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什麼意思?

2020-12-14 副刊主編李林冬
瀏陽人張楚留影嶽麓書院。圖/李林冬

整個九月,嶽麓書院是熱鬧的,其間來了大領導視察調研,也來了貴客參觀。

他們或在給群眾的講話中或在聊天中,都有說到「惟楚有材 ,於(於)斯為盛」,這副嶽麓書院門頭上的對聯。

作為聽眾,小編對於這副對聯的釋義、出處,卻是半知半解

您呢?

01「惟楚有材」,「惟」是唯有不?「楚」是湖南不?

1917年,嶽麓書院。
2008年,嶽麓書院。圖/李林冬

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撰於嘉慶年間,時任山長袁名耀出上聯,貢生張中階對下聯。

嶽麓書院的這副對聯是集《左傳》《論語》名句而成,而不是「原創」。

「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這其中有個故事,講得是:春秋時,楚國有個叫聲子的人,因國內有亂,投奔鄭國。一次,他回到楚國,楚國令尹子木問他晉國國情。

子木問:「晉城大夫與楚孰賢?」聲子說:「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

聲子的意思是:晉國卿一級幹部水平不行,可是他們的大夫一級,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這就如同晉國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樣,全是從楚國弄去的,這些人才本是楚國的。

雖然楚國有好材,但是,全給人家晉國用了。

2008年,張楚在嶽麓書院前留影。

聲子話裡有話,是批評的意思。

後來,聲子的話變成了成語「楚材晉用」

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材」,引自聲子說的「雖楚有材」。

只是把「雖」改成了「惟」,本意都是「楚有材」。

但這個「惟」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只是作為語首助詞引出主語「楚」。

「楚」不僅指「湖南」而是當時的湖南湖北

「材」的本意是木材、皮革,引申為人才

而增加這個「惟」,最大的意義是為了與「於斯為盛」對稱成四個字,形式上整齊。

從「雖楚有材」到「 惟楚有材」僅易一字,意思與句子結構都發生了變化。那麼,這一字之易是否始於山長袁名耀?意思的轉換是否從嶽麓書院開始的呢?這個還得找更多的資料考據才成。

下聯「於斯為盛」 出自《論語·泰伯》: 「 唐虞之際, 於斯為盛」 。

於同於,對聯一直是書寫為於,在的意思; 斯, 這裡。

上下聯一起的意思是: 楚地人材輩出, 在這裡尤其如此。

這是句讚揚湖南湖北某地人傑地靈的話。

也由於嶽麓書院的盛名,「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成為海內名句。

「惟楚有材」,不僅反映了明代以來楚地人才輩出的實際狀況以及士人對這種狀況的高度讚譽,還是宋元以來,中國文化重心南移在文教方面的表現。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湖大圖書館,匾面熟。
多半也是按照片複製的。圖/李林冬

該聯原掛於嶽麓書院山門,1933 年,移掛湖南大學新建圖書館,1938年毀於日機轟炸。

現復掛於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是1984年根據原件照片複製的。

02「於斯為盛」,到底有多盛?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嶽麓山下,其峰為南嶽衡山之餘脈,所以名為嶽麓。

嶽麓書院內有關於僧人初建學校的繪畫。

唐末五代,戰亂頻仍,有兩位僧人在嶽麓山下購書建屋、初建學校

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將嶽麓書院建成一所正式的學府。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周式任嶽麓書院山長,其後受宋真宗召見,書賜「 嶽麓書院」 匾額。於是書院之名傳於天下,與廬山五老峰白鹿洞書院、睢陽應天府書院、登封太室山麓嵩陽書院,並稱為北宋四大書院

兩宋之際嶽麓毀於兵燹

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劉珙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復興嶽麓書院,並請湖湘學派傳人張栻主持書院教事。張栻藉此之機改變了嶽麓書院以科舉為目的的教育宗旨。

嶽麓書院,「朱張會講「展示區。
有關於「朱張會講」的繪畫。

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訪,於書院同張栻會講《中庸》之義, 這不僅使書院在宋代理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自由討論學術之精神更使後人久久回味。這也是嶽麓給今人的最深刻記憶。

嶽麓書院成了朱熹、張栻弟子傳學基地,學生多達千人,在我國學術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嶽麓書院也的確不負眾望,在清代培養的人才呈井噴之勢:有科場鼎甲,光是位列一甲進士及第者就有五名,其中狀元一名,榜眼三名,探花一名;有經世改革家如陶澍、賀長齡、魏源等;又有「中興將相」曾國藩、曾國荃、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近人有「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之說,這「湖湘」之中,又十九嶽麓。到民主革命時期,又有唐才常、黃興、楊昌濟、蔡和森、程潛等求學於斯。辛亥以後,嶽麓書院的強勁之勢仍未停止。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副高懸於書院正門兩側的對聯,嶽麓書院可謂當之無愧!

文獻參考

《「惟楚有材」「楚」指何處》陳進軍

《惟楚有材的惟指什麼》李菲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朱漢民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那些傳承嶽麓書院學脈的人》趙偉 鄧洪波

相關焦點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嶽麓書院的弦歌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的楹聯,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註腳。 春風拂柳,藍天如洗。我從濚灣鎮出發,來到嶽麓書院門口,車停東方紅廣場,毛澤東雕像聳立在山門前,雕像刻畫的正是中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時,一群青年學子剛剛下課,他們三三兩兩,意氣風發,結伴在書院周圍行走。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第22屆中創軟體基金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
    (原標題: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第22屆中創軟體基金頒獎儀式暨學術報告會成功召開)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但真正廣為傳頌的還是那句被稱為史上最牛氣、最大氣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教學建築大門教學建築大門嶽麓書院大門一直掛著一副氣勢非凡名氣最大的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橫批:「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宋真宗召見當時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清嘉慶年間,嶽麓書院大修,山長袁名曜為大門撰寫楹聯,出「惟楚有材」(典出《左傳》),貢生張中階對曰「於斯為盛」(典出《論語》)。道出了嶽麓書院英才輩出的歷史。
  • 淵遠流長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始建於宋朝初期,因坐落在嶽麓山峽口而得名。她的布局風格類似於北京故宮。整個書院依次以正門、赫曦臺、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為中軸線,其後祠堂、齋舍等均分建於中軸線的兩側。整個院內,亭臺碑廊錯落有致,花圃徑池委婉相依,環望四周,茂林修竹掩映、名花佳樹留香,流連其間,遊人的心靈宛如秋雨般潤爽。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國學訪談】  編者按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調研。「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既是千年學府,湧現了許多棟梁之材,也是傳承宋代理學和湖湘之學的重鎮。  朱漢民:嶽麓書院作為一所古代著名學府,既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基地,也是孕育思想與創新的學術重鎮。從宋代開始,嶽麓書院成為中國著名的理學學術基地,同時也是湘學的大本營。張栻在《嶽麓書院記》中提出了「蓋欲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也」的理學教育宗旨,強調培養內聖外王的人才,這對宋元明清的書院教育均產生了深刻影響。
  • 湖南124所高校全名單,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中大湖大龍虎爭霸!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上聯惟楚有才,出自《左傳》,來自於楚才晉用的典故,原句為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下聯於斯為盛,則是來自於《論語.泰伯》。這幅對聯出自清朝嘉慶年間。也許是冥冥中有天意,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1811年出生,從此拉開了湖南人才輩出的序幕。
  • 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
    「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召開  湖南日報12月17日訊(記者 黃晗)今天下午,由省委宣傳部和湖南大學聯合舉辦的「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理論研討會在嶽麓書院舉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關於嶽麓書院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將總書記對嶽麓書院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學習好、宣傳好
  • 嶽麓書院
    有道觀、有寺廟、有書院,可謂是佛釋道齊聚,諸文化互融,更有黃興蔡鍔等諸多英烈亡魂安息於此,嶽麓山的有容乃大,可見一斑。此等環境下的嶽麓書院,又是怎樣的一種風貌?來不及遐想,已是步入嶽麓書院。初入眼帘的是一個紀念性建築——赫曦臺,為的是紀念朱熹和張栻觀日於嶽麓山頂。有些疑惑的是,既是此等紀念,何不建於嶽麓山之巔?
  • 「走進嶽麓書院」108字學規與它背後的山長們
    初冬,楓葉初染的嶽麓書院沉靜典雅。門敞開著,每一塊匾額、每一副楹聯、每一件碑刻、每一處亭臺樓祠都訴說著「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的秘密。但你真要讀懂一座千年書院的靈魂,有一把鑰匙藏在講堂左側牆上一塊小小的刻碑——《嶽麓書院學規》裡。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重點介紹了《嶽麓書院學規》。
  • 嶽麓書院對聯「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是湖南人自大狂妄之語?
    01「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的表面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嶽麓書院本有一幅門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就惹有爭議,認為是湖南人目中無人的表現。不過這裡的「楚」也可解釋為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廣大楚地。而在小小湘江眼裡,萬裡長江竟然是湘江的「餘波」、晚輩!一省之河,竟然輕視一國之河?!
  • 如何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這場溯源續脈的思想盛宴釋放...
    湖南大學供圖嶽麓書院明倫堂內,40多位領導、專家、學者齊聚於此,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嶽麓書院重要講話精神,暢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嶽麓書院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淵源和關係、新時代嶽麓書院的歷史定位和地位作用……這場溯源續脈的思想盛宴金句不斷、火花不斷,為擦亮新時代嶽麓書院品牌,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注入思想之力。
  • 愛晚亭—嶽麓書院的美伴
    到過長沙的朋友,要是沒去過嶽麓書院,多少會有一些遺憾。
  • 嶽麓書院: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
    宋真宗感其弘揚儒學的決心和毅力,賜御書牌匾、對衣鞍馬及內府書籍等,一時間嶽麓之名聳動海內,「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  北宋時期的嶽麓書院雖與應天、嵩陽等書院齊名,卻顯得有些平淡無奇,史籍上鮮有鴻儒碩學的記載。時至南宋,文脈南移,湖湘大地有風雲際會之象,嶽麓隨之文教大盛。
  • 湖南長沙必去景點,遺世獨立的嶽麓書院
    更有那座座斑剝殘蝕而益顯蒼勁的刻碑,傲然地向世人展示著書院歷史文化的積澱。所有這些,為書院營造了一種莊嚴神逸、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境。嶽麓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相傳那時由於戰亂,官學遭到破壞,麓山寺的僧人建堂結舍,收留投奔山林躲避兵火的讀書之人,授業講道,形成私辦教學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