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他膝蓋骨,孫臏最終這麼報復他!

2020-12-26 文蹤旅跡

孫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是著名兵書《孫臏兵法》的作者。你可能不了解孫臏,但是我們所熟知的幾個典故都與他密切相關,例如: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假痴不癲等等。

許多史書上,對他的評價也很高,《呂氏春秋》上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孫臏貴勢。"將他與老子、孔子、墨子等人並列而談;在《史記·孫臏列傳》中作者司馬遷也曾表達: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國君,正是因為任用了孫臏、田忌等人,才能稱雄東方。

名人的一生註定了不會平凡,歷經艱難,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知道的他們的功與名。那麼,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孫臏的人生經歷吧。

《史記》有云:"孫武既死,後百餘年有孫臏。"作為兵聖孫武的後人,孫臏在軍事上也頗有天賦,他曾拜在了被稱為縱橫家之鼻祖的鬼谷子王詡門下學習兵法,同一時期,與他同門的還有一人,名叫龐涓。兩人一同求學,經過多年學習,龐涓率先學成出了山,後來到了魏國,並且憑藉著所習得的鬼谷兵法,成功地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一職,屢得戰功,可謂官運亨通。

不久後,孫臏也學成下山。按理說,倆人同為師兄弟,多年一起生活,一起探討兵法,感情即使再不深厚也不至於成為仇人吧。但是,沒想的是,孫臏這一出山,倆人並沒有重逢的喜悅,反而成為了仇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龐涓在知道孫臏出山後,便立馬提出了邀請,讓孫臏來魏國任職,孫臏收到信後滿心歡喜地投奔昔日同窗,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迎接他的卻是慘遭陷害,鋃鐺入獄。

原來,龐涓與孫臏還在一起求學時,龐涓就非常嫉妒孫臏比他更有才華,這一次孫臏出山,龐涓當然害怕才華過人的孫臏比自己更受到重用,威脅自己的地位,因此出此損招。

龐涓利用職務之便給孫臏安了一個罪名,讓孫臏被處以殘忍的臏刑(挖掉膝蓋骨,使犯人終身落下殘疾之症),還在其臉上刻上了代表犯過罪的侮辱性刺青。想讓孫臏永遠埋沒於世。

在孫臏殘疾且不便於見人後,龐涓仍不放心,將他關在府邸之中,一日三餐都由龐涓的人送來,孫臏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開始裝瘋賣傻,龐涓為了試探其真假就將他趕到豬圈裡,孫臏毫無異色,就這樣,孫臏逃脫了龐涓的毒手。

很幸運的是,一位齊國使者意外發現了孫臏,在交談中,使者知道了他是鬼谷子的弟子,且有經天緯地之才,便在回國前,將孫臏悄悄地藏在車中,並把他帶回了齊國。

面對龐涓的不顧同門之情,還用如此狠毒的手段,孫臏又怎會放過他,逃到了齊國,孫臏也默默地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很巧的是,當時各國實力中,最強的是魏國,而齊國就常常遭受魏國的進攻,且敗多勝少,因此,魏國可以說是齊國的頭號敵人。而於此同時,魏國在壓制秦國的同時,不斷攻打韓國和趙國來試圖統一三晉,恢復晉國當年的強大。因此,削弱魏國,阻止其統一三晉,成為了齊國現如今最要緊的事。

而孫臏的到來,對齊國來說是一大助力,孫臏在齊國將軍田忌的推薦下與齊威王見面,一番交談後,齊威王非常讚賞孫臏的才華,並且打算重用他。獲得了齊王的信任和倚重,這對於孫臏的復仇之路可謂是開了個好頭。

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在齊國蟄伏了很久,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國率兵進攻韓國,想要徹底拿下韓國,奠定統一天下之勢。韓國將領孔夜被魏軍擊敗,於是韓國請求齊國救援。齊王與大臣共同商議是否派兵救韓,孫臏說到:"韓魏的軍隊還未疲弊,如果現在出兵救韓,無異替韓軍挨打,如果到韓魏兩國軍隊都疲憊不堪時再出兵,就可以名利雙收。"齊王採納了孫臏的建議,暫時按兵不動。這對於孫臏來說,他終於等來了報仇的機會。

之後,韓魏長期交戰,雙方均已筋疲力盡,齊威王決定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起兵伐魏救韓。這一次,魏國也派了太子申、龐涓為將,率兵出來迎戰。聽到齊國進入魏國邊境,直奔魏都大梁後,魏國也將軍隊從韓國撤出,回來對付齊國。孫臏算定龐涓此人驕傲自大,且齊國又多次敗給過魏國,所以,肯定會輕視齊軍。

於是,孫臏想到了'減灶之計'來迷惑敵人,田忌也認同了孫臏的計謀。龐涓率領的魏軍在齊軍之後進入魏國,便一直悄悄跟齊軍身後,發現齊軍第一天的爐灶還有十萬,第二日就減為五萬,第三日就只剩三萬了,知道此事後,龐涓猜到齊軍肯定是怕了,進入魏國後士兵竟然四散逃跑了。

他覺得這是個機會,於是,決定率領少數精銳快速追擊,直奔馬陵。

卻不曾想,馬陵地區地形險要,道路狹窄,孫臏早已派人在此布下埋伏。

孫臏見報仇的機會就要到了,心中激動不已,派人在一顆大樹上刻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天色漸暗,龐涓帶領著部隊也到了此地,看到樹上似刻有字樣,剛舉著火把走過去,看清楚那句話的同時,埋伏的齊兵紛紛舉起弓箭,萬箭齊發,龐涓驚恐回頭,身邊的人皆被射殺,龐涓知道中計了,已知無力回天,他向天不甘地大喊了一聲:"遂成豎子之名!"後,拔劍自刎了。

馬陵一戰,孫臏最終大仇得報。面對往日同窗,卻用計謀害自己的龐涓,孫臏不恨那是不可能的。

於是,他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孫臏知道龐涓非常自負也心胸狹窄,當他知道自己被孫臏用計耍了一道,還慘敗後,這樣的恥辱會比直接殺掉他更讓他痛苦。孫臏也猜得很準,龐涓中計後,自信心完全被摧毀,最終選擇了自殺。


相關焦點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他的膝蓋骨,孫臏復仇時有多狠?
    這樣的人自私自利,也算是一代惡人,如果遇上貪生怕死柔弱者,或許這些惡人將更加猖狂無比;但又如若遇上那些剛毅者,那或許又將會是另一番結局,就如孫臏與龐涓的一生一般。孫臏與龐涓這兩人的關係很微妙,而他們之間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龐涓因為嫉妒孫臏便在他的臉上刺字,不僅如此,還挖了他的膝蓋骨。但孫臏並沒有忍氣吞聲一輩子,而是開啟了他的復仇之路,那麼他的復仇之路究竟有多狠呢?
  • 龐涓挖掉孫臏膝蓋骨,在他臉上刺字,看看孫臏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相信「田忌賽馬」大家都很熟悉,而當時在賽馬的比賽中對田忌建議使用策對論的方法進行賽馬,並在最後幫助田忌獲得了重金的賭注的人就是孫臏,說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也是孫臏,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龐涓挖掉膝蓋骨,並被龐涓在臉上刺字,最後孫臏是如何報復龐涓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孫臏和龐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龐涓要如此對待孫臏?
  • 孫臏被龐涓臉上刺字,挖膝蓋骨,他復仇的時候有多狠?
    不過,對於"龐涓將孫臏請到魏國"這一史實,有不少歷史評論家對"龐涓這麼做的原因"持有不同的觀點:一方面認為,龐涓是因為嫉妒孫臏,他怕孫臏的才能最終會被別人發現,影響到他的地位,於是想先下手為強——先把孫臏殺害;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在一開始的時候,龐俊將孫臏請到魏國只是出於同窗之誼。
  • 龐涓挖去孫臏膝蓋骨,臉上刺字,孫臏復仇時如何對他?終自刎而死
    龐涓和孫臏的師父都是鬼谷子。戰國時期,時局動蕩,孫臏學成後去師兄所在的魏國謀生。師兄龐涓注意到師弟的本領遠在他之上,害怕他的地位不保,於是生出了殺心。他設計陷害師弟通敵賣國,又給他臉上刺字,把他膝蓋骨挖掉,讓孫臏受盡屈辱。這些激發了孫臏復仇的信念。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孫臏卻在龐涓死後為其立下碑文
    在龐涓的讒言下,孫臏曾慘遭極刑之痛,不僅臉上被刻字,膝蓋骨也被挖去,可謂是慘不忍睹。 在常人看來,這是不共戴天之仇,即便是對其千刀萬剮也難解心頭之恨,那麼孫臏又是如何復仇的呢?孫臏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他不是一個兇性殘暴之人,相反,善良仁義始終佔據著他的心扉。在多年的從軍生涯中,孫臏早就看淡了一切,他追求的並非權力,而是至深至大的兵家心術,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孫臏兵法》得以問世,成為繼《孫子兵法》後又一部重要的軍事名著。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骨被剔,復仇時的狠勁真恐怖!
    解放戰爭時期,同是黃埔軍校的人,在戰場上應該相輔相成才對,但是最終走上敵對陣營,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見這種狠勁多殘忍。早在戰國時期也有同窗相互傷害的例子,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骨被剔,復仇時的狠勁很恐怖!孫臏本名應該是孫伯靈,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傑出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孫臏是怎麼報的仇?
    可見此時的龐涓在魏國地位之高。可謂是少年得志,一時風光無限。這也就應驗了鬼谷子所說那句 「遇羊而榮」。但是他一想到他的師兄孫臏,心中卻又有些不安。此時的孫臏覺得自己學業尚未精深,想進一步深造,還在雲夢山上跟隨鬼谷子繼續學藝。
  • 龐涓挖掉孫臏的膝蓋骨,在他臉上刺字,孫臏對他的復仇有多兇狠?
    而在其中,孫臏、伍子胥的復仇都可謂酣暢淋漓、令人痛快。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相傳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他與龐涓一同求學,拜在鬼谷子王詡的門下。經過多年學習,龐涓率先學成出山。其後,龐涓在魏國找到了工作,並在魏惠王手下擔任大將。由於龐涓深得鬼谷兵法的秘傳,因此在作戰中立下很多功勞,可謂官運亨通。不久後,孫臏也學成下山。
  • 龐涓將孫臏挖去膝蓋骨,斷其雙足,臉上刺字,孫臏後來如何對他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01孫臏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做出過許多至今都被人奉為經典的軍事謀略。但他卻因為龐涓忍受了一輩子的殘疾之苦。那麼倆人到底有什麼樣的過節,以至於會落得一殘一死的下場?
  • 龐涓折磨孫臏:毀他容、挖膝蓋骨,孫臏的復仇是你難以想像的狠毒
    龐涓折磨孫臏:毀他容、挖膝蓋骨,孫臏的復仇是你難以想像的狠毒春秋戰國時期講究的是自由思想和作戰攻略,這種自由的軍事戰略思想一時之間促使了很多軍事家的出現,很多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都是這個時候湧現出來的。提到軍事家,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起《孫子兵法》,沒錯,孫子兵法就是著名的戰國時期軍事家孫子寫的,他作為兵家至聖,在歷史上的聲望非常高,也有很多人願意追隨他。孫子百年歸老之後他的後人孫臏在兵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但是相比較孫臏的兵法造詣,人們更多的還是關注他與龐涓之間的恩怨故事。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刻字,挖掉他膝蓋骨,孫臏復仇時會怎麼對他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天下諸侯紛爭,思想家政治家們層出不窮,其中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孫臏,他的故事也是一個傳奇。孫臏其實孫臏的本命並不叫做孫臏,而是因為他遭人陷害,受了古代的一種刑罰,即臏法,而且他在獄中沒有放棄自己,完成了一本著作,所以後人稱他為孫臏,其實也是一種尊稱了。
  • 龐涓處以孫臏臏刑,挖其膝蓋骨,孫臏出逃後在復仇時有多狠?
    我們讀小學時,就會學習到龐涓陷害同門兄弟孫臏的故事,龐涓曾與孫臏在一個師父門下學習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得以重用,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但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剔去膝蓋骨、斷其雙足,孫臏是怎麼復仇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名叫王詡,即我們所熟知的鬼谷子,他被後世譽為「謀聖」,他深諳兵法,精通韜略,卻常入山靜修不問世事。可是他培養的弟子個個都是都是各國的棟梁之才,比如說蘇秦、張儀、李牧、商鞅、白起、孫臏、龐涓等等,不過鬼谷子縱有天徹地的智慧,卻也難掩人性中的險惡。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臏被龐涓刺字挖膝蓋骨,他復仇時卻更加狠毒
    嫉妒之心可以說非常可怕,龐涓就是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華,才在他的臉上刺字,並且挖掉了他的膝蓋骨,使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說起兵法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孫子了,而孫臏就是孫子的後人,在少年時龐涓與孫臏一起拜在「謀聖」鬼谷子門下。
  • 孫臏受龐涓欺騙,被臉上刺字和剔去膝蓋骨,事後他如何報復的
    孫臏和龐涓這對同門師兄弟,就是因為嫉妒,做出了傷害對方之事。龐涓害怕孫臏取代自己,所以誣陷孫臏謀反,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 事後孫臏如何報復龐涓的? 孫臏到魏國後,魏王要封他官做,但龐涓擔心孫臏會取代他,所以暗中使壞,沒有讓魏王給孫臏封官。之後龐涓又誣告孫臏謀反,導致孫臏被處以臏刑和黥刑,成了一個不能行走的廢人。
  • 孫臏被師弟龐涓砍了雙腿,施以黥刑後,到底是怎麼報復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孫臏對同門龐涓的報復,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殺人誅心。不光要從身體上消滅你,還要從意志上消滅你。而且在你死後,還要讓你遺臭萬年。孫臏和龐涓之間,早年其實關係相當不錯,是師兄弟的關係。
  • 孫臏為何被刺字挖膝蓋骨?山東出土竹簡,他做的事比刺字更殘忍
    而鬼谷子一生中收徒無數,孫臏和龐涓他門下有名的徒弟,只不過那時候孫臏和龐涓都不知曉,兩人的關係成為了後代津津樂道的存在。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孫臏和龐涓一見如故,但兩人性格天差地別,一人心善,一人心惡。儘管孫臏的軍事才能非常出眾,但也不能十足地窺探人心。龐涓在魏國出仕後,將孫平請到魏國來,那時候孫臏還以為兄弟是「苟富貴,勿相忘」,實際上龐涓只是為了剷除比自己更強大的對手。
  • 孫臏被挖去膝蓋骨,裝瘋賣傻逃過一劫,看看他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
    孫臏與龐涓是同門師兄弟,一同拜入鬼谷子門下孫臏是山東齊國人,他本無名,後來龐涓對他施以「臏刑」,挖去膝蓋骨,致使雙腳殘廢,所以人們後來叫他孫臏(髕)。據說他是孫子的後代,孫臏繼承了孫子的優良傳統,有很高的軍事天賦,但他也求學不倦。
  • 龐涓挖去孫臏的臏骨很無情?你看看孫臏的做法才叫真的無情
    兩人學有所成後,龐涓便先下山大展宏圖,想要在這亂世讓自己的名字響徹雲霄。不過,外面的世界太紛亂,讓這對原本有著情誼的師兄弟翻了臉。龐涓很嫉妒孫臏的才華,於是想方設法陷害對方。最終,孫臏在龐涓的陰謀詭計下被施以「臏刑」,也就是被挖去了臏骨。對孫臏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既被同門師兄陷害,又要承受身體的疼痛!同門情誼至此蕩然無存,雙方之間只剩下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