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人們非常信奉因果報應,先秦諸子百家亦有記載:「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如若有自己對別人犯下的錯誤,那麼總有一天會得到相應的報應。
古往今來,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總是會不顧及他人的看法,自然更加不會在意他人的死活。這樣的人自私自利,也算是一代惡人,如果遇上貪生怕死柔弱者,或許這些惡人將更加猖狂無比;但又如若遇上那些剛毅者,那或許又將會是另一番結局,就如孫臏與龐涓的一生一般。
孫臏與龐涓這兩人的關係很微妙,而他們之間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龐涓因為嫉妒孫臏便在他的臉上刺字,不僅如此,還挖了他的膝蓋骨。但孫臏並沒有忍氣吞聲一輩子,而是開啟了他的復仇之路,那麼他的復仇之路究竟有多狠呢?
孫臏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出生於「阿、鄄」之間,本名無從考證,但是在山東孫氏族譜中孫臏為孫伯靈,而關於他的祖先更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是衛國公子惠孫的後代,而有的又說是孫武的後代,具體是怎樣無從得知,不過人們更加相信他是孫武的後代。據記載,孫臏與龐涓是同窗的關係,兩人一同學習著兵法,而他們的老師便是鬼谷子。
雖說龐涓與孫臏是同窗,但兩人的關係並不好。在兵法這一塊,孫臏要比龐涓學的好,也正是如此,龐涓非常的不服孫臏。學成後的兩人分別告別恩師四處找尋歸處,龐涓很快便在魏國做上了將軍,因為怕孫臏來到魏國後搶了他的風頭,於是暗中給他捏造罪名,讓孫臏成為了罪犯,不僅如此,龐涓還把他的雙腿弄斷,臉上也刻了字。
當然,孫臏雙腿殘廢於外界也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龐涓只挖了他的膝蓋骨,還有一種便是直接砍了他的雙腿。但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已經讓孫臏無法行走了,對於一個學習兵法的人而言,沒有了雙腿就相當於失去了飯碗,在加上臉上還有代表罪犯的字,對他而言這都是莫大的侮辱。
龐涓做了這些之後,認為孫臏從此就會鬱鬱寡歡,為了面子甚至都不會出門,更別說前途。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孫臏遠比他想的要堅強很多。因為在魏國沒有辦法待下去了再加之要報仇,所以在齊國使臣出使魏國時,孫臏便與齊國使臣取得聯繫並請求將他帶去齊國。而使臣也覺得孫臏是個人才於是便將他帶回了齊國。
孫臏本就精於兵法,很快便取得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也因此做了他的門客。後來的孫臏更是在田忌與別人賽馬時說出了一套理論,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成為了齊國的軍師。孫臏已經有了後臺,再想想當年的仇恨,他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在周顯王十五年時,魏國攻打趙國,齊國收到了趙國的求救,於是齊威王便決定派兵救援。田忌原本打算直接前往趙國與魏軍對峙,但孫臏卻表示,此戰魏國肯定派遣了全部的兵力,後方必定空虛,所以可以直取魏國首都逼退他們。田忌覺得孫臏此法可行,便依之所言。
沒想到的是,魏國的兵力布防果真如孫臏說的那般。龐涓聽聞大梁有難,即刻返回,不曾想孫臏還在他回城的必經之路中設有埋伏。因為這次孫臏的計謀,趙國得以安全,齊軍也大傷了魏軍。在十多年後,魏國又攻打韓國,韓國依舊向齊國發起了求救,而孫臏依然運用了那一招,不同的只是多了幾個計謀。
那時的人們行軍打仗在吃飯時和現在有所不同,以前的人們多數會在地上挖個坑然後放上柴火與鍋等用具。進入魏國之後,孫臏讓士兵們第一天多挖一點坑,到了第二天則少挖一點,第三天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少挖一點,這樣的話就會給魏國製造出一定的假象,認為齊軍膽怯。
而龐涓雖說已經有了上次的教訓,但看到齊軍如此作為,便放鬆了警惕並且已經把上次的教訓拋之腦外,他只想趁勝追擊取了孫臏的性命。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孫臏早已設好埋伏只等他前來。就這樣,龐涓到了馬陵時,才發現自己中了計,卻已經無力回天,看著自己戰死的兄弟們,最終他也沒有臉面便自刎而死,此戰最終仍舊是齊國勝利。
如果龐涓沒有嫉妒孫臏,而是和他共進退,或許這一生也不會有此下場,終歸還是他自己釀下的大錯。
參考資料:
《尚書·太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