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謠導入,說「已知」
1. 師生板書「節」字。複習已學過的三首傳統節日童謠:《春節童謠》《元宵童謠》《清明童謠》。
2. 學習「端午」。
清明之後的傳統節日便是「端午」(教師板書)了。你能給「端」字組詞嗎?教師相機引導:「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著」;引申義「筆端、開端」,指「東西的一頭」。而「端午」是指整個大熱天的開端。
設計理念:本環節利用擴詞法識「端」字。利用擴詞法學習漢字,積累一些常用詞語,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相機歸類梳理「端」的字義,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形旁意義,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義,使漢字的學習不浮於表層,這才能使學生真正有所得。
3. 對於「端午節」,你知道(板貼:知道)些什麼?學生交流。
設計理念:「知」是本課生字,「知道」是本課出現的新詞。本環節利用「知道」一詞統領整篇課文的教學,以三問「你已經知道了什麼?」「讀了課文,你 又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來搭建本課的教學框架。這樣的設計,既復現了生字「知」,也讓教師更準確地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原點、興趣點、障礙 點,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更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語文實踐活動。
4. 揭示課題: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去了解端午節的一個重要習俗——吃端午粽。補完課題,讀課題,正音「粽」。
二、三讀課文,說「新知」
(一)初讀課文,學字讀詞
1. 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讀好一組與「一」相關的詞語。
①按變調規律將本文中與「一」相關的詞語分成 兩組,讀一讀:一到端午節 一鍋粽子 一顆棗 一掀開 一股清香 一口粽子 一小籃②回憶變調規律兒歌,做做動作背一背:「單獨時,平平走;遇四聲,向上衝,搭座山; 一二三聲前,往下滑,開朵花。」③去掉「一」的拼音,打亂順序,再讀一讀。④把詞語放回句子中,讀一讀。
設計理念:「一」的變調在前面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多次,從統編版一年級上冊《秋天》一文初探規律,到《大小多少》中複習讀法,再到第6課《樹和喜鵲》中的讀法鞏固等等,孩子們已掌握了一定的規律,形成了一定的語感,但讀錯的現象還是頻頻出現。這篇課文中帶「一」的詞語共有7個,並出現在很多難讀的長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進行「一」的變調規律的複習鞏固。
(二)二讀課文,讀好長句
1. 讀好長句子——「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這個句子中出現了兩個帶有「一」的短語,因為之前已經落實了詞語朗讀,連起來讀一遍即可。著重學習漢字「米」。
①「粽」字是什麼旁?認識「米」字:出示圖片與字源。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學生交流,同時梳理與補充:粽、糧、粗、精、粉……教師小結 : 米字家族比較龐大,一般都與米、糧食有關。
2. 讀好長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裡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設計理念:讀這個長句子,先讓學生思考:句子為什麼有長短?使大家認識到句子長是因為內容多,然後採用內容分解法,利用插圖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先寫的是粽子的外面,然後寫裡面,最後寫中間。於是,在學字、學詞、讀句的有效統整中,明白句子所表達的內容,既能促進理解,又能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①一看插圖、讀句子,圈出粽子的三個組成材料,讀準音:箬竹葉、糯米、棗。 放入句式有序說話:「粽子是用( )包的,裡面裹著( ),中間有( )。」②二看插圖,自主加上形容詞來說說:( )的箬竹葉、( )的糯米、( )的棗。課文中也有這樣的形容詞,把物品寫有趣了,請你找一找,畫一畫,讀一讀。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③發現填進去的詞語有什麼特點?都是表示顏色的詞(板書「色」),都是疊詞。 體會表達的趣味:一句話中,用疊詞的形式形象地寫了粽子的顏色,把粽子寫漂亮了,讀起來還順口,連起來讀讀整句話吧!用各種方式展示讀:同桌讀、比賽讀、挑戰讀、看著句式背誦……④三看插圖,利用句式背句子。
設計理念:利用插圖,可以幫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確認事物的本質,豐富認知的內容。孩子們可以在插圖中清楚地認識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喚起生活前經驗;也可以通過插圖,認識與文字對應的新事物,豐富學生的認知。同時,結合插圖與長句,通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層次引導,讓兒童仔細地、有序地觀察插畫、閱讀課文,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的順序,對兒童理解語言有很大幫助。兒童通過「將語言變成畫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記憶力和想像力。
3. 讀好長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讀讀句子,這句話寫了粽子的什麼特點? 表演創編朗讀活動。
4. 讀好長句子——「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理解「分給」:利用教具「一籃粽子」,把粽子的圖片一個個分給小朋友們,出示「分」字,像這樣,把整體用刀切開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複習已學漢字:指生上臺領讀粽子背後的漢字,質疑釋疑,同桌互讀過關。
設計理念:在習字學詞時,加入一些遊戲元素,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性學習是低年級孩子的最愛。
5. 寫字指導:
這篇課文中有好幾個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圖。出示圖畫,學生猜字。照樣子寫字。
設計理念:寫字就是畫一幅漂亮的畫!這樣,將枯燥的寫字指導轉化為學生喜歡的寫字練習,使練習變得好玩起來,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效率。同時,像這樣用溯源的方法簡明扼要地呈現這些漢字產生、演變的大體歷程,滿足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奇天性,引起他們探究學習的興趣,並在書寫過程中領悟漢字的文化內涵,培養漢字文化意識。
圖為常州市星河實驗小學朱玲老師在「首屆中國基礎教育『新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小學語文專場)」上的觀摩課,內容選自「新課程資源系列」《 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 語文 學與教指南 一年級 下冊》第四單元《外婆的端午粽》。
(三)三讀課文,梳理脈絡
連起來讀讀整篇課文,說說你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了什麼收穫?相機梳理板書。
三、誦讀童謠,說「欲知」
1. 其實,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有很多習俗呢!讀《同步閱讀》中的《端午童謠》。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掛香囊;五彩線,手腕綁;吃粽子,沾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 學生說「欲知」:讀了童謠,你想了解什麼?
3. 課外延學:根據這些疑問,請到課外去找找相關故事,下節課,我們將進行「話端午」活動。
設計理念:在閱讀中實現統整的教學。認知統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風民俗;誦讀統整,結合《端午童謠》習得文本之外的童謠、兒歌;課外活動統整,結合學生的生活來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實現課堂教學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語文」格局。
點評——理念:教學設計之「魂」
語文教育的核心環節是課堂,課堂教學的實施關鍵在設計。而課堂教學設計的著力點又應當在哪裡?是教學過程的編排嗎?不是的,應當是設計的理念。也就是說,不只是「怎樣設計」,而更為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樣設計」。雖然一個好的設計為一些教師現成搬用,現在還不是個別現象,但對於更多教師來說,他們希望能夠借鑑思索的並不是「設計」本體,而是這樣設計背後的教學理念。如果設計本身只是「術」,那麼設計背後的教學理念才是「道」。有了「術」,不等於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靈動而有創意地去駕馭「術」。
品評本案的一個亮點,就在於它不只是展現設計的方案,而更在於傳達這樣設計的理念是什麼。為了強調,設計理念的部分一律加上標題「設計理念」加以強調,並用不同字體以示醒目,還用括號標註,這是對「設計」不可缺失的理解。綜觀它的設計理念要點:一是節氣教學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識字與閱讀理解的一體化推進;三是在重點、難點處(長句子)精準發力,使閱讀教學從面面俱到的傳統弊端中走出來,實行「精準滴灌」;四是對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充分發揮統編教材圖文並茂的特點;五是實現閱讀教學在「統整」中「跨越」的教學思想,開闊學生視野,激發生活情趣,實現從「小課堂」到「大語文」,見「真能量」。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師運用知識、凝聚智慧、縱橫信息、大開腦洞的創造性活動。真正要讓教學設計成為育人之本,成為教師優課創作的「母體」,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設計」本身,而是為什麼要作這樣設計的背後的思想。
理念才是教學設計之魂,魂兮歸來!
作者:浙江省紹興市北海小學教育集團)金 燕 周一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