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彙的發展中明顯地看出,文言詞彙有兩個顯著特點:一個是單音詞佔優勢;另一個是一詞多義。今天主要談談單音詞佔優勢的情況。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語詞不很豐富,加上書寫、記錄語言等方面的困難,所以人們使用詞語儘量從簡,便出現大量的單音詞。據統計,單音詞在《詩經》中佔90.3%,在《左傳》中佔89%,在《史記》中佔80%;而從宋代的《水滸傳》開始至近代作品,單音詞減少到30%至20%。從統計中,除看出單音詞逐步向複音詞發展變化外,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在古代語言中單音詞佔優勢的實際情況。正是這個原因,所以用現代漢語翻譯一篇文言文,篇幅要長得多,在通常情況下,要比原文長一倍左右。
《曹劌論戰》中去標點222個字,可是一般譯文卻需要450多個字。對文言詞彙中單音詞佔優勢這一特點要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它與我們閱讀文言文的實踐活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一、提醒著我們,讀古文時要注意,在多數情況下一個字就是一個詞;不要用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去誤解古代由兩個單音詞組成的詞組。如:
(1)《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壁有瑕,請指示王。」(璧上有斑點,請讓指出給大王看。)
句中「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動詞,「指示」為聯合詞組,意思是「指出,讓……看」;而在現代漢語裡,「指示」則為雙音詞,意思是上級對下級「下達的意見或要求」。
(2)《易經.革卦》中「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湯武變革天命,既順應了天意也適應了人願。)
句中「革」、「命」在古代也是兩個單音詞,「革」是動詞,「命」是名詞,「革命」為動賓詞組,意思是「變革天命」;「革命」在現代漢語裡則為雙音詞,意思是指「事物的根本改變」。
從上述例句中可見,「指示」、「革命」等文言中是詞組,而在現代漢語中則是雙音詞,意義截然不同。這一類由單音詞組成的詞組在文言文裡面很多。如文學、聰明、博學、結束、圖書、影響、光陰……。讀文言文時,切切不要用現代漢語裡的雙音詞的意義去誤解古代由兩個單音詞組成的詞組的意義。在注釋、翻譯文言文時,通常要把單一你注釋、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詞組。
二、在認識單音詞佔優勢這一文言詞彙特點的同時,要防止產生一種片面性認識,即以為文言詞彙完全是單音詞,而把20%左右的複音詞拆開作為兩個或幾個單音詞去理解,這同樣會誤解語句的願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三種複音詞:一是單純複音詞;二是偏義複詞;三是合成複詞。如:
(1)《離騷》中「勉遠逝而無孤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你還是努力自勉到遠方去,不要猶豫!只要有人誠心尋求美才,誰會把你放過呢?)
句中的「孤疑」,原是兩個單音詞,但是,結合為單純複音詞以後則表示「遇事猶豫不決」的意思,若拆開講「孤」和「疑」,那就失去了複音詞「孤疑」的意義了。
還有比如耿介、憔悴、曖昧、朦朧、蝴蝶、滿滅等等,都是單純複音詞。
(2)《陳涉起義》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句中「鴻」、「鵠」原是兩個單音名詞,「鴻」是大雁,「鵠」是天鵝。可是在句中連文構成偏義複詞,「鵠」,表義;「鴻」,無義,作為陪襯。
還有比如園圃、得失、利害、禍福、往來、安危等等,都是偏義複詞。
(3)《陳涉起義》中「復立楚國之社稷。」(重新建立楚國的宗廟。)
句中「社」、「稷」原是兩個單音名詞,「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在句中「社稷」構成合成複音詞後就失去了原單音詞的意義,而具有了統一的新的意義,講作「宗廟」,指「國家」。
還有比如足下、商賈、君子、天下等等,都是合成複詞。
關於文言文中的詞語,遇到以上情況的詞語,一定不要拆開講或望文生義。勤學習、多查閱工具書和注釋,一定能體會更好的文言文閱讀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