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同一本書嗎

2020-12-26 東山史話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孫武是春秋晚期的齊國樂安人,生卒年(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因作《孫子兵法》13章,被譽為兵家至聖。

孫武本是齊國貴族,其祖上是陳國公子完,齊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立公之子完跑到齊國。陳完為人謙虛有禮,齊桓公很賞識他,命他管工程的官,並封他田地,陳完為隱姓氏改名田完。至四世孫田桓子時,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生五子:田武子、田僖子、陳昭子、田書、子亶。其中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至孫武時,齊國發生內亂,齊景公初年,先是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田穰苴對於孫武來說亦師亦友,孫武前去祭奠,田穰苴的家人給了孫武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孫武,田穰苴建議他去他國。孫武回到家中,就離開齊國南下,來到政治相對清明的吳國。

經伍子胥七薦,孫武帶著兵法十三篇得以晉見吳王,得到重用。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在柏舉之戰中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裡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後因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隱退,潛心修書。

《孫臏兵法》的作者是孫臏,孫臏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據稱為孫武后人,生活的年代不詳,根據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時間推算,假設發生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時,孫臏已經年逾40歲,那麼,他的出生年月大概就在公元前400左右,比孫武晚了將近140年,從這點看,孫臏與孫武並非一人,也並非三代以內的祖孫關係。

孫臏、龐涓都是鬼谷先生的學生,因龐涓先到魏國效力,龐涓自知能力不比孫臏,設計陷害孫臏,致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被齊人救至齊國。在齊國,通過「圍魏救趙」,贏得桂陵之戰,生擒龐涓。後通過再次「圍魏救韓」、誘敵深入,在馬陵道設伏,取得馬陵之戰的勝利,龐涓兵敗自殺。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係呢?

南宋葉適認為,歷史上沒有孫武,如果孫武像世人傳說的那樣南服越人、西滅強楚、北威齊晉,為什麼並沒有升為卿大夫?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記載孫武一字一句?葉適的觀點在當時影響巨大,直至近代,否認《孫子兵法》和孫武的論著更是滿天飛。

日本學者齋藤拙堂斷言:今天之《孫子兵法》一書,是孫臏所著。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武是其名,而臏是其綽號。中國現代學者錢穆受齋藤啟發,進一步發揮了「武臏 合一」的觀點。

1972年4月10日,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漢簡之墓,內有:《孫子兵法》13篇殘文和孫子佚文5篇;《孫臏兵法》16篇;《尉繚子》5篇;《晏子春秋》16篇;《六韜》14篇;《守法守令十三篇》10篇;《論政論兵之類》50篇:其他25篇。銀雀山漢簡告訴人們: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流傳於世。

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孫臏是孫武后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根據對孫臏以及孫氏族譜的了解,孫臏為姬姓孫氏,得姓始祖為孫乙,並非孫武的祖父孫書,據史籍《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由此,孫武為媯姓孫氏後人,孫臏為姬氏孫姓後人,所出非同源。至於,為何《史記》等歷史記載孫臏為孫武后人,僅僅是名人效應,或者說為了蹭熱度而已。看來,傍名人的做法,春秋戰國已有。

相關焦點

  • 《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區別?它們是怎麼流傳的
    《孫臏兵法》的著錄和流傳比較簡單。孫臏在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後,名播天下,其兵法也流傳於世。《韓非子●五蠹》所說「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孫」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先秦至秦漢,孫武與孫臏都被稱為「孫子」。這有文獻為證:《韓非子●難言》中的「孫子臏腳於魏"的「孫子」即是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孫子」既指孫武,也指孫臏;《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的「孫子」就是孫臏;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中的「孫子」也是孫臏;《漢書●藝文志》為了區分孫武與孫臏,則分別稱「吳孫子」和「齊孫子」,兩人都是「孫子」。
  • 【兵書戰策】身殘志堅的孫臏與竹簡《孫臏兵法》
    (1)身殘志堅的孫臏   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國阿(今山東陽穀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孫武的後裔。生卒年月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後期,大體在吳起之後,與商鞅、孟軻同期。他一生坎坷不平,連真實姓名也沒能留下。據《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在早年曾與龐涓一道學習兵法。龐涓學成之後,先到魏國,被魏惠王任命為將軍。龐
  • 讀《孫子兵法》容易走入的誤區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1974年6月7日,《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出土。
  • 孫子兵法的版本、流傳和書籍推薦
    而廣義的《孫子兵法》還包括加註解的《孫子兵法》,比如《孫子略解》和《十一家注孫子》,還包括加譯文和解讀的《孫子兵法》,也就是說,以《孫子兵法》6000多字原文進行擴展的,廣義上都可以看做是《孫子兵法》。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誤解,比如認為《三十六計》是《孫子兵法》的一部分,比如說成《孫子兵法》之《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不是《孫子兵法》,也不是孫武寫的,它和《孫子兵法》沒有關係。
  • 孫子兵法 奇門遁甲——《序》
    秦漢時除黃石公傳至張良這一脈奇門外,尚有一脈隱世而傳,就是鬼谷子一脈,其弟子孫臏將兵法謀略融入奇門遁甲當中,又因師承鬼谷,為紀念恩師以修煉時在雲夢山又名陰山,故曰「陰山詭道」,全稱為「陰山詭道奇門遁甲」,簡稱「兵家奇門」。奇門遁甲自古運用於軍事戰爭,兵法云:兵家之勝,不可先傳。
  • 孫武和孫臏到底是不是同一個人?
    不知道你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孫武和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不是同一本書?不太熟悉歷史的人,大多會誤以為這倆是同一個人,但從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候開始,這倆就確定不是一個人了。
  • 孫臏兵法,持久戰、殲滅戰、預備隊,思想空前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53篇原創文章 話說,中國古代軍事著作《孫子兵法》更為常人所知,但它畢竟是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後有戰國初期吳起所著《吳子兵法》,在孫子兵法的基礎上更向前一步
  •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你絕對想不到它是歷史小說
    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戰爭伴隨著變革,動蕩伴隨著創新的時代,在這個強者生、弱者亡,智者興、愚者衰的時代裡,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流傳百世的兵法與計謀。本書將通過戰國初期兩位著名的軍事謀略家——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向讀者朋友生動展示最為傑出的兵法與計謀。
  • 兵家的軍事計謀,孫子兵法的智慧結晶,中國謀略的起源
    兵家的軍事計謀,孫子兵法的智慧結晶,中國謀略的起源我們現在一直都在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實際上並不是現在的一種術語,而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這種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兵家裡面,而兵家最著名的代表就有孫子等人,那麼孫子以及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到底有哪些作用
  • 孫武的重重孫子輩孫臏,是怎樣在苦難和實戰中寫出孫臏兵法的?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世孫子,晚於孫武時代大約一百多年,具體算時間的話,應該是從孫武與伍子胥,率吳軍攻破楚國首都郢,到孫臏率齊軍,在馬陵道上射殺龐渭,總共有166年,按25年一代人計算,孫武大約是孫臏的太太爺爺了。《越絕書》中說,孫武墓在江蘇的吳縣,雖然孫武是齊國人,主要地盤在山東,但他後來定居在了江蘇。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計計相扣,展現中國古代兵法和東方智慧
    《孫子兵法》是中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光輝寶物,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理論著作,中國古籍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最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 福利丨《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本無關聯,為何常被「捆綁」並提?原來……
    我之所以稱《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是部「神劇」,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為其劇本所驚豔。編劇張輝力老師竟能實現將《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這兩部沒有關聯的兵書無縫融合在一起,當真是前無古人的神來之筆!其精髓一言蔽之:「以《孫子兵法》為神,以《三十六計》為形。」何謂以《孫子兵法》為神?曰:《孫子兵法》是貫穿全劇的靈魂。
  • 擁有傳奇經歷的孫臏,所著兵法卻無人問津,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
    直到1974年,《孫臏兵法》的簡牘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的真實性才得到明確的證實。今天我們想探討一下,為何《孫子兵法》為何聲譽海外,而《孫臏兵法》卻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唐朝注重對《孫子兵法》注釋和總結,並傳入了日本,開始了在國外的傳播。宋代獲得「武經」之首的地位。今天,《孫子兵法》號稱「兵學聖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商界、政界、職場都能從中有不同的收穫。
  • 孫臏兵法戰爭觀,戰勝而強立,舉兵繩之而天下服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351篇原創文章話說,人人都知《孫子兵法》,或許還有人聽過《吳子兵法》,但今天筆者要來跟你聊聊《孫臏兵法》,此兵法是孫臏的弟子在孫臏的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加以輯錄、《孫臏兵法》在繼承孫武等前人的重戰、慎戰、備戰思想的基礎上,提出「戰勝而強立」的戰爭觀。它認為戰爭是維護國家生存、鞏固統治秩序並進而尋求發展、最終統一天下的必要手段。
  • 孫子兵法:攻其必救,孫臏圍魏救趙,擊潰龐涓
    這種策略在中國戰爭史上被廣泛的運用,就是「圍魏救趙」之策,孫子的後代孫臏,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意思就是想要解開紛亂糾結的繩子,並不用握緊拳頭去發起攻擊,參與爭鬥,只需要尋找到要害之處,趁虛取之,便能使雙方都受到制約,從而解決紛爭。
  • 歷史上的孫子、孫武、孫臏都是一個人嗎?哪個比較厲害?
    先來說孫子。孫子,即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孫子是對他的尊稱,他也同樣被尊稱為兵聖,"百世兵家之師"以及"東方兵學的鼻祖"。周景王十三年(前532)齊國內亂後,孫武由齊入吳,潛心鑽研兵法,成十三篇,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孫子兵法》。衛靈公二十三年(前512),經由伍子胥的推薦,孫武得以面見吳王闔閭。
  • 戰國 057 孫臏兵法
    孫臏運籌帷幄,略施小計就讓田忌贏得了比賽。齊王知道了非常高興,連忙召見,孫臏於是被招到田嬰齊那裡接受面試,這個田嬰齊,也就是後來的齊威王。在這裡我們提醒一下,在接下來的孫臏與田嬰齊的對話,基本來自於上個世紀在山東出土的《孫臏兵法》的竹簡。
  • 《孫臏兵法》·威王問(3)
    孫臏回答說:「你必須一貫地講信用。」威王說:「好啊!你所講的用兵之道,真是變化多端、奧妙無窮啊!」田忌問孫臏說:「不利於軍隊打仗的是什麼?陷敵於困境的是什麼?妨礙軍隊速勝的是什麼?什麼是失天時?什麼是失地利?什麼是失人和?請問這六個問題有規律性嗎?」孫臏回答說:「有。不利於軍隊打仗的是複雜的地形,陷敵於困境的是險要地勢。
  • 讀《孫子兵法》心得
    文的方面,長期以來是儒家的經典,有十三經;武的方面,有以《孫子兵法》為領頭的《武經七書》。在座的各位不管對《孫子兵法》是否了解,我覺得《孫子兵法》已經作為中國文化裡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元素滲透到我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當中。
  • 孫子和孫臏都是著名軍事家,專家研究後,發現二人之間的重大關聯
    圖片:竹簡劇照眾人皆知《孫子兵法》,顧名思義,它肯定是孫子所寫的,而孫子又是我國春秋末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的這部兵法可謂是經典巨作,流傳至今,仍舊有很多人參考裡面的兵法秘訣用於生活之中。在逃亡途中,他專心致志地寫了一本兵書,叫做《孫臏兵法》,這本書凝聚著孫臏一生的軍事才能與智慧謀略,是我國軍事理論豐富的寶貴遺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