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小學時,就會學習到龐涓陷害同門兄弟孫臏的故事,龐涓曾與孫臏在一個師父門下學習過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得以重用,擔任魏惠王的將軍,但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擔心孫臏將來奪走他的光芒,因此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即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
孫臏遭此劫難,心中憤恨,但當下首要的還是保住性命,恰巧當時齊國的使者出使到魏國大梁,於是孫臏秘密拜見了齊國使者,並且用言語打動了對方,之後孫臏就被帶去了齊國,後得到了齊國名將田忌的重用。
我們也學習過「田忌賽馬」的故事,田忌與齊威王和諸公子設千金作為賭注,比試賽馬,按照以往的比拼,最終獲勝的將會是齊威王,但此時田忌有孫臏的計謀,因此取得了最終勝利,之後孫臏又得到了齊威王的重視,擔任了齊威王的兵法教師。
公元前354年,趙國對魏國的盟國衛國發起了進攻,很快就佔領了漆及富丘兩地,從而惹怒了魏國,趙國首都邯鄲被強大的魏軍圍困,危在旦夕,因此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
孫臏趁機又獻上良計,他與田忌一起去救援趙國,另一路兵馬則去圍攻魏國的襄陵,此時由龐涓統帥的魏軍主力已經攻破邯鄲,田忌打算直接與魏軍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後採用了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計謀。
龐涓果真中計,被孫臏擒獲,昔日的同窗、敵人,如此相見,分外讓人感慨。
不過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了韓國的軍隊,然後打敗了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所以齊國不得不去向楚國求助,後由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
魏惠王與趙成侯結盟後,龐涓也就被釋放了,而他決心要擊敗孫臏,孫臏的復仇大計依然在進行。
公元前342年,魏國將領擊敗了韓國名將孔夜,韓昭侯十分恐慌,因此向齊國求救,孫臏再一次向田忌獻計,還是採用了圍魏救趙的戰術,龐涓在這上面跌倒過一次,沒成想還是中計了。
而齊軍怯戰名聲在外,龐涓是個張狂的人,於是孫臏繼而採用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孫臏步步為營,龐涓防不勝防。此次,孫臏是決心要龐涓的命,而且要龐涓死得很難看。
馬陵之戰的每一步都在孫臏的計劃之內,後來孫臏估算到龐涓天黑能進到馬陵,而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孫臏便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然後在樹上寫下「龐涓死於此樹之下」。
龐涓果然在當晚到了樹下,並且看到樹上寫著字,因此點火查看,字還沒看完,就遭到了齊軍的萬箭齊發,魏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鍋粥,龐涓自知敗局已定,在樹旁自刎了,臨死前嘆道:「遂成豎子之名!」
當年龐涓陷害孫臏,就是要讓孫臏永無出頭之日,結果孫臏卻用龐涓的性命成就了自己的名聲,估計龐涓臨死前還想過,如果那日自己心狠些,將孫臏殺掉,也就不會有今日這般局面,可惜龐涓千算萬算,卻沒能提前算到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