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弟子錄。(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寫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足穩定繁榮昌盛的標誌之一。因此,各個諸供為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於是賢者數人其中就有孟子不遠千裡來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見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國」的良策,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對,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遊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為對,並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的不同結果: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主題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重點詞句
1. 梁惠王: 戰國時魏國國君。魏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開封,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2. 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
3. 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4. 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黃河流經山西省境,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5.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詞,更、再。
6. 請以戰喻: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
7. 填:擬聲詞,模擬鼓聲。
8. 鼓之:敲起鼓來,發動進攻。鼓,動詞。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
9. 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接觸,指故鬥已開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經。接,接觸,交鋒。
10. 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曳,拖著。
11. 走:跑,這裡指逃跑。
12. 或:有的人。
13. 以:憑著,藉口。
14. 笑:恥笑,譏笑。
15. 直:只是、不過。
16. 無:通「毋」,不要。
17. 不違農時:指農忙時不要徵調百姓服役。違,違背、違反,這裡指耽誤。
18. 不可勝食:吃不完。勝,盡。
19. 數罟不入洿池:這是為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cù,密。罟,gǔ,網。洿,wū,深。
20. 時:時令季節。砍伐樹木宜於在草木凋落,生長季節過後的秋冬時節進行。
21. 養生:供養活著的人。
22.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23. 憾:遺憾。
24.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當時諸侯奉行的以武力統一天下的「霸道」相對。
25. 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21世紀一畝二分多。
26. 樹:種植。
27. 衣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用作動詞,穿。
28. 豚:tún,小豬。 彘:zhì,豬。
29. 畜:xù,畜養,飼養。
30. 無:通「毋」,不要。
31. 百畝之田:古代實行井田制,一個男勞動力可分得耕田一百畝。
32. 奪:失,違背。
33. 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
34. 庠序:古代的鄉學。
35. 教:教化。
36. 申:反覆陳述。
37. 孝悌:敬愛父母和兄長。悌,tì。
38. 頒白:頭髮花白。頒,通「斑」。
39. 負戴:負,背負著東西。戴,頭頂著東西。
40. 王:這裡用作動詞,為王,稱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歸順。
41. 食人食:前一個「食」,動詞,吃;後一個「食」,名詞,指食物。
42. 檢:檢點,制止、約束。
43. 塗:通「途」,道路。
44. 餓莩:餓死的人。莩,piǎo,同「殍」,餓死的人。
45. 發: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46. 歲:年歲、年成。
47. 罪:歸咎,歸罪。
48. 斯:則、那麼。
賞析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於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採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並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對方。「王好戰,請以戰喻。」總提一句,然後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鄰國統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裡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並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於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養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孟子批評統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