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來適去,安時處順過生活」聽《莊子》寓言故事

2021-01-19 悅讀經典愉悅人生

(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莊子的這則寓言說什麼呢?「話說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大哭幾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感到很奇怪,便問秦佚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們又問:「那你怎能這樣草率的弔唁呢?」秦失說:「這樣沒什麼不對啊!從前我認為你們和老師都是超脫世俗的人,現在看來也不是啊!

弟子們不解,秦佚接著說:「我剛才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年老的人在那兒哭的很傷心,就像在哭自己的孩子一樣;年少的人也哭的很傷心,像是在哭自己的父母一樣。他們今天聚在這兒,想必是有人並不想說什麼悼念之詞,卻觸景生情的說了,有人本來不想哭泣,也情不自禁的哭起來了。你們知道嗎?這樣是違反常理、有背人情的,你們忘記了人本來就是自然所賦予且受命於天的道理,在古代,這樣就叫作違背天理的刑罰。

該來的時候,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該去的時候,你們的老師順時而死。該來則來,該去則去,安心自在,順其自然,喜怒哀樂都不能入於心,古人說這樣就叫自然的解脫,好像是解除了倒懸之苦一樣。」

諸君聽了莊子的這則寓言故事,有什麼啟發呢?眾人情不自禁的哭泣、悼念有什麼不對嗎?秦佚輕描淡寫式的弔唁好朋友好嗎?秦佚的做法,不禁讓人想起在莊子妻子死了的時候,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生死觀和生活觀都那麼灑脫,「哀樂不入於心,」但人非草木,顯然這種淡泊從容的心境,是不同於草木的,更不是麻木不仁的。

所以當有人問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那麼多年,為你生兒育女,洗衣做飯,現在她死了,你就一點也不傷心嗎?」莊子回答說:「我的妻子和我這麼多年的夫妻情分,我看著她死了,起初當然很傷心了。可過了一些時間,我想到我的妻子身形雖然敗壞了,這只是人的肉體有生有死,但她的精神是無限的,她沒有來過,也沒有離我而去。」

可見,莊子的言行並不是不通人情的,而是通達了人情,覺知了哀樂,即俗而恆真的生命境界,知無常而常樂觀的生活情態。

從現實人生一面來看,大家還記得嗎?在《論語》裡有這樣一段描述。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哭的很傷心。身邊的學生覺得奇怪,便問孔子說:「老師啊!向您這樣偉大,喜怒哀樂都不入於心的人,怎麼也會有如此悲傷的情緒呢?孔子就說:「顏回是跟隨我多年的學生,我們情同父子,人生態度和學養上都志同道合,如今他不幸死了,我當然很悲痛,我不為他難過,而為誰難過呢?」

在這裡,我們不妨借用太虛大師的一句話來共勉:「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努力耕耘,順其自然,好好生活,且行珍惜!

踏莎行·萬事隨緣宋代: 趙師俠

萬事隨緣,一身須正。功名富貴皆前定。多圖廣計要爭強,如何人力將天勝。

枉費機謀,徒勞奔競。到頭畢竟由他命。安時處順得心閒,飢餐困寢虧賢甚。

相關焦點

  • 不到二百字的寓言貢獻了五個成語,莊子真牛
    諸子百家,若論誰的學問最大,恐怕難有定論,但若論誰最逍遙,當屬莊子。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變化無端,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可淺嘗,可深研,令人愛不釋手。《莊子》一書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其中內篇更是精華中的精華,不過今天說的這則寓言卻出自於外篇,故事不到二百字,讀起來卻令人回味無窮。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活用莊子》:國學經典與心理學擦出的智慧火花
    當代讀者最熟悉、喜愛的寓言,當然是《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像《龜兔賽跑》和《烏鴉喝水》等,都已編入小學課本,影響巨大。傳說伊索是公元前600 年古希臘的一個奴隸,他擅長講故事,被公認為智者。哲學家阿波羅尼奧斯給他這樣的評價:他運用平凡的事實,教導最大的真理。講完一個故事之後,他加上勸告,教人實行或不實行。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追憶原始的美好樂園:《莊子》中那些刪除了的寓言和神話
    >《莊子·寓言》中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可見《莊子》主要以寓言為主。那什麼是「寓言」呢?所謂「寓言」就是「借外論之」。郭象注曰:「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也。」也就是說,莊子不採用直接陳述的方式來表達他自己的意見,而是「外借」以寄寓己意。所謂的「外」,或出於他人之言,或者是杜撰的故事,而有很大部分可能就是當時所流行的神話傳說。
  • 莊子寓言三則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一個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懼的時候,這個人才成為真正的勇者,這個人的技巧才有發揮的空間。如果你的心境已經被環境挫敗的時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將一事無成。 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他生活的狀態。那麼,一個人的內心要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才最好呢?怎麼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狀態呢?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物我合一我們學習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並不是單純的欣賞他們精彩的辯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感悟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人生智慧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 寓言?說說你看過的寓言故事,看你對寓言了解有多少
    小朋友們,你們看過《伊索寓言》嗎?喜歡看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寓言吧。寓言是帶有諷刺或者勸誡性的故事,它將深刻的道理給予簡單的故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它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 讀《莊子》的3個好處,逍遙自在,過有意義的人生!
    為什麼要學《莊子》?因為有3個好處:1、讀懂《莊子》,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定要讀《莊子》。在中國古今中外那麼多的書裡面,能把人生故事講得特別精彩、特別深刻的,其實為數不多,而《莊子》則是這為數不多的書籍之一。《莊子》這本書,基本上都是通過一些看似很小的寓言故事,來體現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些很小的一個寓言故事,你會發現,原來很多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深不可測的大道,都會在莊子那裡變得特別的通俗易懂。
  • 傅華先生播講《莊子寓言 痀僂承蜩》
    作者簡介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和一休易混淆)),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一說為山東省東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
  • 「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39個字,故事通過宋耕者「因釋其耒而守株」,最後「身為宋國笑。」從而讓學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不能作為必然事件,從而懂得對意外的收穫不要存有僥倖心理,要想有收穫,必須付出勞動。故事內容學生大部分聽過、讀過,作為文言文更簡潔精煉。最近有同學問,「守株待兔」是成語故事還是寓言故事呢?成語故事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這裡給大家來說一說。
  • 莊子寓言精選-應帝王渾沌之死
    儵和忽商量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說:「人們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飲食、呼吸,唯獨他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於是每天鑿出一竅,到了第七天渾沌就死了。進與退這是內篇中最後一篇最後一個寓言,在內七篇中庄子主要是人間世和應帝王這兩篇講述了自己的一些政治觀點。本著道家無為而治的核心,莊子治國理念和養生一樣:恬淡寂漠,虛無無為。先看本篇第一個寓言。
  • 莊子大智慧:為人不要擰巴,處事不要焦慮,生活不要勉強
    處事不要焦慮在《漁文》篇裡莊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膽小如鼠的人,走在路上,偶爾低頭看到自己的身影和足跡,以為遇到了鬼怪,心裡十 分害怕。他想擺脫這些可怕的東西,就快步跑起來。不料,步伐越快,足跡越多;跑得越急,影子追隨越緊。他更加害怕起來,以為跑得還慢, 便拚命跑了起來,結果精疲力盡而死。這就是「畏影惡跡」的故事。
  • 莊子的處世藝術: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與莊子追求的「無待」「無己」的逍遙境界,構成了無法調和的矛盾。事實上,莊子也認識到人類的悲劇性存在。他曾經悲觀地說,「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我們每個人都是活靶子,生活在神射手后羿的射程之內,被射中是必然的命運,不被射中是偶然,也是命運。生活就是一張塵網,我們註定無處可逃,生命就是無可奈何的存在。
  • 《莊子》故事系列之三十二:朝三暮四 不是你想的那個意思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其原義跟我們的理解完全不一樣。我們平時用這個成語是說某個人做事沒有個準,早晨的事,到晚上就改了主意。而在《莊子》裡,「朝三暮四」的含義要更有趣味,更讓人回味無窮。《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是這樣的:朝三暮四:宋國有個養猴的老頭,養了一大群猴子。一天老頭拿出來七個橡子(橡樹的果實),要給猴子們吃,對猴子們說:早晨少吃點,吃三個,晚上吃四個,結果猴子們都很生氣;老頭看猴子們生氣,又改口說:那麼早晨吃四個,晚上吃三個。結果猴子們就很高興。
  • 講給孩子聽 | 新編十二生肖寓言故事
    講給孩子聽 | 新編十二生肖寓言故事 2020-03-06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備課筆記,體會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幫助孩子輕鬆學習。《坐井觀天》是一則改編自《莊子.秋水》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就是坐在井裡看天。青蛙常年居住在井底,抬頭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片天空,誤以為天空只有這麼大。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1.兩篇文章都採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說理,一個虛構了「神鳥」,一個虛構了「至人」。《逍遙遊》和《庖丁解牛》都共同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說理,這也是莊子文章的一大特徵。「而寓言故事」的最大特徵則是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某個深刻的思想或道理,巨大的「趣味性」讓讀者感受到其神奇的魅力。《逍遙遊》就這樣給讀者虛構了一個「神鳥」的形象,這個神鳥名為「鯤鵬」,巨大無比,超出人們的想像。《庖丁解牛》則通過虛構「庖丁」這個神一般的廚師形象,用「解牛」的至高境界來說明「養生」的豐富內涵和深刻意蘊。
  • 「小故事 大道理——走進寓言故事」
    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曾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但背後往往藏著深刻的道理。線上學習,習得方法班主任謝老師在下午的在線答疑時間帶領隊員們回顧了第二單元寓言故事所蘊含道理,教給了隊員閱讀寓言的方法: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聯繫生活深入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 位列世界三大寓言故事的《拉封丹寓言》,好看又能學法語!
    《拉封丹寓言》是法國文學史的一座裡程碑,所有法國人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拉封丹寓言。它的作者是讓·德·拉封丹,他生活在17世紀,本來應該先成為一個修士,然後成為律師,但他將全身心奉獻給了文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