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景平: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 | 中國綠髮會...

2021-01-07 澎湃新聞
廖景平: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培訓班」專家分享(1)

2020-10-21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度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於10月11日在瀋陽市植物園(瀋陽世博園)順利召開,並於13日圓滿落幕。會議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作為年會的主辦方之一,同時舉辦了以「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為主題的培訓班,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原總工程師李煒民、世界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辦公室執行主任文香英和「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進行培訓班課程講授。

在正式進行課程講授之前,培訓班特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執行主任廖景平,結合其對我國植物園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以「中國植物園在管理及物種保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與挑戰」為主題做開講報告,使與會學員們對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的背景和現狀有個基本的了解。

廖景平主任首先介紹了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指出如今世界植物園處於一個多種模式並存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對歷史傳承的結果。而我國的植物園由早期的4類32個經歷了三次發展高峰發展到如今的162個,總面積達102,007.2hm2,其中熱帶32個,亞熱帶68個,溫帶62個,但在高原寒帶和極地寒帶還是空白。他認為,根據近年對青海等地的考察,中國植物園體系亟待補上這兩地特殊生境的空白。

國際植物園的歷史發展變遷

 

我國早期的植物園

 

我國現有的植物園分布圖

基於對全國抽樣的35個植物園的活植物收集現狀分析顯示,我國植物園的活植物登錄號已達387,749號,物種種數是24,534種,覆蓋3927個屬,344個科。而植物園遷地保育的這些物種中,本土物種種數為14,897種,僅佔我國本土植物總物種數的41.6%;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994種,佔51.53%(994/1929);受威脅物種(即《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極危、瀕危和易危的物種)1569種,佔41.65%(1569/3767);我國特有植物(根據《中國植物志》收錄的)就更少了,只有4405種,佔比24.89%(4405/17700)。由此看來,還有相當大比例的本土植物、重點保護植物、受威脅植物沒有在植物園中進行遷地栽培和保育。

在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就全國162個植物園的調查結果來看,九項指標(即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活植物登錄管理、考察和引種收集、繁殖管理、定植管理、物候觀測、種子與材料交換、遷地栽培植物編目、計算機記錄系統)的數值都比較低,只有「考察和引種收集」一項,大多植物園都開展了,有102個植物園,佔比63%;而在「活植物登錄信息記錄」一項,只有20個植物園開展了,佔比12.3%。對於收集的活植物其來源是苗木、枝條還是種子沒有完整的記錄,這對於後續保育研究追溯以及種質創新都極為不利,然而大多植物園卻並沒有將活植物信息記錄在管理過程中重視起來。

植物園信息記錄與遷地保育管理方面九項指標評價

 

遷地栽培植物編目

在保育研究和開發利用方面,所幸我國植物園的科學研究學科門類齊全,各植物園利用地理區域優勢,開展專科、專屬與專類植物收集和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華南植物園對木蘭科、姜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對蘭花的綜合保護;武漢植物園對水生經濟作物蓮以及獼猴桃種質收集和創新等等。此外,各植物園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也成績顯著。據統計,這些年來共培育新品種1514種,申報新品種587種,獲國家授權新品種502種,推廣園林觀賞/綠化樹種17347種次,開發藥品/藥物748個,開發功能食品281個,推廣果樹653種,在資源發掘利用方面具有較大潛力。

新品種培育:玉壺含笑

新品種培育:木蓮屬鏞粉和鏞紅

新品種培育:木蓮屬鏞粉和鏞紅
(圖片來源:會上廖景平主任報告PPT)

在科普教育方面,我國植物園已成為優質的旅遊景區和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已建成較為系統的科普旅遊服務設施,開展了富有植物園特色的科普活動如華南植物園春季禾雀花、應節專題花展、應季時令專類植物自然導賞;北京植物園牡丹科技文化節;上海辰山植物園國際蘭花展等。以2012-2014年為例,接待參觀遊客人數達155,582,304人次,年均51,860,768人次,其中青少年人數為29,574,832人次,年均9,858,277人次。

雖然我國植物園取得的成績矚目,但廖景平主任認為,我國植物園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亟待改善。一是缺乏整體部署與規範,二是收集和管理不足,三是信息記錄不重視,四是研究與應用不足。針對這四個問題,他分別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和建議。他認為,未來應以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與管理認證為導向,建設國家遷地保護網絡,開展遷地保護評價,提升遷地保育針對性,實施重點保護物種優先保育策略和更加嚴格的數據標準與信息記錄管理,建設保護性國家活植物收集專類園區,實施國家植物園技術規範和遷地保護績效管理認證體系,加強建設研究體系及種質創新鏈,加強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及「一帶一路」植物遷地保護與國際合作。與會學員們會後都表示受益匪淺。

整理/慧子 審/Talina 編/Angel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分別在深圳仙湖植物園、貴州省植物園和安徽大學成立分中心
    (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合作建立的「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分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仙湖植物園、貴州省植物園和安徽大學成立了分中心。4月19日,「中國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貴州)」授牌儀式在貴州省植物園舉行,貴州省植物園黨委書記戚燕強主持了授牌儀式,周慶主任致歡迎辭。
  • 僅沿長江就27個,這些中國綠髮會保護地您知道幾個?| 未完待續
    ,中國綠髮會創新性提出「綠會保護地」概念、並開展落地建設。截止目前,中國綠髮會已在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建設了167個保護地。其中,僅沿長江區域,中國綠髮會就與當地政府、組織、志願者等共建了27處保護地,涵蓋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瀕危物種等3種類型。
  • 2019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在廣西南寧成功舉辦
    、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副總工趙世偉,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廣西壯族自治區藥用植物園黨委書記繆劍華,中國植物園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主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基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陳進,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 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戰略生物資源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主任黃宏文,中國公園協會植物園專業委員會主任
  • 世界上規模最大,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植物園,森林覆蓋率達95%
    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具自然風貌的植物園,陝西最具潛在價值的綠色品牌,全國唯一的「國」字號植物園。秦嶺國家植物園致力於建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植物園和國家生態示範基地。這裡大量的動植物資源,不僅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貢獻,也為植物園現階段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引種系統建設、經濟植物的開發利用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源。
  • 觸漫攜手中國綠髮會,號召青少年用創作為地球應援!
    為號召更多人認識、了解、關注、守護地球生物多樣性,在5月17日到6月22日期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與觸漫、狐友app、搜狐視頻、青年領袖基金於生物多樣性月,在抖音平臺共同發起「地球應援團」公益活動,動員大家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
  • 5項工作彰顯公益機構社會責任|中國綠髮會申報2020年度社會責任...
    建言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開展野生動物專項督察獲同意新冠疫情發生後,針對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中國綠髮會致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建議開展野生動物專項督察。建議獲採納,今年8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式進駐國家林草局,開展野生動物專項督察。3.
  • 中國綠髮會申請加入CITES動物委員會閉會期間工作組
    中國綠髮會申請加入CITES動物委員會閉會期間工作組 2020-10-12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秋海棠科》正式出版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編的《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秋海棠科》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持的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志編撰」項目的又一科研成果。《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秋海棠科》書2015年,受華南植物園邀請,參加黃宏文研究員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植物園遷地栽培植物志編撰」 。
  • 2020世界地球日主題: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中國綠髮會國際部分享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世界地球日活動每年在4月22日舉行,今年地球日將迎來50周歲生日。古語說:五十知天命。世界地球日已走過半個世紀,今年的主題顯得格外重要。地球如今面臨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就是氣候變化,於是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氣候行動」。
  • 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國家蕨類種質資源庫:秉承科研、科普、觀光並重發展理念 | 「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專題
    在蕨類植物的收集保育方面,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走在了行業前列,建成的國家蕨類種質資源庫是國內蕨類植物保存種類最多的機構之一,不僅保育規模和科研實力領先,在科普宣傳、交流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仙湖植物園從1988年開始進行蕨類植物的收集保育工作,目前已收集來自我國西南和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南亞及東非的蕨類植物1000餘種,約佔全世界蕨類植物種類數量的10%。
  • 中國綠髮會申請成為國家鏡像委員會 | 國際生物多樣性標準化技術...
    10月27日,ISO/TC 331 Biodiversity國際生物多樣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中國綠髮會標準中心之前向其發出的設立中國生物多樣性鏡像委員會的申請做出了回復。ISO/TC 331表示他們一直在關注中國生物多樣性鏡像委員會的動態,並期待在一些國際標準計劃上的制定和合作,同時表達了對於中國綠髮會標準中心在標準起草、制定和發布等方面工作的讚賞以及期待進一步的合作。
  • 大口黑鱸是「外來物種」不是「外來有害物種」?抱歉,真不是這樣
    除了抨擊放流,朱凱還說到,「為什麼(中國釣手)和國外的釣手差距這麼大?很大原因就是崇洋媚外,一味的效仿,沒有形成自己的路亞釣魚體系。」進而,他呼籲組織路亞比賽的賽事機構,拒絕在國內舉辦職業釣鱸比賽。3個月後,中國釣魚運動協會真的發了一紙通告,宣布停止舉辦「釣鱸賽」(僅約束該協會舉辦的比賽)。
  • 中國綠髮會自然教育學術委員會大力推進學前自然教育板塊工作
    自中國綠髮會創新性地與中國林學會攜手,共同發起了《共建中國自然教育地圖》項目以來,中國綠髮會自然教育學術委員會作為項目工作組就開始了大力的推動工作
  • 劉曉峰致辭、胡德平致賀信,中國綠髮會主辦第二屆「艾雅康世界愛鳥...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6月17日上午,在迷濛細雨的別樣溫潤中,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髮會)主辦的第二屆「艾雅康世界愛鳥節」在四川省雅安市隆重開幕。胡德平在賀信中表示,雖然人類正在經受挫折與挑戰,未來的形勢也並不容樂觀,但相信通過人類對自身發展模式的調整,未來能變得更好。在祝賀第二屆「艾雅康世界愛鳥節」順利召開的同時,胡德平也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讓鳥兒也過上小康生活,這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應有之義。
  • 中國綠髮會BASE向杭州市人民政府致函並願全力協助|杭州被咬姐弟事件
    12月16日,中國綠髮會向杭州市人民政府致函,提及以下建議並願全力協助:第一,建議杭州市廣泛開展狂犬病科普宣傳教育工作,亟需提升杭州市民預防狂犬病意識。2019年,中國綠髮會與全球狂犬病聯盟(GARC)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致力於進一步在中國推廣狂犬病知識分享與傳播。
  • 巴東木蓮在武漢植物園首次結實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供圖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共保育珍稀瀕危植物巴東木蓮10株,最長樹齡達36年,其中有4~5株開花,但一直沒有觀察到果實。  據悉,今年5月下旬,園藝中心副主任劉豔玲對巴東木蓮開展了人工輔助授粉,實現了巴東木蓮遷地保育植株在該園的首次結果。目前,巴東木蓮果實發育正常、飽滿健康,可在今年十月收穫成熟的種子。  巴東木蓮是一種木蘭科木蓮屬常綠喬木,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其模式標本採自木蓮屬植物地理分布最北緣的湖北巴東縣。
  •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成立秋海棠專業委員會
    10月16日-18日,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秋海棠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首屆秋海棠學術研討會和秋海棠展同期舉辦。報告全方位展示了秋海棠屬的多樣性、引種保育現狀及其未來挑戰與解決辦法、產業應用以及系統分類、物種形成、適應機制等基礎科學研究的各個方面。研討會還介紹了美國秋海棠展、國外秋海棠機構的特點及運作情況。秋海棠展為期17天,向公眾展示120種國內外秋海棠,同時向社會普及秋海棠的保育、主要分布地區、世界秋海棠研究、秋海棠的科研等相關知識。
  • 各地林草頭條|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開園
    4月22日,由廣東省林業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韶關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廣東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南嶺基地開園儀式在韶關林場舉行。
  • 野生植物多樣性丨中國野牡丹科植物(視頻+美圖)
    同時,仙湖植物園和華南植物園均通過人工繁殖,在園區內實現了對虎顏花的園林應用展示。虎顏花是仙湖植物園陰生區的明星物種,深受大眾喜愛。短莖異藥花 Fordiophyton brevicaule目前,中國主要植物園共遷地保育野牡丹科植物15屬35種1變型,包括本土物種12屬26種1變型。然而還有不少狹域分布的物種生存狀態尚不清楚,仍需進一步調查,這為野牡丹科植物的保護工作帶來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