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是一篇高中必修3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涵義深刻,啟發世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並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複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並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於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4)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後,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為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並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