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2020-12-14 中公教師網

《歸去來兮辭》是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是陶淵明辭官之初所作,主要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小賦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情操。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抒情小賦這種文體的特點,總結文體規律和寫作特點。

2.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用法。

3.感受本文感情真摯、發語真誠的特點,領會作家的感情和志向,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細讀課文,梳理重點字詞,學習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難點:通過具體細節,感受作家在文中表達的對於官場醜陋的厭惡,以及對於自然美景的熱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審美志趣。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PPT展示);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四、教學準備

PPT及作家的背景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作者導入,運用多媒體展示,介紹陶淵明的生平和主要事跡。其中要重點介紹陶淵明在文學上的成就,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整體感知

1.根據課前預習,再次默讀課文。

(注意:在讀的過程中將書中標註的注釋寫在課文中,記誦重點生字詞的含義)。

2.梳理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

(1)詞類活用:生生

(2)重點虛詞:如——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的「以」和「之」

(3)古今異義:風波、人事、幼稚等

(三)深入研讀

1.閱讀課文自述,說一說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明確:第一,家境貧寒,耕種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孩子很多,家無餘糧。接受叔父的恩惠,出任彭澤縣吏。

第二,在出任彭澤縣後,本性追求自然,厭惡矯揉造作,不喜歡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勉強自己,於是想要歸家。

2.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有哪些,請在文章中找出具體的語句分析一下?

明確:

①田園將蕪胡不歸:歸隱收拾田園;

②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歸隱田園是因為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我,所以辭官歸家;③尋程氏妹喪於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3.結合具體的語句說一說,作者是如何描寫歸隱後的生活樂趣的?

明確:作者借家裡的童僕,花園中的植物等描繪了自己回家的欣喜。作者安頓好後,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倚著南窗,觀賞庭樹;每天在園中散步也成為樂趣,可見詩人在歸家之後內心無比寧靜安詳,處處都透露出歲月靜好的安寧。

4.閱讀文章最後一個段落,說一說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發。

明確:順應自然,安樂天命。

(四)小結拓展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文;

2.教師根據板書進行總結;

3.作業:重讀二、三段,體會詩人陶淵明的形象,並為其做一個500字的小傳。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抒情小賦,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文言文基礎知識梳理和文章內容的分析,帶學生體會作家通過文章表達的對自然的熱愛。本堂課的教學,抓住了詩歌教學的特點,帶領學生在梳理文本的同時,積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也感受了作家表達在其中的人生志趣。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qgjszgks」

回復【白皮書】獲得教師資格面試備考資料

回復【試講匯總】獲得教資面試各學科試講亮點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 蘇東坡與趙孟頫同書《歸去來兮辭》,誰更勝一籌?
    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名作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北宋歐陽修曾讚賞: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論語·泰伯》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文人名士無不在見與隱之間輾轉徘徊。居廟堂之高需要風雲際會,處江湖之遠則在一念之間。
  • 古詩詞賞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溥儒《歸去來兮辭》蘇軾《歸去來兮辭》卷文徵明小楷《歸去來兮辭》趙孟頫《歸去來辭》(局部)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從「去來」這樣一個貫穿題目和行文卻帶著矛盾的詞中,其實也能看出《歸去來兮辭》中作者思想的矛盾,以及陶淵明一生仕隱的矛盾。仕之時,他想著隱;但隱之時,他依然會冒出仕的欲望。這或許也是他體內基因、血統的矛盾吧,或者說命運的矛盾。  陶淵明的曾祖是東晉名將陶侃,出身貧寒,憑藉軍功當上了荊州刺史。
  • 再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壯志難酬的少年如何面對人間煙火
    不記得第幾次教《歸去來兮辭了》了,在高三待久了,再接觸課文,真的有常讀常新之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記得上一次教的時候,我都看見了一個什麼樣陶淵明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讓我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人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 《歸去來兮辭》淺析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淺析:從小序看,《歸去來兮辭》作於「乙巳歲」,為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距劉裕建立南朝劉宋政權還有15年,正是東晉末年時局混亂之時。陶淵明時年41,目睹世道人心,晉祚將移,遂絕有為之念,毅然歸隱。
  • 《古文觀止》精講選讀(39)《歸去來兮辭》
    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文章中抒寫了他對隱居生活的熱切嚮往之情。歐陽修稱讚本文:「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歸去來兮辭·並序》解析
    (連結:認真的陶淵明)【解題】歸去來兮:即「回去吧」。來,語氣助詞,無義。兮,語氣詞,相當於「啊」。辭,一種文體,由楚辭發展而來,一般都用韻,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備課札記:深度解讀《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
    但是,讀了他的詩文,讀了他的一些代表作,也就是中學課本裡的《桃花源記》、《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一、其三)、《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等,感覺並非如此。他自然是個詩人,是個田園詩人,但它算不上一個隱士,他與一般隱士有太大的不同;他的所謂「厭惡官場」、「不願同流合汙」等等,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也不能得到絲毫的印證。
  •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並序)1陶淵明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幼稚盈室3,缾無儲粟4,生生所資5,未見其術6。親故多勸餘為長吏7,脫然有懷8,求之靡途9。因事順心29,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30。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31?既自以心為形役32,奚惆悵而獨悲33?悟已往之不諫34,知來者之可追35。實迷途其未遠36,覺今是而昨非37。舟遙遙以輕颺38,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41。僮僕歡迎,稚子候門4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43。攜幼入室,有酒盈樽44。
  • 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成了一首詞,第一句就令人淚潸
    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在辭官歸鄉的時候,曾經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當時的陶淵明,是最後一次出仕,這一次,他僅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開篇的一句「歸去來兮」,便抒發中胸中壓抑了很久的一口悶氣,頓時讓人感到遍體舒泰。「田園將蕪胡不歸?」則以反問的姓氏,表達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名家朗讀,聲音太好聽了!
    《歸去來兮辭》是辭體抒情詩。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歸去來兮辭》的境界,則是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
  • 以生為本,讓趣味教學走進高中語文課堂
    因此,要想改善高中學生厭學語文的狀況,要想受到學生的喜歡崇拜,就要運用得天獨厚的富有趣味的課堂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大膽創新,用"以生為本,讓趣味教學走進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激勵學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用有趣味的課堂方法,多元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創新能力和思維定勢。
  • 氣質不凡的古風名字,取自《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先生創作的名篇,相信很多人對此都不陌生,但是可能從來沒想過其中也能有大氣不俗的名字吧。《歸去來兮辭》描寫的是陶淵明辭官隱世後的生活,因此全文透露出寧靜舒適,親近自然的感覺,非常的灑脫,其中也有不少風雅的名字,來看看吧?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高清治印原石欣賞,值得收藏
    一代文人大隱、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畢竟那可是上中學課本的必背文章啊。其中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為了現代無數人所嚮往的美好生活願景。回歸正題,本次書畫課代表要分享給大家的正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集錦。
  • 《歸去來兮辭》|由身隱到心隱,陶淵明於人生選擇的另一種尋覓
    「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並不長,但卻成為千古名篇。這篇文章之所以好,除了其不事雕琢的文字、瀟灑出塵的意象、通脫自然的審美之外,還在於陶淵明為文人提供了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古代文人讀書習字,為的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
  • 高中語文《寡人之於國也》教學設計
    在高中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寡人之於國也》這篇文章,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是一篇高中必修3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涵義深刻,啟發世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紅軍隊裡每相違」中「每相違」應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局部—「世與我而相違」檢索「每相違」,應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其中有句「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國畫《寫陶靖節先生歸去來兮》這樣才能和頷聯「長徵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意思銜接:自紅軍成立,還以「遊擊戰」為主的時候,隊伍裡就經常有和我不同的意見
  • 從高考變化看核心素養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
    2019年高考試題較前幾年的高考試題有所變化,不僅擴展了素材選取範圍,更突出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表象背後反映出的是2019年高考語文命題與高中課程標準銜接更加緊密,對語文學科素養聚焦更甚。學科核心素養已越來越受重視,對高考命題及高中語文教學都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 2020安徽教師資格考試面試:高中語文《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2020安徽教師資格考試面試:高中語文《我有一個夢想》教學設計 教師招聘考試中,總會有一些篇目是常出現的,而針對報考高中學段的考生來說,除了常常涉及到文言文、詩歌之外,還有現代文也是常出現的考題。今天給大家分享這一篇《我有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