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

2021-03-05 國人健康在線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分別為: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一下各節氣養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立春

  鬥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

  陽曆2月4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時節養生著重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春屬木,與肝相應。在春季養生方面,主要是護肝,可以有目的選擇一些柔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選擇辛溼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立春的飲食藥膳應以「升補」為主,適宜的膳食有首烏肝片、蝦仁韭菜、珍珠三鮮湯等,食之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髮明目、溫中益氣的功效。

雨水

  鬥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雨水時節的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驚蟄

  鬥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每年陽曆3月6日左右時二十四節氣的驚蟄。

  飲食調養:應多食壯陽食品,如羊肉、狗肉、雞肉、鹿肉等。

  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適當選用補品,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還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益正氣作用的食療粥來增強體質。

  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水蘿蔔、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紅菜薹、甘藍(圓白菜)、菜花、西蘭花、芥菜、芥蘭、菠菜、蘿蔔纓、木耳菜、香菜、莧菜、蘆筍、白薯葉、山楂、鮮棗、酸棗、蜜棗、黑加侖、沙棘、柑橘、刺梨、番石榴、桂圓、荔枝、木瓜等。

  還應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一般選服具有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的補品。

春分

  鬥指壬為春分,行約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

  陽曆3月21日左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因此人們保健養生也應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比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春分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白燒鱔魚,杜仲腰花、大蒜燒茄子等,有補虛損、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

清明

  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清潔而明淨,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秋,故名也。

  陽曆4月5日或6日。

  古人有云:「食酸鹹甜苦,即不得過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萬順天理。」即是告誡人們,養生中對五臟的食物進補要適中,不可過度。

  多食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可以滋水涵木。

  清明正是冷空氣與暖空氣交替相遇之際,因此在湯品調理中,除了要利水滲溼外,還要適當補益,養血疏筋就最為重要。所以,清明時節還應服一些適時的滋補品,如銀耳,甘平、無毒,能潤肺生津、益陰柔肝。

  還有人們熟悉的菊花茶,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菊花可與桑椹同泡茶喝,桑椹有養血柔肝,益腎潤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養的效果。

穀雨

  鬥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不降,百穀滋長之意。

  陽曆4月20號前後。

  穀雨已是暮春時節,食療要點重在養肝清肝,滋養明目。

  風寒溼痺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痺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薑、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立夏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每年5月5日或6日。

  立夏後氣溫漸熱,心臟的工作強度日漸增大,所以飲食應以順「心」為主。故宜吃些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養陰清熱作用的飲食,宜吃性涼多汁的新鮮果蔬,宜適當飲水和清涼飲料;長夏暑溼,宜吃些具有芳香開胃、健脾化溼作用的食品。

  孫思邈在「攝養論」中說:「四月,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強肝,調胃氣」。

小滿

  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

  小滿時值公曆5月21日前後。

  在這個節氣的養生中,「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應該大力提倡。常吃具有清利溼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絲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蔔、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食高鹽厚味、甘肥滋膩、生溼助溼的食物,如動物脂肪、海腥魚類,酸澀辛辣、性屬溫熱助火之品及油煎燻烤之物,如生蔥、生蒜、生薑、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魚、蝦、蟹、牛、羊、狗、鵝肉等。

芒種

  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每年陽曆6月6日前後。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醒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糯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衝和之味。」

  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至

  鬥指乙為夏至,萬物與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

  夏至大約在陽曆6月22日前後。

  夏天進補,冬病夏治,也是夏季養生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

  夏季是多汗的季節,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因此夏至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小暑

  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每年陽曆7月7日左右為小暑。

  小暑時節,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防暑降溫。

  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

  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不潔、偏嗜等不良習慣。以適量為宜。《素問痺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

大暑

  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時值每年的陽曆7月23日左右。

  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的論點。《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酒、湯、果汁等都可稱為飲品,合理選用都能對人體起到很好的強身健體的作用。盛夏陽熱下降,水氣上騰,溼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溼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溼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立秋

  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禾,谷熟也。

  立秋時值公曆8月7日前後。

  《素問 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立秋適宜的膳食有生地粥、黃精煨肘、五彩蜜珠果、醋椒魚等,有滋陰益胃、涼血生津、補脾潤肺的功效。

處暑

  鬥指戎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處暑節氣時值每年陽曆8月23日前後。

  秋天雨水漸少,天氣逐漸乾燥,在飲食上有所禁忌也可預防秋燥。首先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牛奶等,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多食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熱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處暑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蓮子湯、百合脯等,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益氣寬中、安神養心的功效。

白露

  鬥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凝而為露,故名白露。

  白露時值每年陽曆9月8日左右。

  白露節氣,早晚氣溫低,一早一晚要多添衣服。白露時節,預防秋燥的方法最好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

  白露時天氣開始轉涼,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秋分

  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

  秋分時節時值9月23日前後。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與復發季節,胃腸道對寒冷敏感,如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腹部著涼引發胃痛或加重舊病。

  《素問 上古天真論》所說的:「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字食物搭配和飲食調劑方面,中醫也是注重調和陰陽的。古代醫者把烏雞、羊肉、驢皮、蔥、姜、棗等視為陰陽氣血之用,或調補胃氣之用;枸杞、淮山、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類,當藥食調配得當時,可提高食品保健強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寒露

  鬥指甲為寒露,斯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也。

  寒露時值每年陽曆的10月8號前後。

  自古秋為金秋,肺在五行中屬金。寒露節氣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在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加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薑、蔥、蒜類。

霜降

  鬥指巳為霜降,氣肅,露凝結為霜而下降,故名霜降也。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陽曆10月23日左右。

  霜降節氣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按中醫理論,此節氣為脾臟功能處於旺盛時期,由於脾胃功能過於旺盛,易導致胃病的發生。霜降之時已經進入深秋之際,在五行中屬金,五時中(春、夏、長夏、秋、冬)為秋,在人體五臟中(肝、心、脾、肺、腎)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則應以平補為原則。飲食要多樣,粗細要搭配,宜多食甘薯、鮮果、豆製品及海藻類食品。大棗、豆腐、白菜、牛奶、胡蘿蔔、健脾和胃;蘋果、柚子、葡萄、桔子、鳳梨,防脂肪積聚,補心益氣生津止渴;海帶、紫菜、黑豆、黃豆、綠豆、赤豆、小米、慄子,防血管硬化及美容;核桃、榛子、松子、桂圓、花生等堅果食品可及時補給微量元素,有利於骨質健康;中藥健脾養胃可服用人參健脾,用參苓白朮、四君子、香砂養胃。

  此節氣適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白果蘿蔔粥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固腎補肺的功效。

立冬

  鬥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也。

  立冬節氣時值每年陽曆的11月1日左右。

  立冬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

  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二字。有的放矢的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小雪

  鬥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在每年的陽曆11月22日前後。

  小雪節氣後天氣一般常是陰冷晦暗的,要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陽氣的消耗。

  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適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革莽、芹菜炒香菇、玫瑰烤羊心、芝麻兔等,有補心解鬱、清肺止咳的功效。

大雪

  鬥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慄烈而大,過於小雪,故名大雪也。

  大雪時節時值每年陽曆的12月7日前後。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在進行調養時應採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的方法。

  大雪時節多食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薑、香菜、洋蔥、花山藥、桂圓、慄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也有助於禦寒。

冬至

  鬥指戎,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

  冬至時節時值每年陽曆12月22或23日。

  俗話話:「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在我國臺灣則有「冬至過大年」的說法,每逢冬至節家家戶戶搓湯圓,而且把冬至的湯圓分成紅、白兩種,按老輩人的說法:不吃金丸(紅湯圓)、銀丸(白湯圓),不長一歲。

  立冬至立春,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常可分為四類: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因此,冬令進補應注意「有的放矢」,切莫「多多益善」。

小寒

  鬥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寒,故名小寒。

  小寒時節時值每年陽曆的1月5日前後。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參、黃芪 、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魷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慄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藥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大寒

  鬥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慄烈已極,故名大寒也。

  每年陽曆的1月20日前後。

  《靈樞 本神》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糖醋胡蘿蔔絲、牛奶粥等,有溫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所以不妨有空就翻翻節氣養生和飲食調養的知識,看看近期有什麼好吃的時令時蔬,有什麼適合採取的鍛鍊方式。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合理美味的食膳可以讓身心都得到滿足,自然就離悲秋更遠啦。
  • 二十四節氣養生藥膳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 遠在春秋時代. 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你知道民間流傳著哪些二十四節氣美味食譜麼 一 立春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 宜食辛甘發散之品. 不宜食酸收之味. 肝主春. 肝屬木. 木性可曲可直. 條順暢達.
  •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推薦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分別為:
  •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全,值得收藏!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分別為: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養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一下各節氣養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陽曆2月4日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春時節養生著重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春屬木,與肝相應。在春季養生方面,主要是護肝,可以有目的選擇一些柔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選擇辛溼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食療效果。
  • 二十四節氣丨大寒藥膳食療養生
    ↑ 點擊上方【養生正道】關注更多養生知識 ↑「大寒」為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小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時間常在公曆每年的 1 月 20 日或 21 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臘月初八的「臘八節」也在大寒節氣,傳說自漢代始即規定臘月初八為祭祀臘神的日子。
  • [節氣養生]二十四節氣一一一立夏
    立夏的氣候特點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更是陽曆辰月的結束以及巳月的起始
  • 二十四節氣--大雪,如何更好養生呢?
    大雪,冬季第三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大雪時節,萬物潛藏,養生也要順應自然規律。
  • 二十四節氣| 【小暑】養生
    小暑[xiǎo shǔ]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夏天的第五個節氣,表示季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叫小暑節氣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丨大雪保暖護頭腳 進補養生要適宜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也就是說,這一節氣是降雪的主要時段,氣溫下降明顯。
  •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驚蟄
    歷史淵源: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化生長的現象。春雷始鳴,氣溫回升,昆蟲萌動,「九九」已盡,「九盡桃花開,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紅李白,鶯鳴燕來,布穀催耕。
  • 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二十四節氣,從立春開始,單數節氣為「×月節、」「節氣」,偶數節氣叫做「中氣」,一個月中一個節氣,一個中氣。幹支歷不同於陰曆,每個月節氣日視為這個月的第一天,中氣則視為十五。
  •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
    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與秋分對應,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北半球為春分,而南半球則恰好是秋分。另外,春分這一天還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呢~春分的由來 從氣象學角度來講,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這天即為春分。
  • 二十四節氣食譜【芒種】
    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 芒 種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三個節氣,幹支歷午月的起始。意思是講,芒種節氣適合種植有芒的穀類作物,其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此即失效。芒種是一個耕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 [明]朱瞻基御臨黃筌花鳥卷戊戌歲夏至節氣檯曆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過了小暑,天氣更加的悶熱,古人的智慧在這年復一年的四季中得到了體現,今天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篇
    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在氣象記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於寒冷時期。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
  • 二十四節氣在青島的風俗和趣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能準確的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作物的種植收穫及漁業捕撈,它的準確程度甚至比現在的某些天氣預報還要準確。二十四節氣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舊時的老青島人(這裡所說的老青島人是指德佔青島前的青島人)是以農業為主兼顧漁業,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勞作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