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見古漢語中一些字形相同而與現在的詞意義用法不同的詞這類詞語叫做古今異義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文言文中古今異義詞都有哪些情況。
一、什麼是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指由於語言的變遷,相同的一個詞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現代文中的意思相去甚遠,這些詞原先的意思便是古義,現在變化了的意思便是今義。
如《桃花源記》中的語句:
「未果,尋病終。」尋:今義,找、尋找的意思。古義,不久的意思。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交通:今義,是各種交通運輸的總稱。古義,這裡指交錯相通。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實詞的古今異義有以下幾種情況:
(1)詞義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小,後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範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詞義擴大的特點是: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又包括在今義之中。是概念外延的擴大,詞義由特指到泛指,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或者應用範圍擴大。
例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次北固山下》)
渴,欲得飲,飲於河、渭。(《夸父逐日》)
「江」「河」在文中專指長江、黃河,今天泛指一般河流,比過去詞義擴大了。
(2)詞義縮小。指詞的古義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
例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例句中「妻子」,指妻子和兒女,今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臭」,文言文中表示好氣味、壞氣味皆可,現在只表示壞氣味。
(3)詞義轉移。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為表示另一種對象,這就叫詞義的轉移。
例如:與人期行,相委而去。(《陳太丘與友期》)
例句中「去」,指離開;今天意思正好相反,說去某地,是到某地去,而不是離開某地。
例如:男有分,女有歸。(《大道之行也》)
例句中的「歸」,古義是女子出嫁,今義指「返回、歸還」。
(4)感情色彩變化。古今詞義在演變的歷史過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作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例句中的「卑鄙」一詞,古義表示出身低微,見識淺陋,是一個表謙虛的中性詞,今義指品質惡劣,變成貶義詞了。
(5)名稱說法改變。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現代漢語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
如「足」改稱「腳」,「甘」改稱「甜」,「目」改稱「眼睛」,「日」改稱「太陽」,「寡」改稱「少」等。
(6)單音詞變雙音詞。現代漢語裡的少量複音詞,在古漢語裡要分開來解釋,解釋時還要將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如「可以」,現代漢語為複音詞,意思是表許可、贊同,但在古漢語裡,應將「可」和「以」分開來解釋,「可」解釋為「可以」,「以」解釋為「用來」。「則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了」一句中的「可以」即是。
(7)詞義弱化。所謂「詞義弱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時所表示的語義較強,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則較弱。
如:「狠」,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麼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
(8)詞義強化。所謂「詞義強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了。
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後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
當然,我們在了解古今異義現象時,還要注意兩點:古義一般都是以具體的語境為基礎;今義以常用義為準。
三、命題規律
《課標》要求初中生應掌握古今異義及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因此,古今異義現象是初中語文的重要考點之一。常見題型有選擇題、填空題等。
四、備考策略
1.掌握古今異義詞的特點及規律。
2.積累常見的古今異義詞並注意其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