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涯,人生風浪
如何修得一顆平和的內心
面對自己,面對他人
如何能做個永不嘆氣的人
明朝哲學家、教育家羅近溪少時與族兄探望一親長的病,那親長一生很努力,家大業大,富甲一方。但那時疾病已重,對此二晚輩,頻頻嘆氣。歸家途中,羅近溪問族兄,此祖一生榮華如意,何以臨老頻頻嘆氣?試問我們兄弟將來若科舉為官,做到宰相,臨老時還嘆氣嗎?族兄云:恐怕不能免。羅近溪於是說:若如此,我們應當尋一個臨老不嘆氣的事做。
羅近溪終究尋到了不嘆氣的事,我們呢?職場打拼多年,業已成就不小,十足的事業成就感和高品質生活的優越感時而洋溢臉面,然而不經意間,卻又常常冒出一絲內心的空蕩。
該如何遣散這份累積已久,或是才將察覺,甚至是從未覺知的虛無?而不至於時常長籲短嘆?無論何時皆可——隨遇而安,坦然自如!
本次WOW課堂邀請到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教授(季謙先生),讓這樣一位孜孜不倦行走在全人類生命教育大道上的學者、思想家、教育家啟發您生命本有的智慧光明,讓您在人生歷程中活出本來的自己!
面對過去
習慣了行色匆匆,許久未能停下腳步思考。關於過去一切都很清晰,有時又顯模糊。生命需要真實,心思需要豁達,不怨天,不尤人,寥寥數語,卻是艱難的學養。
〖季謙先生語錄〗
※ 你要對一點點的恩德感恩戴德,對一點點的好處感恩戴德,對天地的一點好處感恩戴德……對你所遇到的人,你的家庭、你的同事,對所有的人感恩戴德,你才能夠幸福之杯滿溢。不要天天抱怨,怨天尤人,到最後是自討苦吃!
面對現在
活在每一個當下,似乎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做到了嗎?心心念念於現實名利繳繞,始終拔不出來。人心本自純浄,而為塵世所染。如何有過則改,變易從道?如何才動即覺,才覺即化?
〖季謙先生語錄〗
※ 我們每個人都要回歸到自己,非常平實、非常安穩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擔負起自己的生命,這樣你才能過一個心安理得的生活,才是一個幸福的人。
面對將來
功業、地位、財富——興許是規劃,亦不是規劃;什麼樣的未來能夠永恆,一念萬年?天地宇宙人生之事,務必要先明終,而後始,而後知其不可而為,一念精誠,念茲在茲!
〖季謙先生語錄〗
※ 做人做事、我們思考問題,常常要回歸到它的本源,回歸、回歸,你事事都回歸,作比較徹底的、比較有實效的處理。事情都是瑣碎的現實的,所以要耐煩,但是你這個耐煩的心,為什麼你能耐煩?很簡單,你背後有一種大的格局。
面對下一代
事業的成功,子女的教育,有時不能兩全。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有本皆得,逐末皆失。
修身齊家,我們應該明白——智慧的延續就是最偉大的事業!愛他,就給他真正的教育吧!
〖季謙先生語錄〗
※ 我們能夠悅天命,不是只有口頭上說,要能行教導。對自己多學習,對下一代要能夠給他教導,憑什麼呢?憑本心。
【講師簡介】
王財貴先生,字季謙,臺灣臺中教育大學退休教授,文禮書院院長,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師承隱者掌牧民先生與哲學巨匠牟宗三先生。
1994年,季謙先生正式向社會倡導兒童讀經,自臺灣一隅延至全國並推廣至全世界,全球演講二千餘場,上億人因之而受益。
2012年,季謙先生在北京發起創設文禮書院,2015年文禮書院定址浙江泰順竹裡,致力於培養融貫古今、會通中西的人才。
季謙先生五十年勤學會通中西文化,五十年體證繼承儒家道統,融通老莊智慧,明辨佛家和西學哲理,傳續陽明心學,提出「格物致知」新解,發前人所未發。以一元帶動多元的理念,提出「全盤化西」的理想,為全人類文化融會及文明發展指出方向。
季謙先生就是——
「這樣無條件地勸人學好,教人讀書。
以改良社會風氣,肩負中華文化自任。」
您有福分來聆聽先生的教誨嗎?
3月29日15:00
WOW課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