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2000年後,遵元音老人囑咐,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原文】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1],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章旨】
悟道之人,了義無礙。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譯文】
『我作佛時,國中人天,皆得他心通,知一切眾生心念。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釋義】
問:如何是他心智?
答曰:他心智,亦名他心通。所謂他心智,即清淨智也。若心清淨,則知一切眾生心念而無障礙。知一切眾生心念而無障礙,是名他心智,亦名他心通。
往生了淨土的人,回歸了自性的人,則一切自性眾生的心念,悉皆了知,無有障礙。往生了淨土的人,回歸了自性的人,以自性為自體,「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而無障礙。
問:如何是「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
答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不是物理虛空中的世界,不是物理虛空中的佛國。若人於物理虛空中,或於自己的幻覺中,見到了這麼多的佛國,見到了這麼多的眾生,及眾生的心念,這樣的「見」,這樣的「知」,不是他心智,不是他心通,而是顛倒妄想所導致的愚人的幻覺。
「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即是自性妙體中的無量無數的事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即是無量無數的事相中的自性眾生,及眾生的顛倒妄想。譬如,自性妙體中,偶然現起一束花。自性中的這一束花,就是自性中的一個佛國。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既然是「一花一世界」,那麼,自性中的這一束花,豈不是自性中的一個佛國?在這個「花佛國」裡,在這個「花世界」裡,有無量無數的自性眾生。譬如,我們看見這束花時,我們便著了這個花相。這個著相的習氣,就是自性眾生。或因花而喜,或因花而惱,這些歡喜與煩惱,皆是自性眾生。若人借著這一束花,聯想到了他過去的某個經歷。這個經歷又會引起他的種種妄想,種種態度,種種取捨。這些妄想、態度、取捨等種種習氣,便是他的「花佛國」裡的無量無數的眾生,及無量無數的眾生心念。
佛國者,諸事相也。眾生者,習氣也。心念者,妄動也。事相無量,佛國無量。習氣無量,眾生無量。妄動無量,眾生心念無量。如是知事相,如是知習氣,如是知心念,是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若不如是,則非正覺。
往生了淨土的人,回歸了自性的人,對於自性事相,自性眾生,及自性眾生的心念,皆能悉知悉見,所謂常見自己過,所謂常知自己過。然而,這個「自己過」,又不可當作「實」,若作「實」想,則又成認幻當真,造業之舉。
昧卻自心,隨習氣而轉,舊習氣上更添新習氣,五花大綁,捆住其人,這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也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悟了自心,則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這就是淨土世界的眾生,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也是《佛說阿彌陀經》所說的「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也是儒家所說的已經「明明德」的賢者,他的心靈世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止於至善」,直至天下太平。
我們於無量無數的事相中,有無量無數的習氣,有無量無數的取捨。往生了淨土的人,回歸了自性的人,對於一切事相,一切習氣,一切取捨,皆能悉知悉見。惠能大師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2]這個「己過」,就是自性眾生。若能常見,若能常知,即是真正的修行。經雲「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經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
圓覺自性,朗照無餘,習氣現前,悉皆了知,猶如太陽,消融霜雪。如是朗照,如是消融,是名「常自見己過」,是名普度一切眾。
自性中顯現出的塵塵剎剎,有百千億那由他之多,其中的眾生,及眾生心念,也有百千億那由他之多。若真修行人,對於這些自性眾生,悉知悉見。如是悉知悉見,如是自性自度,便能獲得究竟解脫。
————————
[1]他心智:知一切心念而無障礙,是名他心智。
[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一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