觀色 高瞻遠矚 左顧右盼 調兵遣將 粉身碎骨 狂風暴雨 旁敲側擊  千辛萬苦  寧為雞首,無為牛後 三人行必有我師 化幹戈為玉帛  八、描寫情況緊急的成語  千鈞一髮 刻不容緩 迫不及待 十萬火急 火燒眉毛 燃眉之急
  •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一、成語解釋編輯庖丁解牛  【成語解釋】庖丁解剖了全牛。二、成語典故【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三、詞語辨析【正音】庖:不能讀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寫作「皰」。
  • 莊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職位,會讓莊子來負責呢?因為莊子是楚國貴族,和楚國國君是親戚。莊子是楚莊王的後人,莊子的姓氏,就來自楚莊王的諡號莊字。以祖上的諡號為姓氏,莊姓的源頭就出自楚國。有人看了《莊子》,就認為莊子是書裡描寫的那樣,是個吃米都得找人借的窮光蛋。認為他出身卑微,一生窮困潦倒,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那只是書裡面寫的寓言,不能把寓言當現實。
  • 2021年,「牛」字成語大比拼之看寓意猜成語
    今天的話題,咱們圍繞2021年「牛」年,這個元素開展!來一個「看寓意猜成語」,要含「牛」字的哦! 猜一個含「牛」字的成語 第四題: 成語寓意:形容怒氣衝天或氣勢很盛。猜一個含「牛」字的成語 第五題: 成語寓意: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 「適來適去,安時處順過生活」聽《莊子》寓言故事
    莊子的這則寓言說什麼呢?「話說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大哭幾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感到很奇怪,便問秦佚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們又問:「那你怎能這樣草率的弔唁呢?」秦失說:「這樣沒什麼不對啊!從前我認為你們和老師都是超脫世俗的人,現在看來也不是啊!
  • 【知識】「牛」字的成語和春聯
    離農曆辛丑年越來越近了,今天,我們就來和您說一說與「牛」有關的成語吧~「九牛一毛」「對牛彈琴」「牛刀小試」……帶「牛」字的成語雖不能說「多如牛毛」,但也是不勝枚舉。放牛歸馬,出自《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
    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時間:2020-12-27 12: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成語目無全牛指的是 成語目無全牛形容的是什麼螞蟻莊園 目無全牛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今天的小雞寶寶給大家出的題目是問大家目無全牛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人怎麼樣呢?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寓言精選-胠篋大盜竊國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論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一個很離經叛道的說法。我們總是覺得這個世界聖人不夠多,好人不夠多,道德敗壞才是社會世風日下的原因。而莊子和老子卻恰恰相反認為道德仁義,知識本身才是混亂的根源。莊子大抵從兩方面來說:1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