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孫武和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是不是同一本書?
不太熟悉歷史的人,大多會誤以為這倆是同一個人,但從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候開始,這倆就確定不是一個人了。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孫武和孫臏都是齊國人,孫臏是孫武的後人,出生在阿和鄄之間的某個地方。
而嚴格來說,孫武和孫臏都不姓孫,而是姓姬,和周天子同姓。
當年周天子分封諸侯,周武王的弟弟姬封受封衛國,後傳到衛武公,衛武公有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有個兒子名叫耳,耳有個兒子名叫武仲。
根據周代稱謂和姓氏分化的規則,惠孫會被稱為公子惠孫,耳會被稱為公孫耳,到了武仲就應該從祖父惠孫的名字裡邊取一個字作為自己的氏,所以武仲取了「孫」字,從此武仲也叫孫仲,孫氏就從此誕生了。
這是司馬遷的記載,那麼是否有直接證明孫武和孫臏是不是同一個人的證據呢?有!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批的竹簡,其中就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份出土的竹簡直接證明了,人不是同一個人,書也不是同一部書。
按照1985年出版的整理版16篇《孫臏兵法》,其中前4篇確定是孫臏的作品,這4篇的題目依次是: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
但是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這個順序似乎有些問題啊,按說以時間順序來編書的話,第一篇應該是「見威王」,內容是孫臏在齊威王面前講述兵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篇應該是「威王問」,齊威王開始向孫臏請教戰術上的各種難題。
第三篇才應該是「擒龐涓」,即在「威王問」之後,齊威王對孫臏十分賞識,後來邯鄲被圍,齊國決定救援趙國,孫臏設計擒拿了龐涓。
最後第四篇則是「陳忌問壘」,陳忌就是田忌,「陳」和「田」在戰國時期可以通用,這一篇寫的是田忌向孫臏請教兵法,孫臏做出解答。
以上應該是《孫臏兵法》前4篇正確的時間順序,那為什麼本該作為第三篇的「擒龐涓」被當成了第一篇呢?這是因為,這一戰是孫臏的成名之戰,不但打贏了,而且贏得特別漂亮。
更關鍵的是,孫臏是用解答齊威王問題所提到的戰術,擊敗了當時的同門師兄弟龐涓。
這就要說到第二篇「威王問」的內容了,當時齊威王給孫臏出了一道軍事難題,即「兩軍旗鼓相當,陣型都很牢固,誰先進攻誰吃虧,在這種局面之下,該怎麼打破僵局,打贏戰爭呢?」
孫臏給出的答案是:派少量兵力去做試探性的進攻,要選擇身份低下但作戰勇猛的人擔任將領,任由他們吃虧,只要他們的敗退能把敵人從陣地裡邊引出來追擊就行,之後我們就用埋伏好的主力部隊從敵人的側翼發動攻擊,從而取得勝利。
之後,邯鄲被圍,齊國派田忌和孫臏前去救援趙國,面對當時的魏國大將龐涓,孫臏就是用的這套方法,在桂陵這個地方,擊敗了龐涓,同時也貢獻了經典案例「圍魏救趙」。
《孫臏兵法》是對於孫臏思想的高度總結,在孫臏看來,沒有人是真正愛好和平的,人的天性就是要打,誰也攔不住,那既然是天性,那就應該坦然面對,與其幻想著世界和平,不如好好研究怎麼打才能贏。
這就導致,《孫臏兵法》是一門專門研究怎麼打勝仗的兵法,不論手段如何,贏下戰爭即可,可以說,孫臏的戰略和戰術思維,是遠超他的前輩孫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