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嶽麓書院

2020-12-14 瀟湘晨報數字報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儒釋道在此排斥、融合,沉澱成嶽麓書院兼收並蓄的氣質。或許就是這份氣質,讓嶽麓書院七毀七建,千年弦歌不絕。

    儒釋道融合,嶽麓書院應運而生

    嶽麓山,首先是一座宗教名山。最先發現這塊寶地的,是道士。西晉以前,嶽麓山就成為道士修煉的「福地」,相傳道士鄧鬱在此修煉,羽化登仙,都督陶侃「異而不信」,認為道士不過是葬身蟒腹,引弓射蟒除害。這是儒家與道家的第一次交鋒。儒家在傳說中的勝利,並沒有壓制住道家在嶽麓山的發展,陶侃在嶽麓山建起的杉庵,很快被時光湮沒。反倒是道家,活動頻繁,唐宋之時,古雪觀、抱黃閣佔據了嶽麓山的「風水寶地」,明時的雲麓宮、三清殿、關帝殿、玄武祖師殿、五嶽殿拔地而起,雲麓宮甚至成為道教72福地的第23真虛福地。比道教後來到此處的佛教,只能在半山腰建起麓山寺,「禪燈不輟」,被稱作湖湘第一道場。與之齊名的道林寺,也在宋代改禪之後,宗風大振,蓋過了道家的風頭。儒家,則屬於河對岸的繁華。

    唐將馬燧在道林寺旁造藏修精舍,取名「道林精舍」,文人往來其間,算是儒家在嶽麓山開闢的一小塊「根據地」。「根據地」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便被道林寺佔有,一直等到明朝正德年間,知府吳世忠以「淫祠」之名拆除道林寺,才算為儒生「爭了一口氣」。而巧合的是,多年之後獨領風騷的儒家書院,卻是在佛家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嶽麓山道觀、寺廟與書院的衝突與融合,放在思想史的語境裡,是一場「新儒學」運動,周敦頤所做「陰靜陽動」「五行相生」的《太極圖》,吸納了道家的思想。禪宗掃除繁瑣章句之學,啟發了儒學向義理之學的轉向。「二程」、朱熹,在早年間出入佛老,儒釋道相互排斥、衝突也彼此融合,一個新的儒家學派逐漸形成。應運而生的嶽麓書院,最終成為新儒學的傳播中心。

    

    千年弦歌不絕

    初建嶽麓書院的潭州太守朱洞,一定不會想到,嶽麓書院歷經戰火,七毀七建,延續千年,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浴火重生。湖南的歷史,嶽麓書院,從未缺席。

    朱洞建立的嶽麓書院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隨著他離去,沒有學田支撐的嶽麓書院很快冷落下去,繼任者李允則將藏書和祭祀引入書院,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學田的十大基本規則,也奠定了嶽麓書院的千年格局。

    嶽麓書院初建150多年後,宋室南遷,金兵入侵潭州,嶽麓書院被「兵革灰燼」,湖南安撫使劉珙,在原有規制上修復書院,邀請張栻主持嶽麓書院,嶽麓書院迎來鼎盛。南宋還未從滅金雪恥的興奮中回過神來,元將阿里海牙一路南下,潭州被圍,嶽麓書院再次被毀,嶽麓書院諸生登上潭州城樓,抵禦外敵,壯烈死義,給嶽麓書院的第二次被毀增添了無限悲壯。在被毀後30多年,嶽麓書院才被重新修葺,「前禮殿,旁四齋,左賢祠,右百泉軒,後講堂,堂之後閣曰尊經;閣後有亭曰極高明」,保持了宋代的規制。元朝在軍事上徵服了大宋,而嶽麓書院在文化中戰勝了元朝。

    至正末年(1368年),嶽麓書院再次在戰火中被毀,列屋傾頹,荒草重生,學田已被僧侶佔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官學的興盛。明朝嶽麓書院的第一次修復,是民間發起的,一個叫周辛甫的江西人,捐修書院,此時,嶽麓書院已經廢棄六十餘年。明代嶽麓書院的真正興復,是由陳鋼、楊茂、王韜在弘治初年實現的,重修的嶽麓書院規模小於前代,卻一直在擴建中。過柳堤,是梅堤,穿過詠歸橋,濯清池,走上三裡,就是嶽麓書院。入靜一堂,登尊經閣,北邊是曲水亭、百泉軒……在明朝最後一任山長吳道行的描述裡,已然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園林式書院。崇禎十七年(1643年)嶽麓書院被毀,第二年,吳道行在一片殘垣中,絕食而亡。8年後,被毀的嶽麓書院很快重建辦學。

    吳三桂的叛軍踏過,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呼嘯而來。逃脫了「文夕大火」,終究沒有逃過日軍的轟炸。嶽麓書院千年,經歷了七毀,卻又總在浴火中重生。琅琅讀書聲,在千年後依舊不絕於耳。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相關焦點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嶽麓書院
    那必是嶽麓書院無疑了。作為四大書院中當之無愧的翹楚,作為嶽麓山千百年來的鎮山之宅,這個堅強的後盾和強大的底牌,使得湖南大學號稱千年學府也是名副其實,毋容置疑了。這次參加北京大學「新領軍百人培養計劃」,學習的地點設在湖南大學校內的集賢賓館,與嶽麓書院大門僅百米之隔。所以趁著午間暇餘,我徒步走向嶽麓山腳。
  • 淵遠流長的嶽麓書院
    據說,湖南大學已預備撥款修繕清人所闢的書院八景,即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以進一步體現書院的佳境妙處,那時,書院想必是更添風物了。不過,慕名而來的遊人絕非僅因其佳境風物而來。翰墨留香,人文薈萃,是嶽麓書院作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所最為攬人入勝的。
  • 嶽麓書院的弦歌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的楹聯,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註腳。 春風拂柳,藍天如洗。我從濚灣鎮出發,來到嶽麓書院門口,車停東方紅廣場,毛澤東雕像聳立在山門前,雕像刻畫的正是中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時,一群青年學子剛剛下課,他們三三兩兩,意氣風發,結伴在書院周圍行走。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在嶽麓山下,建於北宋,幾經風雨,屢毀屢建,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嶽麓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即院長,叫周式。公元1012年,周式學行兼優,辦學成績卓越,聞名天下,受到了皇帝宋真宗的召見。真宗對周式特別的賞識,要任命他為國子監主薄,留在宮中講學。但周式無心留在朝廷做官,執意要回嶽麓書院教書。真宗被其精神所打動,答應了他的回山請求,並賜給他內府書籍,並書「嶽麓書院」匾額。據說,書院至今存有明代嶽麓書院石刻,乃真宗手跡。
  • 吳仕釗:秋色秋聲嶽麓書院
    我循著路線來到心儀已久的嶽麓書院,在門口完成了三部曲(測體溫、查看預約門票和現實進場憑證)後,邁步走進了嶽麓書院。古色古香的書院,被風光秀美的嶽麓山烘雲託月般映襯著,仿佛茂密的森林,漫山的紅楓,盡染的層林是書院的衣裳。想到古人對書院的選址的考究,敬意和佩服雙至。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就是茂林修竹,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心靈安靜。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但真正廣為傳頌的還是那句被稱為史上最牛氣、最大氣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朱洞離任後,嶽麓書院很快冷落下來,「諸生逃散」、「弦歌絕音」。鹹平二年(999年),出任潭州太守的李允則擴建書院,「詢問黃髮,盡獲其書,誘導青衿,肯構舊址……請闢水田,供春秋之釋祭……」李允則恢復了荒蕪的嶽麓書院,也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供祀、學田的規制,嶽麓書院,學風昌熾,儒者王禹偁甚至把彼時的湖湘比作孔孟家鄉「洙泗」、「鄒魯」。
  • 嶽麓書院預約公眾號 - 門票預約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 愛晚亭—嶽麓書院的美伴
    去過嶽麓書院,要是沒欣賞紅楓環繞的「愛晚亭」,那就不只用遺憾一詞表述心情了,要是我的話,估計是後悔不已了。坐落於湘江西岸嶽麓山腳下的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和繁榮之處。嶽麓書院以教書育人和傳播學術為名,影響最大當屬「朱張會講」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見《嶽麓書院—湖湘文化的符號》一文)。
  • 蔣介石在嶽麓書院裡悟到了什麼?
    嶽麓書院文廟(麓山研修攝)餘秋雨先生的這種感覺,估計很多人都有,一進到嶽麓書院,就會被吸引住,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匆匆的腳步,去認真的品味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牌匾、每一幅楹聯、每一個故事。當然,是不是都像先生這樣,與嶽麓書院的一次接觸就成為其人生的「關鍵」,卻還得看悟性了。嶽麓書院千餘年所形成的磁場,讓我們這些血脈裡溶有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倍感親切。只是,這裡的人和故事漸漸遠去,這裡的文字已難以被人理解,甚至有些文字不被人容易認識。比如「納於大麓」的「於」字,「道南正脈」的「脈」字,「嶽麓書院」的「嶽」字。這裡在的道理亦與當今社會所崇尚的價值相差較大。
  • 嶽麓書院: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
    宋真宗感其弘揚儒學的決心和毅力,賜御書牌匾、對衣鞍馬及內府書籍等,一時間嶽麓之名聳動海內,「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  北宋時期的嶽麓書院雖與應天、嵩陽等書院齊名,卻顯得有些平淡無奇,史籍上鮮有鴻儒碩學的記載。時至南宋,文脈南移,湖湘大地有風雲際會之象,嶽麓隨之文教大盛。
  • 長沙新竹第二小學學子參觀嶽麓書院
    華聲在線訊 (通訊員鮑傑) 2020年1月12日長沙新竹第二小學二年級(五)班的同學們來到湖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遊覽了嶽麓書院並聆聽了現場講解。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今天的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遊勝地,更是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嶽麓書院全景圖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山腳下。前門是正式進入嶽麓書院的第一道門。1985年,在修復嶽麓書院前圍牆時增設。1986年,嶽麓書院1010周年院慶時,湖南大學長沙校友會贈送」千年學府「匾,集唐代湘籍書法家歐陽詢手跡而成。楹聯為:「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
  •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圖/李林冬該聯原掛於嶽麓書院山門,1933 年,移掛湖南大學新建圖書館,1938年毀於日機轟炸。現復掛於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是1984年根據原件照片複製的。嶽麓書院內有關於僧人初建學校的繪畫。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將嶽麓書院建成一所正式的學府。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周式任嶽麓書院山長,其後受宋真宗召見,書賜「 嶽麓書院」 匾額。
  • 湖南的鍋都是辣的,最辣的是嶽麓書院
    走進大學,直到東方紅廣場,詢問路邊學生嶽麓書院所在,才知右拐不遠處即是。疾行幾步便到。 門,太不起眼,也無法看到裡面,從外面打量,在湖南大學的大樹大樓掩映包圍下,大名鼎鼎的嶽麓書院太小太小。 而嶽麓書院史上曾七遭大厄:宋紹興元年(1131),金兵南侵,書院被金兵焚毀,「什一僅存」。然後是乾道元年(1165)重建。至元十三年(1276),書院被元兵焚為廢墟,至元二十三年(1286)重建。至正末年(1368),書院再遭兵焚,60年後,明宣德三年(1428)開始重建。崇禎十六年(1643),書院又在張獻忠與官軍混戰中焚毀,1670年重建。
  • 湖南長沙必去景點,遺世獨立的嶽麓書院
    更有那座座斑剝殘蝕而益顯蒼勁的刻碑,傲然地向世人展示著書院歷史文化的積澱。所有這些,為書院營造了一種莊嚴神逸、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嶽麓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相傳那時由於戰亂,官學遭到破壞,麓山寺的僧人建堂結舍,收留投奔山林躲避兵火的讀書之人,授業講道,形成私辦教學的形式。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 媒體聚焦
    周式帶回的真宗親筆題寫的「嶽麓書院」牌匾,讓嶽麓書院聲望更高,「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周式不會想到,他向北叩謝浩蕩皇恩的宋王朝,會在百年以後倉皇南遷。嶽麓書院毀於戰火,卻又浴火重生。嶽麓書院在北宋的榮光,隨著宋王朝百年難以釋懷的恥辱落下帷幕。
  • 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
    「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召開  湖南日報12月17日訊(記者 黃晗)今天下午,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關於嶽麓書院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將總書記對嶽麓書院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學習好、宣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