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作者簡介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國(今河南商丘市)人,戰國時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作為合縱的組織人,他在當時各個國家裡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寫作背景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於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故事發展出人意料,任務形成鮮明對照,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
作為寓言,它給我們的啟迪是:在還未了解別人的真實意圖,或還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時,切不可妄加猜忌。
重點字詞
1.惠子:即惠施,戰國時宋國人,哲學家,莊子好友。
2.相梁:在梁國當宰相。梁:魏國的都城,戰國時期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後的別稱。根據史實魏國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輔助君主的人,相當於後代的宰相。這裡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於是:與現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譯為「於是」。
5.恐:害怕。
6.國:國都。
7.往:前往。
8.鵷鶵(yuānchú):鶵,古同「雛」。鵷鶵為古代傳說中像鳳凰一類的鳥,習性高潔。
9.止:棲息。
10.練實:竹實,即竹子所結的子,因為色白如潔白的絹,故稱。
11.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2.於是:在這時。
13.鴟(chī):人教版語文書中解釋為貓頭鷹。
14.嚇(hè):模仿鷂鷹發怒的聲音。下文的「嚇」用作動詞。
15.夫(fú):句首語氣詞,可以不譯,也可以譯作那鵷鶵。
16.三:虛指,多次。
17.發於南海:於,從。
18.飛於北海:於,到。
19.子:你,指代惠子。
賞析
《惠子相梁》巧妙地採用了寓言的形式。莊子往見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無意功名利祿,指責惠子為保住官位而偏狹猜忌的心態,但這些並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於一個虛構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雋永,具有更強的諷刺性。
善於運用比喻。其中的「鵷鶵」「鴟」和「腐鼠」都具有明顯的比喻義,且比喻自然生動形象,特別是把鴟嚇鵷鶵的情景刻畫地惟妙惟肖,活畫出了惠子因怕丟掉相國的官職而偏狹猜忌的醜態。
本篇表現了莊子無意於功名利祿的清高的品質。比起《逍遙遊》中表現的虛無主義和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來,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