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莊子的這則寓言說什麼呢?「話說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來弔喪,大哭幾聲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感到很奇怪,便問秦佚說:「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啊。」弟子們又問:「那你怎能這樣草率的弔唁呢?」秦失說:「這樣沒什麼不對啊!從前我認為你們和老師都是超脫世俗的人,現在看來也不是啊!
弟子們不解,秦佚接著說:「我剛才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年老的人在那兒哭的很傷心,就像在哭自己的孩子一樣;年少的人也哭的很傷心,像是在哭自己的父母一樣。他們今天聚在這兒,想必是有人並不想說什麼悼念之詞,卻觸景生情的說了,有人本來不想哭泣,也情不自禁的哭起來了。你們知道嗎?這樣是違反常理、有背人情的,你們忘記了人本來就是自然所賦予且受命於天的道理,在古代,這樣就叫作違背天理的刑罰。
該來的時候,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該去的時候,你們的老師順時而死。該來則來,該去則去,安心自在,順其自然,喜怒哀樂都不能入於心,古人說這樣就叫自然的解脫,好像是解除了倒懸之苦一樣。」
諸君聽了莊子的這則寓言故事,有什麼啟發呢?眾人情不自禁的哭泣、悼念有什麼不對嗎?秦佚輕描淡寫式的弔唁好朋友好嗎?秦佚的做法,不禁讓人想起在莊子妻子死了的時候,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的生死觀和生活觀都那麼灑脫,「哀樂不入於心,」但人非草木,顯然這種淡泊從容的心境,是不同於草木的,更不是麻木不仁的。
所以當有人問莊子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那麼多年,為你生兒育女,洗衣做飯,現在她死了,你就一點也不傷心嗎?」莊子回答說:「我的妻子和我這麼多年的夫妻情分,我看著她死了,起初當然很傷心了。可過了一些時間,我想到我的妻子身形雖然敗壞了,這只是人的肉體有生有死,但她的精神是無限的,她沒有來過,也沒有離我而去。」
可見,莊子的言行並不是不通人情的,而是通達了人情,覺知了哀樂,即俗而恆真的生命境界,知無常而常樂觀的生活情態。
從現實人生一面來看,大家還記得嗎?在《論語》裡有這樣一段描述。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不幸短命死矣,孔子哭的很傷心。身邊的學生覺得奇怪,便問孔子說:「老師啊!向您這樣偉大,喜怒哀樂都不入於心的人,怎麼也會有如此悲傷的情緒呢?孔子就說:「顏回是跟隨我多年的學生,我們情同父子,人生態度和學養上都志同道合,如今他不幸死了,我當然很悲痛,我不為他難過,而為誰難過呢?」
在這裡,我們不妨借用太虛大師的一句話來共勉:「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努力耕耘,順其自然,好好生活,且行珍惜!
踏莎行·萬事隨緣宋代: 趙師俠
萬事隨緣,一身須正。功名富貴皆前定。多圖廣計要爭強,如何人力將天勝。
枉費機謀,徒勞奔競。到頭畢竟由他命。安時處順得心閒,飢餐困寢虧賢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