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淺析

2021-02-07 有魚的語文課

序:    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淺析:

從小序看,《歸去來兮辭》作於「乙巳歲」,為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距劉裕建立南朝劉宋政權還有15年,正是東晉末年時局混亂之時。陶淵明時年41,目睹世道人心,晉祚將移,遂絕有為之念,毅然歸隱。

從內容上看,全文圍繞「歸去」二字展開,可探討「為何而歸」「歸後如何」兩個問題。

從主題上看,全文圍繞「今是而昨非」展開,可探討「何以是」「何以非」兩個問題。

「為何而歸」主要在小序中闡明,分主觀、客觀兩個方面。

主觀上,小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質性自然」四字。因為精神上無法忍受官場的不自由,做官即是「心為形役」,是一種錯誤,所以即使物質生活上陷於困頓,也在所不惜:「飢凍雖切,違己交病。」陶淵明的價值世界,和莊子是一致的。莊子推辭楚國邀請,寧願做「曳尾於塗」的烏龜,終身不仕,保持自身的精神自由,就是陶淵明的精神榜樣。

客觀上,妹妹的去世促使自己下了「歸去」的最後決心。

正文: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淺析:


「歸後如何」,由正文來解答。

開篇寫辭官的決心。從「舟遙遙以輕颺」開始,全詩就瀰漫著一種輕鬆自在的氛圍。舟是「遙遙」(飄搖放流)的,是「輕颺」(輕快)的,站在船頭的詩人衣袂飄飄,似有仙人之感。

正文: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淺析:


本段寫回家後的歡樂情形。和家人團聚,有美酒相伴,有美景可賞。所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俱在。

其中,「松」「酒」「鳥」三個意象,當做重點研究。一方面是松的堅貞、酒的適意、鳥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隱隱藏著詩人內心的一點孤獨:松是孤松,酒是自酌,鳥是倦飛,儼然一位滿身塵土的天涯遊子。

當然,對於歸家的整體想像毫無疑問是偏於輕鬆愉快的,只是我們在研讀時,需要留心一下其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陶淵明所回到的並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家庭院落,而是一片新的天地和世界。在想像剛剛回家之時,就已經「時矯首而遐觀」,開始欣賞小小庭院之外廣闊天地裡的「雲」和「鳥」了。「矯首遐觀」,是使身處庭院的陶淵明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重要行為。

正文: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淺析:


本段寫回家後自由自在的生活。安頓之後,自然更是要去好好享受田園生活。不用再和官場之人應酬,只用和「親戚」「農人」這些讓自己放鬆、愉悅的人來往;不用再去忙於案牘,而是在西疇勞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用再被羈絆束縛在署衙裡,而是可以到大自然裡陶冶性情,感受生命的欣欣向榮,感受自然的生生不息。

正文: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淺析:


本段寫委運任化、樂天知命的思想。 

從「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開始,作者情感上有一次變化。由之前的輕鬆、自在,走向嚴肅沉重的生命思考:我到底要怎麼活?

第一條路建功立業,但「富貴非吾願」;第二條路求仙訪道,可「帝鄉不可期」。於是選擇第三條路:樂天知命,委心去留。也就是莊子所謂「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像陶淵明自己在《形影神贈答詩》中所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也就是陶淵明在《自祭文》中坦陳的「樂天委分,以至百年」。這是陶淵明一貫的思想。

結語:

全詩正文部分,想像歸後生活,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做註腳、找理由。因為這樣的生活才有「自然」,有「逍遙」,有「自由」——所謂自由,也就是「自然而然」。這就找到了「是」——正確的部分,即尊重自我的本性去生活。與之相對的,則是「非」,錯誤的方式,即處處委曲求全,時時蠅營狗苟。

相較於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自由更為重要,這就是陶淵明「歸去」留給我們的思想財富。

部分往期文章:

做有熱情和專業度的語文教師

睜開眼睛,學會凝視

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有魚感謝您的關注

蘋果手機識別上圖二維碼

可以直接讚賞

相關焦點

  • 蘇東坡與趙孟頫同書《歸去來兮辭》,誰更勝一籌?
    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名作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歸隱意識的創作之高峰。北宋歐陽修曾讚賞: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趙孟頫書《歸去來兮辭》《論語·泰伯》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文人名士無不在見與隱之間輾轉徘徊。居廟堂之高需要風雲際會,處江湖之遠則在一念之間。
  • 古詩詞賞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溥儒《歸去來兮辭》沈度《歸去來辭》蘇軾《歸去來兮辭趙孟頫《歸去來辭》(局部)趙孟頫《歸去來辭》(局部) 《歸去來兮辭賞析   今天分享的這篇《歸去來兮辭》是辭賦。辭賦這種文體有些複雜,今天簡單說幾句。一看到題目裡有個「兮」字這個楚地方言詞,我們肯定會條件反射地想起屈原,想到楚辭。其實辭賦的來源跟漢人編撰起來的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有關。  辭賦它跟辭、賦、駢文好像都有那麼點關係。
  • 《歸去來兮辭·並序》解析
    (連結:認真的陶淵明)【解題】歸去來兮:即「回去吧」。來,語氣助詞,無義。兮,語氣詞,相當於「啊」。辭,一種文體,由楚辭發展而來,一般都用韻,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 汗牛充棟|《歸去來兮辭》- 我所理解的陶淵明
    在《歸去來兮辭》之前,小編除了《桃花源記》以外,明沒有看過五柳先生其他的任何作品,對他的記憶也僅停留在學校所教授的不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田的清雅脫俗的志趣。他所描述的自己的田園生活與閒情雅致也讓後人們欽佩和羨慕。
  •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並序)1陶淵明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幼稚盈室3,缾無儲粟4,生生所資5,未見其術6。親故多勸餘為長吏7,脫然有懷8,求之靡途9。因事順心29,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30。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31?既自以心為形役32,奚惆悵而獨悲33?悟已往之不諫34,知來者之可追35。實迷途其未遠36,覺今是而昨非37。舟遙遙以輕颺38,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41。僮僕歡迎,稚子候門42。三徑就荒,松菊猶存43。攜幼入室,有酒盈樽44。
  • 蘇軾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成了一首詞,第一句就令人淚潸
    晉代著名的文學家陶淵明,在辭官歸鄉的時候,曾經寫下一首千古名篇——《歸去來兮辭》。當時的陶淵明,是最後一次出仕,這一次,他僅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開篇的一句「歸去來兮」,便抒發中胸中壓抑了很久的一口悶氣,頓時讓人感到遍體舒泰。「田園將蕪胡不歸?」則以反問的姓氏,表達出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 再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壯志難酬的少年如何面對人間煙火
    不記得第幾次教《歸去來兮辭了》了,在高三待久了,再接觸課文,真的有常讀常新之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記得上一次教的時候,我都看見了一個什麼樣陶淵明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讓我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人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
  • 備課札記:深度解讀《歸去來兮辭》中的陶淵明
    但是,讀了他的詩文,讀了他的一些代表作,也就是中學課本裡的《桃花源記》、《飲酒》(其五)、《歸園田居》(其一、其三)、《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等,感覺並非如此。他自然是個詩人,是個田園詩人,但它算不上一個隱士,他與一般隱士有太大的不同;他的所謂「厭惡官場」、「不願同流合汙」等等,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也不能得到絲毫的印證。
  • 氣質不凡的古風名字,取自《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先生創作的名篇,相信很多人對此都不陌生,但是可能從來沒想過其中也能有大氣不俗的名字吧。《歸去來兮辭》描寫的是陶淵明辭官隱世後的生活,因此全文透露出寧靜舒適,親近自然的感覺,非常的灑脫,其中也有不少風雅的名字,來看看吧?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高清治印原石欣賞,值得收藏
    一代文人大隱、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想必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畢竟那可是上中學課本的必背文章啊。其中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為了現代無數人所嚮往的美好生活願景。回歸正題,本次書畫課代表要分享給大家的正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全風格篆刻集錦。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名家朗讀,聲音太好聽了!
    《歸去來兮辭》是辭體抒情詩。辭體源頭是《楚辭》,尤其是《離騷》。《楚辭》的境界,是熱心用世的悲劇境界。《歸去來兮辭》的境界,則是隱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國傳統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用世為人生理想。在政治極端黑暗的歷史時代,士人理想無從實現,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意義。其意義是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
  • 《古文觀止》精講選讀(39)《歸去來兮辭》
    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文章中抒寫了他對隱居生活的熱切嚮往之情。歐陽修稱讚本文:「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歸去來兮辭》|由身隱到心隱,陶淵明於人生選擇的另一種尋覓
    「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曾經這樣評價《歸去來兮辭》。這篇文章並不長,但卻成為千古名篇。這篇文章之所以好,除了其不事雕琢的文字、瀟灑出塵的意象、通脫自然的審美之外,還在於陶淵明為文人提供了選擇另一種人生道路的可能性。古代文人讀書習字,為的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 「紅軍隊裡每相違」中「每相違」應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局部—「世與我而相違」檢索「每相違」,應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其中有句「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國畫《寫陶靖節先生歸去來兮》這樣才能和頷聯「長徵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意思銜接:自紅軍成立,還以「遊擊戰」為主的時候,隊伍裡就經常有和我不同的意見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樂天知命、順乎自然的心意,他真想歸隱嗎
    歸去來兮辭(並序) [1]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2] 。幼稚盈室 [3] ,缾無儲粟 [4] ,生生所資 [5] ,未見其術 [6]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 [7] ,脫然有懷 [8] ,求之靡途 [9]。
  • 70歲的文徵明,行書寫《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70歲的文徵明用行書寫的《歸去來兮辭》,仍然是熟悉的精到。我們來看下面這個片段。通過一些細節我們可以大致推斷,文徵明的這種用筆是非常爽利的,一氣呵成。下筆之際,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和思考。拋去個人風格不談,如果沒有相當的精熟作為支撐,是很難寫出這種味道的。文徵明是如何做到的?
  • 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是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是陶淵明辭官之初所作,主要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小賦中細緻地描寫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情操。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魏晉文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並序》丨中華經典(十九)
    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其代表作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陶淵明是位「多元化」詩人,詩詞類型有田園詩,飲酒詩,詠懷詩。世人稱他為高風亮節的詩人代表。這篇文章我們就聊聊陶淵明的情操。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出生於家境不太壞的家庭裡。當他漸漸長大,家族也漸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