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的楹聯,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註腳。
春風拂柳,藍天如洗。我從濚灣鎮出發,來到嶽麓書院門口,車停東方紅廣場,毛澤東雕像聳立在山門前,雕像刻畫的正是中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時,一群青年學子剛剛下課,他們三三兩兩,意氣風發,結伴在書院周圍行走。這裡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學校址,門前匾額書有「湖南大學」幾個剛勁大字,為1950年毛澤東親筆手書。「千年學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學的辦學起源於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
嶽麓書院的文化氣質培養和薰陶了這些莘莘學子,他們積澱了以校訓「實事求是、敢為人先」、校風「博學、睿思、勤勉、致知」為核心的湖大精神。湖南大學面對碧波滾滾、一路北去的湘江,背倚巋然屹立、滿目蔥綠的嶽麓山。江山輩有才人出,浸染了湖湘精神的學子文人因厚重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品格。「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這就是歷經百年的湖南大學的真實寫照。
東方紅廣場東北角的綠陰叢中有座不起眼的八角亭,亭上掛有三個黑底綠字的牌匾——自卑亭。大概「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湖湘文化有種天生、不可言說的自傲自滿,所以清康熙二十七年,長沙郡丞趙寧倡在此建自卑亭,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中庸》大學中寫道:「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對於這些初出茅廬的學子來說,要登上學問的高處,必先自卑,從山腳攀登而上。
通往嶽麓書院的入口處修有牌樓,早春的書院林木淡翠,道旁櫻花似雪,沿石板路直達書院門口,一路鳥聲啾啾。書院大門始建於宋代,現存大門重建於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上方懸掛宋真宗所書「嶽麓書院」的御匾,大門旁懸掛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副流水對,據說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袁出了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國人才眾多;眾人苦思下聯時,貢生張中階脫口而出「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在書院尤其興盛。這副對聯反映了嶽麓書院千年來人才輩出的盛況。
經過嶽麓書院的正廳,再將講堂、教學齋、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百泉軒、御書樓、文昌閣一一走過。於我而言,建築樓閣講堂並不稀罕,重要的是講堂曾容納何種文化、書院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嶽麓書院的師生事跡彪炳於汗青者,僅在正史中立傳的便有26人。書院正廳橫書的「道南正派」四字,正是對「瀟湘洙泗」的最好註解。「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為荊蠻?茲為鄒魯。」將孔孟之鄉「洙泗」「鄒魯」作為書院的對照,可見當時書院之盛。
嶽麓書院的傳奇故事,我最傾慕的是南宋時的「朱張會講」。書院大廳正對面的講堂叫赫曦臺,就是當年「朱張會講」的地方。當年南宋理學家朱熹抵達書院後,同比他小三歲的書院山長張栻一起登上赫曦臺,就不同學術觀點進行論辯。雖有時連續三天三夜無法說服對方,但兩人都能從對方的觀點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在赫曦臺上,我是一名端坐聽講的學生,用湘水洗耳,隱隱聽到遠處傳來當年會講之聲。
愛晚亭在嶽麓書院的後山腰,苔生巖壁,溪水叮咚,一場早春的花瓣雨落到亭臺。我在亭中靜坐許久,感到山氣襲來——書院外的斷壁舊址中,或仍有諸生百人列屋而居,書聲響徹戶外。想到當年正是因為朱張會講,才使南宋形成了湖湘學派,才使此後湘湘文化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內涵,進而聲名大振。
自屈原、賈誼以後,湖南士人在蒼茫的江湖遙想遠在中原的家國命運。他們的思想從天地寥廓的渺遠之道入手,把入世義務和個人責任的終極同浩瀚宇宙的大道聯繫。從集湖湘文化精粹的嶽麓書院,登上嶽麓山頂,於草木蟲鳴處遠眺,看這條滾滾北去的大江,聽弦頌之聲洋溢于衡峰洞庭,最終奔向茫茫東海,一種對湖湘文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