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
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
您呢?
01「惟楚有材」,「惟」是唯有不?「楚」是湖南不?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清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嶽麓書院的這副對聯是集《左傳》《論語》名句而成,而不是「原創」。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這其中有個故事,講得是:春秋時,楚國有個叫聲子的人,因國內有亂,投奔鄭國。一次,他回到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問他晉國國情。
子木問:「晉城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聲子的意思是:晉國卿一級幹部水平不行,可是他們的大夫一級,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這就如同晉國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樣,全是從楚國弄去的,這些人才本是楚國的。
雖然楚國有好材,但是,全給人家晉國用了。
聲子話裡有話,是批評的意思。
後來,聲子的話變成了成語「楚材晉用」。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引自聲子說的「雖楚有材」。
只是把「雖」改成了「惟」,本意都是「楚有材」。
但這個「惟」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只是作為語首助詞引出主語「楚」。
「楚」不僅指「湖南」而是當時的湖南湖北。
「材」的本意是木材、皮革,引申為人才。
而增加這個「惟」,最大的意義是為了與「於斯為盛」對稱成四個字,形式上整齊。
從「雖楚有材」到「 惟楚有材」僅易一字,意思與句子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那麼,這一字之易是否始於山長袁名耀?意思的轉換是否從嶽麓書院開始的呢?這個還得找更多的資料考據才成。
下聯「於斯為盛」 出自《論語·泰伯》: 「 唐虞之際, 於斯為盛」 。
於同於,對聯一直是書寫為於,在的意思; 斯, 這裡。
上下聯一起的意思是: 楚地人材輩出, 在這裡尤其如此。
這是句讚揚湖南湖北某地人傑地靈的話。
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
「惟楚有材」,不僅反映了明代以來楚地人才輩出的實際狀況以及士人對這種狀況的高度讚譽,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在文教方面的表現。
該聯原掛於嶽麓書院山門,1933 年,移掛湖南大學新建圖書館,1938年毀於日機轟炸。
現復掛於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是1984年根據原件照片複製的。
02「於斯為盛」,到底有多盛?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嶽麓山下,其峰為南嶽衡山之餘脈,所以名為嶽麓。
唐末五代,戰亂頻仍,有兩位僧人在嶽麓山下購書建屋、初建學校。
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將嶽麓書院建成一所正式的學府。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周式任嶽麓書院山長,其後受宋真宗召見,書賜「 嶽麓書院」 匾額。於是書院之名傳於天下,與廬山五老峰白鹿洞書院、睢陽應天府書院、登封太室山麓嵩陽書院,並稱為北宋四大書院。
兩宋之際嶽麓毀於兵燹。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劉珙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復興嶽麓書院,並請湖湘學派傳人張栻主持書院教事。張栻藉此之機改變了嶽麓書院以科舉為目的的教育宗旨。
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於書院同張栻會講《中庸》之義, 這不僅使書院在宋代理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自由討論學術之精神更使後人久久回味。這也是嶽麓給今人的最深刻記憶。
嶽麓書院成了朱熹、張栻弟子傳學基地,學生多達千人,在我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嶽麓書院也的確不負眾望,在清代培養的人才呈井噴之勢:有科場鼎甲,光是位列一甲進士及第者就有五名,其中狀元一名,榜眼三名,探花一名;有經世改革家如陶澍、賀長齡、魏源等;又有「中興將相」曾國藩、曾國荃、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
近人有「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之說,這「湖湘」之中,又十九嶽麓。到民主革命時期,又有唐才常、黃興、楊昌濟、蔡和森、程潛等求學於斯。辛亥以後,嶽麓書院的強勁之勢仍未停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副高懸於書院正門兩側的對聯,嶽麓書院可謂當之無愧!
文獻參考
《「惟楚有材」「楚」指何處》陳進軍
《惟楚有材的惟指什麼》李菲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朱漢民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那些傳承嶽麓書院學脈的人》趙偉 鄧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