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孫武是春秋晚期的齊國樂安人,生卒年(約前545年-約前470年),因作《孫子兵法》13章,被譽為兵家至聖。
孫武本是齊國貴族,其祖上是陳國公子完,齊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立公之子完跑到齊國。陳完為人謙虛有禮,齊桓公很賞識他,命他管工程的官,並封他田地,陳完為隱姓氏改名田完。至四世孫田桓子時,官為上大夫,田桓子,生五子:田武子、田僖子、陳昭子、田書、子亶。其中田書於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樂安,賜姓孫氏,孫書(田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至孫武時,齊國發生內亂,齊景公初年,先是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田穰苴對於孫武來說亦師亦友,孫武前去祭奠,田穰苴的家人給了孫武一個盒子,並且告訴孫武,田穰苴建議他去他國。孫武回到家中,就離開齊國南下,來到政治相對清明的吳國。
經伍子胥七薦,孫武帶著兵法十三篇得以晉見吳王,得到重用。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楚大戰開始,孫武在柏舉之戰中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裡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吳軍由伍子胥、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
後因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隱退,潛心修書。
《孫臏兵法》的作者是孫臏,孫臏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據稱為孫武后人,生活的年代不詳,根據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時間推算,假設發生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時,孫臏已經年逾40歲,那麼,他的出生年月大概就在公元前400左右,比孫武晚了將近140年,從這點看,孫臏與孫武並非一人,也並非三代以內的祖孫關係。
孫臏、龐涓都是鬼谷先生的學生,因龐涓先到魏國效力,龐涓自知能力不比孫臏,設計陷害孫臏,致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被齊人救至齊國。在齊國,通過「圍魏救趙」,贏得桂陵之戰,生擒龐涓。後通過再次「圍魏救韓」、誘敵深入,在馬陵道設伏,取得馬陵之戰的勝利,龐涓兵敗自殺。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孫武和孫臏是什麼關係呢?
南宋葉適認為,歷史上沒有孫武,如果孫武像世人傳說的那樣南服越人、西滅強楚、北威齊晉,為什麼並沒有升為卿大夫?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記載孫武一字一句?葉適的觀點在當時影響巨大,直至近代,否認《孫子兵法》和孫武的論著更是滿天飛。
日本學者齋藤拙堂斷言:今天之《孫子兵法》一書,是孫臏所著。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武是其名,而臏是其綽號。中國現代學者錢穆受齋藤啟發,進一步發揮了「武臏 合一」的觀點。
1972年4月10日,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漢簡之墓,內有:《孫子兵法》13篇殘文和孫子佚文5篇;《孫臏兵法》16篇;《尉繚子》5篇;《晏子春秋》16篇;《六韜》14篇;《守法守令十三篇》10篇;《論政論兵之類》50篇:其他25篇。銀雀山漢簡告訴人們:孫武、孫臏各有其人,各有兵法流傳於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孫臏是孫武后人,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根據對孫臏以及孫氏族譜的了解,孫臏為姬姓孫氏,得姓始祖為孫乙,並非孫武的祖父孫書,據史籍《元和姓纂》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由此,孫武為媯姓孫氏後人,孫臏為姬氏孫姓後人,所出非同源。至於,為何《史記》等歷史記載孫臏為孫武后人,僅僅是名人效應,或者說為了蹭熱度而已。看來,傍名人的做法,春秋戰國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