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
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
《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這則小寓言裡有兩個虛擬人物,一個叫河伯,一個叫若。河伯是黃河的河神,若是北海的海神。
說秋天來了,雨水下得很大,千百條河流的河水匯集到了黃河,河伯抬頭一望,黃河兩岸連牛馬都分辨不清,可見水勢之大,於是欣然自喜,認為天下的美景最多只能達到這種狀態了。而當河伯向東順流到達大海時,卻發現大海裡的水一眼望不到邊,於是感嘆說:「俗語講『聽到了上百條道理,就自以為沒有誰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了』,說的就是我這種人啊,以前我曾聽說有人小看孔子的學問,輕視伯夷的義行,我還不信,今天我信了。如果不是走到這裡親眼看到望之無窮的大海,我真要一輩子被那些懂得大道的人所恥笑了。」
這則寓言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原文是個大長篇,有三四千字之多,我獨愛開頭這一段。短短一百多字,就貢獻了五個成語:
牛馬不辨:形容水勢浩大;欣然自喜:形容高興到喜悅;望洋興嘆:原指在大事物面前感到渺小,現多比喻無可奈何;貽笑大方:指被懂行的人笑話;大方之家:原指得道的人,現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除了這五個成語外,莊子的齊物論思想也通過這短短的小故事表達得淋漓盡致。什麼是多,什麼是少,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壽,什麼是夭,這都是些沒有定論的東西,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執著於比較就必然會受傷害,人為什麼非要自我傷害呢?
當河伯遇見海神若時方知道自己的無知,而海神若卻對他講大海雖大,水旱不知,但與天地相比,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憑什麼認為它大呢?
從其大處觀之,毫末不為小,從其小處觀之,天地不為大;從其長處觀之,殤子不為夭,從其短處觀之,彭祖不為壽,為什麼非要輕視一個重視另一個呢?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安時處順、物我兩忘之境界的人才會真正體驗到快樂,才能真正做到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