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書院的弦歌

2021-02-23 新湘評論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的楹聯,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註腳。

春風拂柳,藍天如洗。我從濚灣鎮出發,來到嶽麓書院門口,車停東方紅廣場,毛澤東雕像聳立在山門前,雕像刻畫的正是中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時,一群青年學子剛剛下課,他們三三兩兩,意氣風發,結伴在書院周圍行走。這裡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學校址,門前匾額書有「湖南大學」幾個剛勁大字,為1950年毛澤東親筆手書。「千年學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學的辦學起源於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

嶽麓書院的文化氣質培養和薰陶了這些莘莘學子,他們積澱了以校訓「實事求是、敢為人先」、校風「博學、睿思、勤勉、致知」為核心的湖大精神。湖南大學面對碧波滾滾、一路北去的湘江,背倚巋然屹立、滿目蔥綠的嶽麓山。江山輩有才人出,浸染了湖湘精神的學子文人因厚重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品格。「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開學府,濟濟滄滄;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這就是歷經百年的湖南大學的真實寫照。

東方紅廣場東北角的綠陰叢中有座不起眼的八角亭,亭上掛有三個黑底綠字的牌匾——自卑亭。大概「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湖湘文化有種天生、不可言說的自傲自滿,所以清康熙二十七年,長沙郡丞趙寧倡在此建自卑亭,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中庸》大學中寫道:「君子之道,譬如遠行,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對於這些初出茅廬的學子來說,要登上學問的高處,必先自卑,從山腳攀登而上。

通往嶽麓書院的入口處修有牌樓,早春的書院林木淡翠,道旁櫻花似雪,沿石板路直達書院門口,一路鳥聲啾啾。書院大門始建於宋代,現存大門重建於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正上方懸掛宋真宗所書「嶽麓書院」的御匾,大門旁懸掛楹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是副流水對,據說清嘉慶年間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袁出了上聯「惟楚有材」,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國人才眾多;眾人苦思下聯時,貢生張中階脫口而出「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在書院尤其興盛。這副對聯反映了嶽麓書院千年來人才輩出的盛況。

經過嶽麓書院的正廳,再將講堂、教學齋、湘水校經堂、明倫堂、百泉軒、御書樓、文昌閣一一走過。於我而言,建築樓閣講堂並不稀罕,重要的是講堂曾容納何種文化、書院發生過怎樣的故事。嶽麓書院的師生事跡彪炳於汗青者,僅在正史中立傳的便有26人。書院正廳橫書的「道南正派」四字,正是對「瀟湘洙泗」的最好註解。「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為荊蠻?茲為鄒魯。」將孔孟之鄉「洙泗」「鄒魯」作為書院的對照,可見當時書院之盛。

嶽麓書院的傳奇故事,我最傾慕的是南宋時的「朱張會講」。書院大廳正對面的講堂叫赫曦臺,就是當年「朱張會講」的地方。當年南宋理學家朱熹抵達書院後,同比他小三歲的書院山長張栻一起登上赫曦臺,就不同學術觀點進行論辯。雖有時連續三天三夜無法說服對方,但兩人都能從對方的觀點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在赫曦臺上,我是一名端坐聽講的學生,用湘水洗耳,隱隱聽到遠處傳來當年會講之聲。

愛晚亭在嶽麓書院的後山腰,苔生巖壁,溪水叮咚,一場早春的花瓣雨落到亭臺。我在亭中靜坐許久,感到山氣襲來——書院外的斷壁舊址中,或仍有諸生百人列屋而居,書聲響徹戶外。想到當年正是因為朱張會講,才使南宋形成了湖湘學派,才使此後湘湘文化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內涵,進而聲名大振。

自屈原、賈誼以後,湖南士人在蒼茫的江湖遙想遠在中原的家國命運。他們的思想從天地寥廓的渺遠之道入手,把入世義務和個人責任的終極同浩瀚宇宙的大道聯繫。從集湖湘文化精粹的嶽麓書院,登上嶽麓山頂,於草木蟲鳴處遠眺,看這條滾滾北去的大江,聽弦頌之聲洋溢于衡峰洞庭,最終奔向茫茫東海,一種對湖湘文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相關焦點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高等學府,這座書院走過千年風雨,直到今天成為湖南大學的一部分,依然為國家培養著人才,朗朗讀書聲不絕於耳。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書院,探索它傳承千年依然弦歌不絕的秘密——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書院,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為一體,培養人才,傳承文脈。
  • 嶽麓書院
    是的,它也自稱是千年學府,弦歌不絕。所謂弦歌不絕,應該是莊子在《秋水》中所說的「孔子遊於匡,送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而非某度百科所說的《北史.薛善傳》中「兄元信,杖氣豪奢,每食方丈,做客恆滿,弦歌不絕」所謂的靡靡之音。那千年學府呢?那必是嶽麓書院無疑了。
  • 解剖嶽麓書院
    儒釋道在此排斥、融合,沉澱成嶽麓書院兼收並蓄的氣質。或許就是這份氣質,讓嶽麓書院七毀七建,千年弦歌不絕。    儒釋道融合,嶽麓書院應運而生    嶽麓山,首先是一座宗教名山。最先發現這塊寶地的,是道士。西晉以前,嶽麓山就成為道士修煉的「福地」,相傳道士鄧鬱在此修煉,羽化登仙,都督陶侃「異而不信」,認為道士不過是葬身蟒腹,引弓射蟒除害。
  • 淵遠流長的嶽麓書院
    據說,湖南大學已預備撥款修繕清人所闢的書院八景,即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以進一步體現書院的佳境妙處,那時,書院想必是更添風物了。不過,慕名而來的遊人絕非僅因其佳境風物而來。翰墨留香,人文薈萃,是嶽麓書院作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所最為攬人入勝的。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經世豪傑書院育,弦歌文脈永繁榮。(平水下平聲八庚韻)文/小巖嶽麓書院全景圖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嶽麓山山腳下。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潭州(今長沙)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此後歷經南宋、元、明、清,歷經七毀七建,依然堅持初心,不輟教育大業。直至今天,作為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真乃千年學府,一脈相承,弦歌不輟。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嶽麓書院: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
    書院興盛於宋代,是中華文化一個獨特而耀眼的標識。千餘年來,不知經歷了幾多興廢、幾許變遷。其中,有一座在歷史的風浪中屢遇劫難而不斷重生,歷經千年而書聲依舊的書院,那就是地處麓山之下、湘水之畔的嶽麓書院。回望蒼茫的歷史煙雲,這座書院何以能傳承千載而弦歌不輟?這蘊含了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探尋和思索。
  • 嶽麓書院預約公眾號 - 門票預約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朱洞離任後,嶽麓書院很快冷落下來,「諸生逃散」、「弦歌絕音」。鹹平二年(999年),出任潭州太守的李允則擴建書院,「詢問黃髮,盡獲其書,誘導青衿,肯構舊址……請闢水田,供春秋之釋祭……」李允則恢復了荒蕪的嶽麓書院,也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供祀、學田的規制,嶽麓書院,學風昌熾,儒者王禹偁甚至把彼時的湖湘比作孔孟家鄉「洙泗」、「鄒魯」。
  • 內戰波及半個中國,嶽麓書院學生寧死不屈,謹遵師訓:將天下為己任
    歷經千年的嶽麓書院弦歌不絕,更是延綿不斷。嶽麓書院是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之上,輔之以政府的捐款興建,才正式創立的學院。嶽麓書院門額上的四個大字更是由宋真宗在北宋祥符八年親自提筆御賜的。嶽麓書院就是現在的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首任山長是當時著名的大學者周式。
  • 如何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這篇大文章,這場溯源續脈的思想盛宴釋放...
    湘江之畔、嶽麓山下,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斷。坐落在嶽麓山腳的嶽麓書院,掩映在一片蒼翠之中。湖南日報記者 辜鵬博 攝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期間,專程到嶽麓書院考察調研,提出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在嶽麓山下,建於北宋,幾經風雨,屢毀屢建,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嶽麓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即院長,叫周式。公元1012年,周式學行兼優,辦學成績卓越,聞名天下,受到了皇帝宋真宗的召見。真宗對周式特別的賞識,要任命他為國子監主薄,留在宮中講學。但周式無心留在朝廷做官,執意要回嶽麓書院教書。真宗被其精神所打動,答應了他的回山請求,並賜給他內府書籍,並書「嶽麓書院」匾額。據說,書院至今存有明代嶽麓書院石刻,乃真宗手跡。
  • 吳仕釗:秋色秋聲嶽麓書院
    我循著路線來到心儀已久的嶽麓書院,在門口完成了三部曲(測體溫、查看預約門票和現實進場憑證)後,邁步走進了嶽麓書院。古色古香的書院,被風光秀美的嶽麓山烘雲託月般映襯著,仿佛茂密的森林,漫山的紅楓,盡染的層林是書院的衣裳。想到古人對書院的選址的考究,敬意和佩服雙至。中國古人理想的讀書場所就是茂林修竹,環境清幽的山林之間,遠離塵世,心靈安靜。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但真正廣為傳頌的還是那句被稱為史上最牛氣、最大氣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究竟是啥意思 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 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
  • 愛晚亭—嶽麓書院的美伴
    去過嶽麓書院,要是沒欣賞紅楓環繞的「愛晚亭」,那就不只用遺憾一詞表述心情了,要是我的話,估計是後悔不已了。坐落於湘江西岸嶽麓山腳下的嶽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和繁榮之處。嶽麓書院以教書育人和傳播學術為名,影響最大當屬「朱張會講」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見《嶽麓書院—湖湘文化的符號》一文)。
  • 不負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寫好新時代嶽麓書院大文章
    三塊匾額照見湘學精神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 曹普華    千百年來,嶽麓書院弦歌不絕,成為湖湘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湘學精神的賡續傳承地、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策源地。湘學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發展和弘揚與嶽麓書院緊緊相依,這種密切關聯在其懸掛的三塊匾額中得到清晰的映照。
  • 蔣介石在嶽麓書院裡悟到了什麼?
    嶽麓書院文廟(麓山研修攝)餘秋雨先生的這種感覺,估計很多人都有,一進到嶽麓書院,就會被吸引住,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匆匆的腳步,去認真的品味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牌匾、每一幅楹聯、每一個故事。當然,是不是都像先生這樣,與嶽麓書院的一次接觸就成為其人生的「關鍵」,卻還得看悟性了。嶽麓書院千餘年所形成的磁場,讓我們這些血脈裡溶有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倍感親切。只是,這裡的人和故事漸漸遠去,這裡的文字已難以被人理解,甚至有些文字不被人容易認識。比如「納於大麓」的「於」字,「道南正脈」的「脈」字,「嶽麓書院」的「嶽」字。這裡在的道理亦與當今社會所崇尚的價值相差較大。
  • 嶽麓山色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 ,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 長沙新竹第二小學學子參觀嶽麓書院
    華聲在線訊 (通訊員鮑傑) 2020年1月12日長沙新竹第二小學二年級(五)班的同學們來到湖南千年學府-嶽麓書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遊覽了嶽麓書院並聆聽了現場講解。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鍊的人文精神。今天的嶽麓書院不僅是湖南大學的文史哲人才培養和研究基地,湖南省旅遊勝地,更是是整個長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