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2020-12-23 高風亮節塵不染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

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莊子

莊子又名「莊周」,戰國中期宋國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繼承發展與豐富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老莊」,他的哲學思想體系,被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莊子生性灑脫,追求率性自由,他的文章,想像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總是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講得引人入勝。

郭沫若曾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學家的人,在中國古代的哲人中,莊子是絕無僅有」。

惠子又名「惠施」,戰國中期宋國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創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惠子

莊子與惠子是一對至交好友,他們時常在一起遊玩,也時常在一起辯論一些哲學上的問題。

一天,他們相約一起來到濠水的一座橋梁上,看見水裡悠然自得遊動的鰷魚,便展開了一場「魚是否快樂」的唇舌之戰。

今天,筆者就來與讀者朋友們一道分享與學習他們在這次辯論中各自展示的思想,觀念、文化內涵,感受這兩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感悟生活的真諦。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我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一天,莊子與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說:「鰷魚在水裡自由穿梭,悠然自得,這是魚兒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

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本來就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你說『你從哪裡知道魚兒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起句莊子從審美性出發,首先明確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因為自己親眼所見鰷魚在水中悠然自得,自由穿梭的情景,心與自然感應相通,斷定魚是快樂的。

接著惠子從客觀性出發,開始反駁,說出自己的觀點: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此時借惠子的客觀思維,腦筋急轉,「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發起反詰: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的這一反詰是以牙還牙,借力發力,展示出了莊子辯論的機智與靈活。

接著惠子繼續他的客觀思維,用邏輯推理: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這段惠子的辯論層層遞進,具有嚴密客觀性與邏輯性,非常的成功。

此時莊子或許有稍時的無言以答,但他瞬間再次智腦急轉,要惠子「請循其本」,回到最初的話題: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而來問我,那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這一回合的辯論中,莊子有意把惠子引向最初的話題,「汝安知魚樂」雲者中的「安」本是「怎麼」的意思,而此時的莊子故意把這個「安」字曲解成「哪裡」的意思,「汝安知魚樂」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改變了,變成了「你在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緊接著莊子巧妙地回答惠子: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此時機智的釆用了「偷換概念」的論證方式,以此迷惑了惠子,從而壓制了惠子的反駁。

這場辯論從科學性客觀性與邏輯性上看,是惠子佔了上風;從巧辯智辯上看,是莊子佔了上風。

其實二者的辯論沒有誰對誰錯,也沒有誰贏誰輸,他們只是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釆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各自的辯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與觀點。

惠子從客觀性科學性出發,釆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以科學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莊子從審美性出發,以「物我合一」的詩意的來看待問題。

莊子認為客觀事物是可知的,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主體與客觀的不同,並不妨礙認知的進行,莊子用心去感受自然界的萬物,心與自然相通,「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物我合一

我們學習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並不是單純的欣賞他們精彩的辯論,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和感悟這個寓言故事中所蘊涵的哲理、人生智慧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不要總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不要總用自己的想法去妄加猜測與評判別人,更不能隨意地把自己個人的思想、觀點和認識強加於別人。

因為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與角度不同,文化差異以及認知能力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問題上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所以我們應該以豁達包容的態度,尊重別人的見解,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讓社會更安定更美好。

熱愛生活

莊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淡泊名利,有一顆率真的心與一顆詩意浪漫的靈魂,他的思想告訴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只要我們用一顆純淨善良溫暖的心去感受自然,用豁達樂觀灑脫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一顆詩意自由的靈魂去思考,大自然與生活中的美就無處不在。

我們應該在喧囂紛擾的世界中,放慢腳步,在忙碌鎖碎的工作與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閒,去大自然看看青山、賞賞綠水、靜觀花開、閒聽鳥鳴,放飛心靈,盡享詩意與生活的美好。

放飛心靈

這些美好,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性情,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樂趣,更能讓我們的心與靈魂找到歸宿,更好的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

我們要學習莊子豁達樂觀,追求自由快樂、追求詩意生活與灑脫、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生活態度與優秀品質,讓我們的人生更智慧更充實、更健康更美好、更快樂更幸福,讓我們的人生更豐富多彩。

感謝兩千多年前莊子與惠子這兩位古代思想家哲學家給我們留下的「濠梁之辯」這則寓言故事,感謝他們帶給我們的精彩辯論,更感謝他們這次「濠梁之辯」帶給我們的哲理思想與人生智慧啟示!

相關焦點

  • 濠梁之辯寓意及啟示
    啟示:語文教學既要講哲學認知,也要講審美感受。從歷史和現實來看,語文教學不缺少哲學認知層面的內容,但是缺少審美感受層面的內容。教學中應加強像「鯈魚出遊從容」這樣的審美感受的內容。寓意: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反映,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濠梁之辯哲學意義比較大,就像「白馬非馬」。莊子從剛開始說一個主體可以跨越主體的限制區,感知另一個主體的感覺,而惠子是相反的意見。
  • 莊子與惠子:一生摯友,寥寥5句對白當中深藏機鋒,早知道就好了
    「濠梁之辯,千古流芳」莊子跟這個好朋友之間的故事流傳甚廣,深得人們喜愛。但他們辯論起來,也處處暗藏玄機,就比如名垂千古的「濠梁之辯」。據說,有一天莊子去找好朋友惠子去玩,兩個人一起來到了濠水的邊上,站在一座橋上看風景。突然看到一群鰷魚遊來遊去,莊子發出感慨:鰷魚在水裡遊來遊去,這是他們的快樂啊!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出自於《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好友惠子在濠水遊玩,在橋上觀水中遊魚而引發的辯論。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一天一篇文言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今通行本收文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莊子》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 本篇節選自《莊子·秋水》,又稱《濠梁之辯》。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政治家、思想家,博學善辯,為莊子好友。
  • 以莊子思想解讀寓言《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眼界大小決定境界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蒙人,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寓言」一詞正式出現是在《莊子》一書中。寓言就是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達對人生的認識和感受。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白話:莊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鷂鷹拾到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面前飛過,鷂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相位來威脅我嗎?」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然而,莊子並不是一個古板單調之人,雖然物質匱乏,但是隨心隨性、至情至性,業餘時間,和好朋友惠子抬槓成為莊子最大的愛好,並樂此不疲惠子是戰國中期很有影響力的一位名流。是當時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素以與人爭辯為專長,而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辯論,最有名的莫過於濠梁之辯。先看一下事情的經過據《莊子·秋水》記載: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網商社科丨惠施,那位和莊子對話的智者今安在?
    此時,在濠水橋梁上站立著兩個人,衣袂飄飄,正在進行著一場曠世的辯論,這就是「濠梁之辯」。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具體而言,《莊子》一書想像豐富奇特,意境開闊,特別是它能將奇特的想像與深刻的哲理巧妙地結合,這對後世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此外,《莊子》善於用諷刺的手法、幽默的筆觸去揭露黑暗,抨擊邪惡,尤其是譏刺當權者的虛偽與趨炎附勢之人的卑下,尤為入木三分。
  • 《惠子相梁》
    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是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鵷鶵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喝!』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 莊子大智慧:為人不要擰巴,處事不要焦慮,生活不要勉強
    莊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和老子並稱為「老莊」,兩人一起被尊為道家之祖。我們對莊子了解最深的莫過於他和惠子的那個魚我快樂吧,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這些魚在河水中遊得多自在,這就是做魚的快樂啊」惠子反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最美不過文言文系列之《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讀《莊子》,你看好的骨頭,未必是別人的菜
    作者:尚山一、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朋友小聚,他夫人帶著一隻巴掌大的小狗,也不知道是什麼品種,只覺得可愛。你想錯了,沒人會搶你的骨頭」,一桌人哈哈大笑。忽然想起《惠子相梁》的故事,甚覺有趣。惠施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壞就壞在這個「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它嗎?那鵷鶵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 惠子
    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莊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主張魏國、齊國、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建議齊、魏互尊為王。《莊子》「天下」篇稱「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意思是惠子很有學問,而且有很多藏書。「學富五車」之典故,即由此而來。不過惠施的著作沒能流傳於世,因而他的哲學思想只能通過其他人轉述而為後人所知。
  • 寓言?說說你看過的寓言故事,看你對寓言了解有多少
    小朋友們,你們看過《伊索寓言》嗎?喜歡看寓言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寓言吧。寓言是帶有諷刺或者勸誡性的故事,它將深刻的道理給予簡單的故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它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 戰國三大毒舌思想家:莊子、孟子和墨子,誰最毒舌?
    但莊子又喜歡辯論,經常把名家的辯論大師惠施辯的是無計可施。這就是莊子的語言藝術。這樣的天才的語言藝術,又讓莊子成為戰國時期有名的毒舌。在同時代的思想家中,孟子和墨子可謂是毒舌中的佼佼者了,但莊子比孟子和墨子相比功力更勝一籌。
  • 惠子相梁
    原文:惠子相梁(1),莊子往見之。或(2)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