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香水書院外景。
鳳山書院院長毛文斌講解碑林文化。
朱子故居。
西寧幾何書店內景。
東林書院依庸堂裡顧憲成的名聯。
深秋,從草木枯萎的北國一下子置身江南大地,滿眼的綠色讓人有些詫異。樹木依舊蒼鬱挺拔,只是不同的樹種顯現出不同的色彩,簇簇翠竹依偎在粉牆黛瓦旁,讓人頓生懷古幽思之情。
見慣了城市裡林立的高樓大廈,筆者想到江南古鎮去看看,尤其想看看那些古老的書院。
就這樣,修葺一新的無錫東林書院真真切切地出現在筆者的眼前。庭院深深,廊廡曲折,方磚鋪道,聯語耀目,令人肅然起敬。在一瞬間,自己也似乎和書院產生了某種莊嚴的默契。滿眼的秋色已經化作了凝重的思索,眼前恰是明代東林黨人顧憲成撰寫的那副膾炙人口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江南作家夏堅勇說,古往今來的書院楹聯或許成千上萬,其中亦不乏大師名流的傑作,但我敢斷言,沒有哪一副書院對聯比這副更加深刻地楔入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靈史,輝映著歷史長夜裡的一片璀璨星光。正是這座江南書院,這群文質彬彬的文化人,給柔靡委頓的晚明平添了幾分峻拔之姿和陽剛之氣。
古老書院的一舍一聯,令人肅然起敬;而置身於一個波瀾壯闊的創新時代,筆者的目光卻從湮沒的昔日輝煌投向「書院」涅槃,關注書院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一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辦學形式,是集講學、藏書及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機構。書院始於唐,南宋時發展成熟,歷經元、明、清,至近代改制為學堂。在千年學脈的綿延賡續中,書院傳承著教書育人、以文化人和傳道授業、兼濟天下的思想與精神。
如今,隨著「國學熱」的興起,書院文化再度進入人們的視野。
江南靈秀,河湟曠達。在中華書院的人文地理版圖上,江南書院文化與河湟書院文化同出一源。
這裡是黃河上遊,文化多元、風情旖旎。河湟地區的書院創辦於清代中期。當時西寧的湟中書院、五峰書院,碾伯(樂都)的鳳山書院,大通的三川書院、泰興書院以及貴德的河陰書院,循化的龍支書院,丹噶爾的海峰書院等影響較大。一處處書院的興起,給一度沉寂的河湟地區,帶來了書院文化的璀璨星光。
時至今日,樂都人提起鳳山書院時,語氣中仍有掩飾不住的自豪。樂都曾經被譽為「河湟地區文化教育大縣」,最好的佐證便是曾經培育出諸多河湟名士的鳳山書院。
筆者曾經多次拜訪河湟文化的保護傳承人、現任鳳山書院院長的毛文斌先生。徜徉於書院舊址的迴廊亭臺之間,和他暢談河湟文化的久遠燦爛;撫碑懷古,掩卷長嘆,和他追尋那些已經遠逝的輝煌。
2006年8月,就在距離書院舊址不遠處,鳳山書院重新掛牌成立,這個擁有36名「書生」的書院已成為研究和弘揚河湟文化的基地。這些「書生」皆是海東市樂都區的退休幹部和文學愛好者。書院秉承了原鳳山書院傳播文化、傳承文脈的宗旨,以研究河湟歷史文化為己任。十幾年來,陸續挖掘、整理、出版了《樂都傳統文化叢書》和《河湟民族文化叢書》共24冊,可謂殫精竭慮,成就不凡。
清朝光緒年間,西寧辦事大臣豫師等人籌銀1.3萬餘兩,創立辦了五峰書院。因為西寧府五峰山秀峰高聳、林木茂盛、清泉淙淙、曲徑通幽,是一處難得的旅遊勝地。以此山命名書院,蘊含著古人對西寧文化發展的殷殷期望。當時的五峰書院「為西寧府各縣生徒求學深造之所」,後改為西寧府中學堂,並經歷多次更名,成為遠近聞名的書院之一。
時光荏苒。2017年,為挖掘、傳承歷史文化內涵,西寧市城西區依託「五峰書院」文化品牌,投資1000餘萬元陸續建成以「五峰書院」命名的八處書房。
然而,城市書房究竟與書院的傳承有何關聯呢?
走進「五峰書院」分院之一的古城臺文化藝術中心,清新、溫馨、雅致、舒適是留給來客的第一印象。建築裝飾以木本色為主色調,灰色為輔調,牆壁的手繪圖案文藝感十足,書櫃書桌古色古香,柔和素雅的燈飾和生機盎然的綠植,營造出一個寧靜恬淡的文化空間。而位於古城臺文化藝術中心的「五峰書院」古城臺書房,其中的讀者自助化閱讀區、薦書區、市民捐書區、主題閱讀區自成體系又有機連通,成為這裡的亮點。
從2020年4月起,「五峰書院大講堂」陸續開講。來自省內外文化、旅遊、教育領域的專家名師激情講述,讓市民聆聽河湟文化的激越濤聲,感受書院文化的無窮魅力。
2020年國慶期間,位於西寧市城中區的「香水書院」修葺一新,迎接市民。史書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古城西寧沿北門城牆根一帶,相繼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藥王閣等磚木建築,靠近北城牆石崖處有泉水噴湧而出,且清冽甘甜,故此片區被稱為「香水泉」。
2015年,西寧市投資9200萬元啟動實施香水泉遺址恢復重建工程,三年後告竣。2020年又投資400萬元,將香水泉遺址改造為古建築風格的書院——香水書院。來者拾級而上,但見屋舍儼然、老樹掩映。書院由主殿、東廂房、東耳房、西廂房、西耳房五部分組成。主樓為兩層古建築,內設仿古雅座供讀者小憩。這裡的藏書種類較多、涉獵廣泛,其中二樓所藏書籍均為線裝版。這裡還設有茶室和書法桌臺,供文人墨客揮毫潑墨、切磋書藝。東廂房及西廂房成了溫馨舒適的讀者閱覽室。西廂房內各類「青繡」作品及文創作品環繞陳列,河湟文化味兒十足。
書院開設「香水書院雲講堂」,每月中旬和下旬,邀請文化專家來書院國學堂為大家傳授河湟文化以及國學、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
金秋十月,書香陣陣。筆者是該書院迎客後最早的訪客之一。院外大街車水馬龍,院內精舍書香氤氳。回望中的書院氣象與時代發展的鏗鏘節奏聲聲入耳,扣人心弦。國事家事天下事,在書友們的談笑聲裡,變成了初心信心和事業心。
我們仿佛看見,在河湟谷地,在中華大地,古老的書院正在煥發勃勃生機,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文復興時代正在到來……
二
2020年11月15日,古城西寧。西海都市報與幾何書店聯辦的首場「河湟大講堂」開講。主講人為青海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侯光良先生,他以飽滿的熱情講述了人類走上青藏高原的艱苦歷程,現場氣氛熱烈。
當地一家有影響力的媒體與一家聲名鵲起的書院式全國連鎖書店聯袂設立書院式講壇,組織單位的深意何在?
幾何書店是一家源自青海西寧,走向全國的以「書院」模式經營的書店。是一個包涵人文、創意的大型複合式書店。書店分為重磅閱讀、雪域淨土、時光書館、重拾生活等區域,它們有機關聯,集合為一。
自2018年西寧旗艦店開業以來,幾何書店先後在上海、南昌、合肥、武漢、成都、無錫等城市陸續開業,未來5年內,幾何書店計劃在全國開辦100家「書院」式連鎖書店。「現在的書店已經進入4.0時代,也就是複合業態形式。書店可以成為『書院』,而『書院』式經營模式就是為當代人提供一種閱讀體驗、一份精神滋養、一段成長記憶。」幾何書店創始人林耕說。
幾何書店怎樣引領起「書院」式的經營和擔當?
據不完全統計,自幾何書店開業以來,已舉辦各種主題活動350餘場,其中既有被評為世界上最傑出的野生動物研究者之一的喬治·夏勒同讀者進行的「自然遺產保護者」的分享會,也有三江源環境保護講座、藏族女孩創業分享會、松太加等藏族導演與觀眾見面會等互動活動。
2019年5月6日下午,幾何書店。筆者有幸近距離與86歲高齡的喬治·夏勒先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與會者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位86歲依然奔波在世界野生動物保護最前沿的科學家致敬。一個小時的分享會,喬治·夏勒始終站立著與大家共同分享了幾十年來他在世界各地研究與保護野生動物的故事,討論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永恆話題。
筆者也多次應邀參加了古嶽、龍仁青等多位作家、詩人的作品首發式和研討會,也參加過萬瑪才旦、松本加等本土電影導演的新片首映式,情景交融,令人感懷。一些高校的讀書活動,因為受經費和場地的限制,組織者也會與幾何書店取得聯繫,書店樂此不疲,提供場地。幾年下來,到「幾何」舉辦文化交流、研讀活動的團體越來越多,層次也越來越高。
讓書店成為傳承文化的精神高地,只有帶有獨特文化氣質的「書院」式書店才能贏得人們的青睞。在幾何書店的「時光書館」,一些價值不菲的古書、歷盡滄桑而倖存下來的報刊、照片,名家的讀書筆記以及臨摹過的字帖、用過的毛筆、喜愛的硯臺被擺放在展示櫃裡進行陳列。而那些相對來說有些年代了的書刊則擺放在書架上,任憑翻閱。由此突然記起,南宋大儒朱熹在白鹿洞書院修復後,也曾向南康軍各官府衙門發布文告徵集圖書。收集到的圖書,有的加上跋語,有的刻石為記,以便久存。當時清江劉仁季曾將其先人所收藏的《漢書》44通贈送給朱熹,朱熹遂轉送新落成的白鹿洞書院,「使之藏之,以備學者看讀」。
「這部分的書籍都是由主人交由書店保管的,所有的書籍讀者都可以租借。而書店對這些書籍、物品只有保管權,而不具有所有權。」林耕介紹說。
自幾何書店正式向社會發出古舊書籍「徵集令」的兩年來,已有十幾位文化界人士與書店達成捐贈或保管意向,書店在對珍貴的書籍進行修復和保護的同時,還將孤版整理成系列,待條件成熟後將相應安排各種系列講座。因為他們深信,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閱讀了過去,才能傳承未來。林耕深有感觸,開「書院」式書店是需要有持之以恆的人文情懷的,單純以贏利為目的的書店是做不了這件事的。
打破傳統書店經營的概念,不將書店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場所來經營,而是按文化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全新的「書院」式經營——富有感染力的創新設計、豐富多彩的文創業態,學習、論壇、聚會、手工、電影、戲劇、音樂等藝術形態都被整合在這個大「書院」裡了。
從黃土高原來,到大江南北去!帶著西部自由開放、多元包容的個性,「幾何」每開到一地,無不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成為文化傳承、文明守護、文化創新和文化時尚傳播的現代「書院」。
三
出於對南國古老書院誕生地的嚮往,筆者的追尋從景秀江南一路逶迤,來到了武夷山下。熟悉福建武夷文化的文友培中先生,一聽筆者要到福建尋訪古代書院,頓時猜出了筆者的來意:你是要時光穿越,去回訪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崇安縣五夫裡吧!
五夫裡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市五夫鎮,是武夷山中的一個古老小鎮,在南宋時期是一個儒者鹹集、書院薈萃之地,是南宋那個特定歷史階段一個令人敬仰的文化地標。
峰迴路轉,修竹茂林,古厝列陣,書聲琅琅,武夷古韻依次展開。一走進朱熹故裡,鬥茶讀書,品字賞畫,讀經論道,那個時代的文人生活,就像一幅水墨山居圖一般在筆者眼前徐徐展開……欣賞的同時,筆者一眼從書院景觀中找到了一副大儒朱熹撰寫的對聯:
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
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徜徉古鎮,細品對聯,一種心胸開闊、志存高遠的書院氣象徐徐展開。仿佛看見朱熹先生行色匆匆,每日在精舍、祠堂研習講學。那些雕花牌坊、石頭門樓、青磚院牆、廟堂屋脊、石砌古井、門枕抱鼓石,古風古韻,書香撲面。
時移世易,歲月如歌。俯瞰中華大地,文脈連綿,傳承有方。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古老的書院重回讀書人視野,豐富著現代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不僅將古代建築與多媒體設備相結合,為學生們提供高雅的讀書環境和豐富的藏書資源,還吸收古代書院的精神,進行一系列教育體制的探索,如建立學業導師、班導師、生活導師和學業興趣導師構成的本科生導師制,促進師生交流。
在高等教育強省江蘇,南京大學、蘇州大學、江蘇師範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等高校都成立了書院。南京農業大學計劃面向植物科學、動物科學、社會科學、生物環境和工程科學五大學部,探索金善寶書院「5+1」的人才培養模式。南京大學將院系名稱改成了不同的書院名稱:安邦書院、毓琇書院、開甲書院、秉文書院、行知書院、有訓書院, 名稱都取自與南大有緊密聯繫、在不同領域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
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說,書院可以成為現行教育體制的補充,知名傳統書院尤其可與高校結合,聚攏人才,進行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和文化創造。
中央黨校教授、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範玉剛先生認為,在今天,書院不僅是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的窗口,更是作為一種活態化的文化形態日益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當下文化活動的重要實踐空間,蘊蓄著一種獨立自主、理性思考、啟迪教育、教化國民的精神性存在,成為對民族精神的一種守護和創新的載體。
範玉剛先生的觀點,正好回應了一方地域、一座院校面對書院歸來的設想:書院文化的復興,不能止步於有形的物質層面的建築,而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之成為令人嚮往的人文高地。我們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書院文化進社區、近百姓、親校園,讓中華文化煥發出無窮的魅力和濃烈的時代風採。
站在五夫鎮的書院文化沃土之上,回望滿目青山,手掬清涼潭溪,撫摸古厝窗欞,沉吟朱子佳作,那首膾炙人口的《觀書有感(其一)》浮現在腦海裡,它恰如其分地寄託了一代大儒對中華文明傳承者的殷切囑託: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文/圖 張翔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臺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