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龜茲壁畫中的禮孝之道,看「億耳得福」等佛經故事

2020-12-26 澎湃新聞
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龜茲石窟研究院陸續推出龜茲石窟壁畫系列故事,本期關注的是「彌蓮受報」 、「億耳得福」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等反映禮孝之道的石窟壁畫,以供大家欣賞。

彌蓮受報(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後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禮孝之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源遠流長。孝敬父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孝之道思想也是佛教所倡導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闡揚孝道的佛教經典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父母恩難報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以及《佛說盂蘭盆經》(簡稱《盂蘭盆經》)等。對於很多人來說,耳熟能詳的則是《盂蘭盆經》。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盂蘭盆」是梵語譯音,意為「解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目連尊者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他用天眼視察,看到過世的母親在地獄中被倒懸,皮骨相連,悽慘無比。目連十分傷心,於是以神通之力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其母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不解其母過去造了何種惡業,才有如此結果。於是,目連請佛開示,佛陀隨即為目連宣說其母的業力與果報:由於目連的母親前世常常誹謗佛僧,不信因果正法,貪嗔邪惡,所以今生受此苦報。儘管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孝心感天動地,但是其神通難敵其母之惡業,唯有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能令其母脫離惡道。佛陀指示目連: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是安居結束的日子),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供養眾僧。這一天也稱為「佛歡喜日」,由於在三個月的安居修行中,很多比丘通過用功修行,道業增上,很多都證得聖果。因此,供養這些眾僧,會得到無上福報。以此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生人世或天界受樂。目連尊者聽佛說《盂蘭盆經》後,欣喜無比。於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目連用盆子裝著各種飲食供品,供養十方僧眾。目連的母親也因此而得以脫離餓鬼道的痛苦,生到了天上,享受快樂。這就是《盂蘭盆經》的來歷。

而深受中國民間喜愛的則是依據《盂蘭盆經》所盛行的「盂蘭盆節」。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西晉時,《盂蘭盆經》被竺法護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思想與已深入人心的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因此此經很快便在中國廣為流傳。後來,佛教的盂蘭盆節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了中國乃至東亞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祀祖先和亡親,並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的活動。

據《佛祖統紀》記載,從梁武帝開始就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奠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並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場,放焰火,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伴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為「慈航普渡」。此外,當天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

億耳得福(局部)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盂蘭盆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節日,至今盛行於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的許多國家。強調孝親、布施、救苦的盂蘭盆節就像一個三稜鏡,折射出中國古代民眾的信仰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涵義。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獻和石窟內的壁畫上,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與盂蘭盆節相關的信息。通過這些文獻與圖像,表達了古人希望通過盂蘭盆節將孝道思想代代傳承,同時也重視現世與來世的果報與解脫,既強調社會道德責任感,也蘊含著古人的人文情懷。

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龜茲石窟壁畫中有很多表現孝道的故事,也有因不孝而得到惡報的題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龜茲石窟壁畫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與孝道有關的精彩故事吧。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8窟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故事畫出現在克孜爾第8、13和114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一。

從前,閻浮提有個大國。一天,國中大臣叛亂,殺了國王。於是,太子與夫人帶著小兒須闍提投奔他國。逃亡途中,他們攜帶的食物都被吃光了。於是,太子想把妻子殺掉,以保全自己和兒子活命。正當太子從後拔刀欲殺妻子時,被騎在母親肩膀上的小兒回頭看見了,小兒立即制止父親說:「請求父親寧可殺我,也不要傷害我的母親!你們就吃我的肉吧!」。父母即日日割食兒肉充飢。

最後,兒肉即將割盡,父母欲轉身離去時,兒子說:「願你們把我身之肉留下少許,以為我將來布施之用。」這時,帝釋天化作乞丐前來考驗小兒,小兒將殘剩之肉施與乞丐。帝釋天又變成野獸前來,小兒遂將殘骨和腦髓全部施捨之。帝釋天恢復原形,問小兒道:「如此功德,有何願望?」小兒回答:「以此功德,誓求佛道,度脫一切眾生。」帝釋天又問:「你以己身之肉奉養父母,有無悔恨之意?」小兒回答:「無絲毫悔恨之心。」帝釋天又問:「何以為證?」小兒答:「若無悔恨之心,可使我身恢復如初。」說罷,小兒身體立即恢復了原樣。這時,鄰國國王已誅殺了反叛的大臣,將太子和小兒送回了他們的國家,並立太子為王。

圖中,一女子肩扛小兒前行,後立一人,正欲拔劍。小兒回首反顧,伸手阻止其父。

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114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睒摩迦至孝被射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7、8、17、69、110、114、157、178和198窟,森姆塞姆第30窟,克孜爾尕哈第11和31窟。故事內容選自《雜寶藏經》卷一。

古時候,有個叫睒摩迦的仙人,其父母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睒摩迦自幼孝順,供養父母。

一天,睒摩迦去河邊提水。當時,國王正在捕獵,發現一群鹿在河邊飲水,即挽弓射之。不幸,毒箭卻射中了在河邊盛水的睒摩迦。於是,睒摩迦大聲疾呼:「一箭射三人,此痛何酷啊!」國王聞聲後前往河邊觀看,問道:「聽說山中有仙人睒摩迦,仁慈孝順,莫非此人就是你嗎?」 睒摩迦回答:「本人正是。我身中毒箭,體痛無所惜,唯擔憂家中二老,雙目失明,無人照顧。」國王急忙趕到睒摩迦家中,將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他的父母,並帶他們來到睒摩迦的身邊。父母見到兒子後,號啕大哭,祈求天神相救。諸天神即從天而降,問睒摩迦:「你被剪射中,是否有怨恨國王之心?」睒摩迦回答:「無絲毫怨恨。」天神又問:「何以為證?」他回答:「若我無怨恨之心,毒箭會自動出來,傷口會自動癒合。」說完,毒箭果然從睒摩迦的身體中自動彈出,傷口即刻癒合。

國王非常高興,遂頒令全國人民向睒摩迦學習孝敬父母。

圖中,睒摩迦正於河邊持瓶取水,其旁一騎馬人以箭射之。畫面上方或下方拱形廬中坐二位老人,即睒摩迦的盲眼父母。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8窟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7窟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14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睒摩迦至孝被射  克孜爾第178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億耳得福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212窟。故事內容選自《十誦律》卷二十五。

古代印度阿盤提國大富豪之子因天生耳墜金環,價值純金一億,故名億耳。長大後,億耳與眾商人出海尋寶。歸途中,億耳被商人們遺棄,孤身前行,遂進入了餓鬼城。在城中,億耳見聞了種種因果報應的怪事,如餓鬼們因「慳貪不喜布施」「屠兒」「淫犯他婦」等惡行而受種種罪報。後來,億耳歷經磨難,才回到家中。億耳出海時,父母因思念兒子而失明。億耳歸來,父母欣喜而復明。從此,億耳守在家中孝敬雙親。12年後,其父母壽終,億耳出家受具足戒。後來,億耳來到舍衛城拜見佛陀,跟隨佛陀修行。佛陀讓億耳唄頌經律,他發出美妙悅耳之聲,佛陀聽後非常讚賞。從此,億耳聲名大振,成為大羅漢,是佛陀喜愛的弟子之一。

億耳得福  克孜爾第212窟  現藏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

彌蓮受報 壁畫故事出現在克孜爾第212窟。故事內容選自《經律異相》卷四十三。

古時候,有五百商人入海採寶。其中有一年長者名叫彌蓮。在臨行前,彌蓮母親不讓他出海,彌蓮不聽勸阻,腳踩母頭,揚長而去。航海途中,船被摩羯大魚觸翻,眾商人落海溺亡,唯獨彌蓮抓住一塊木板而倖免於難。後來,彌蓮漂流至一個海島。登島後,彌蓮先後遇見了很多美女。在美女們的陪伴下,彌蓮走遍了島上的銀城、金城、水晶城和琉璃寶城。最後,彌蓮來到鐵城,立即被鬼擒拿,並把燒熱的鐵輪套在了他的頭上。由於腳踩母頭的不孝之舉,彌蓮得到了頭套炙熱鐵輪的惡報。後經數億年的煎熬,彌蓮才得解脫。

「億耳得福」和「彌蓮受報」兩個故事情節相似,但起因與結果卻大相逕庭。有意思的是,這兩幅長卷式的壁畫故事分別繪在克孜爾石窟第212窟的左右側壁,相對而立,一個故事闡釋善報,一個故事則闡釋惡報,對比強烈,有著深刻的教化意義。

 彌蓮受報  克孜爾第212窟   原藏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  後遺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相關焦點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誠與信:看獅王捨身不失信等佛經故事
    曾對包括敦煌在內中國內地石窟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並在東聯西引的傳播交流過程中,又向西輻射極大地豐富了中亞佛教文化發展,創造了古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鑑與融合發展的歷史經典。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
  • 【鑑賞】龜茲的古代壁畫
    其中,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千佛洞和庫車縣的庫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這四處石窟群,地處漢唐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古龜茲國境內,所以統稱龜茲壁畫。龜茲壁畫現有編號的洞窟五百三十三個,至今還保存著數量很大、藝術水平很高的古代壁畫。在我國現存的石窟群中,龜茲壁畫的規模、氣勢和豐富僅次於敦煌石窟,其創作年代應略早於敦煌,而其表現手法則別具異彩,互有影響而又不能替代。現在談談我對龜茲壁畫藝術特色的一些淺見。
  • 龜茲石窟壁畫——傾聽古國故事與佛教故事
    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卷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龜茲國有一位國王,很崇信佛法,他打算去雲遊四方,瞻仰朝拜佛祖的聖跡,把國事委託給胞弟管理。國王的弟弟受命之後,暗地裡割下了自己的生殖器,用一個金匣密封好獻給了國王。國王問是什麼,弟弟回答說:「等陛下返駕以後,打開看就知道了。」
  • 鑑賞|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善與愛:看燃臂引路、殺生濟眾等故事
    龜茲石窟壁畫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極為豐富,其在滿足佛教傳播與教化信眾需求的同時,更多表現的是古代民眾生活習俗和崇尚的美德。龜茲石窟文化遺產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交流的結晶,源起絲路,始興於漢,繁盛於唐,印刻著海納百川、兼收並蓄、一體多元的特點,見證了公元3至公元13世紀期間新疆古代佛教文化的輝煌歷史。
  • 從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看龜茲樂舞
    如今通過殘存的壁畫,來研究並復現古代樂舞,是為了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當時的樂舞追求和審美需要,豐富當下的舞蹈表演形式。     克孜爾千佛洞的石窟不僅包含了佛教的「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等促進佛教傳播的故事內容,還有大量表現世俗生活的壁畫,來接近信仰者的生活,從社會底層著手去打動信徒、陶冶信徒、點化信徒。
  • 龜茲壁畫魅力解讀
    在我國境內的絲綢之路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窟群,保存著豐富的古代壁畫和雕塑。這是我國古代各民族畫工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和人類文化藝術的珍貴遺產,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人民友誼的見證。其中,新疆拜城縣的克孜爾千佛洞和庫車縣的庫木吐拉、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這四處石窟群,地處漢唐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古龜茲國境內,所以統稱龜茲壁畫。
  • 神秘獨特的-龜茲(克孜爾千佛洞)
    有研究石窟的專家指出,龜茲石窟是一部古龜茲文化的百科全書。而在龜茲石窟群中,克孜爾石窟被視為群芳之冠。在克孜爾千佛洞中壁畫中同樣可以看出龜茲石國當時多民族、多人種的生產生活狀態,專家認為,正是由於東來西往的多種文化藝術在西域地區的碰撞融合,才使壁畫的藝術水平達到如此燦爛的境界。
  • 中國美術學院與龜茲研究院跨領域合作
    傳統壁畫修復與保護研究專業方向的巖彩畫研究生與導師龜茲研究院院長徐永明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王雄飛教授,傳承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助力西域文化藝術研究和「一帶一路」文化建設,2013年中國美術學院與龜茲研究院開始積極籌備「新絲綢之路·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 年10 月21 日至26 日,經國家文化部批准,研討會分別在杭州和拜城兩地舉行。
  • 【263】老崔說畫:龜茲壁畫----克孜爾石窟壁畫之佛本生故事圖欣賞
    >        佛本生故事,即釋迦牟尼如來佛前生的故事。這些無數次的轉生經歷,便是佛本生故事。        克孜爾石窟佛本生故事畫,絕大多數都繪製在固定位置,即繪製在佛堂券頂正中的天象圖的左右兩方。每個佛本生故事用一個菱形格來表達,也就是選取該故事中最具典型的情節,以故事中佛前生的形象-或是人物,或是動物為中心,配以其他必須有的人物或動物、背景、道具等,構成一幅畫面,再用菱形格作為框架,與其他畫相隔離。
  • 走進旅遊世界,了解石窟中壁畫中的經變的故事
    壁畫也是石窟寺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更為生動具體的宣揚佛教的教義,古代的藝術家們運用他們的彩筆在洞窟的四壁和天花板上繪製了大幅的壁畫,在這些壁畫中或為巨幅的圖案,或為「連環畫」式的圖案,向人們描繪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同時,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
  • 【獨家】絲路的陰影之十六:龜茲舞樂與克孜爾石窟
    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其石窟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佔極其重要的地位。李顧在《聽安萬善吹密策歌》一詩中有「南山截竹為爵策,此樂本自龜茲出」的句子。同時代的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北庭貽宗學士道別》一詩中有「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的句子。
  • 線上遊絲路 「雲」中探龜茲
    線上遊絲路 「雲」中探龜茲百萬網友「圍觀」千年文化遺產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22日電(盛元、李夢婷)「讓我們踏上絲路,穿越天山。克孜爾石窟開鑿於公元3-9世紀,是我國最早開鑿的石窟群,現存洞窟349個,壁畫近1萬平方米。它獨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畫風格印證了絲綢之路上多種美術風格在這裡交匯、融合,並創造形成龜茲繪畫風格的歷史進程。在克孜爾石窟洞窟內外,曾發現多種文字題記和文書,是龜茲地區歷史上出現過多種宗教與文化交流活動的有力佐證。克孜爾石窟壁畫。
  • 龜茲古國的神密崖穴(組圖)
    克孜爾038窟慈力王本生(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提供)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卷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代龜茲國有一位國王,很崇信佛法,他打算去雲遊四方,瞻仰朝拜佛祖的聖跡,把國事委託給胞弟管理。
  • 【宗教文化】淺析佛教石窟寺壁畫的繪畫語言
    法顯、玄奘等人的旅印遊記中就有相關記載。據現有的考古顯示,最早大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在新疆的龜茲地區就已開始開鑿石窟。佛教東漸至敦煌,在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樂僔開鑿於敦煌鳴沙山,此後一直延續至15世紀,遍布於中國各地。中國是世界上石窟保存數量最多、綿延曆史最久的國家之一。石窟寺是建築、雕塑、繪畫的結合,其中壁畫是對雕塑的詮釋和發揮,主要用於闡釋佛教的義理。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考古重建和視覺再現中的……龜茲聖域
    不過略有遺憾的是,從近十多年來中國學者龜茲研究的學術進展來看,有些發表於該書出版之前並與其研究議題相關(如說一切有部思想與龜茲石窟壁畫、造像的關係、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戒律問題、克孜爾石窟中的化佛現象、克孜爾中心柱窟的圖像構成、克孜爾石窟圖像的禪定僧研究等具體議題)的學術成果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討論。
  • 新疆阿克蘇的龜茲文化,開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龜茲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西域碰撞之後,經過交匯和融合,形成的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石窟寺裡的壁畫,上面不僅有印度文化的痕跡,還有中原古老的樂器以及飛天壁畫,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新疆最早的體現和傳承。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絲路龜茲 西域聖境
    天山最高峰託木爾峰腳下的阿克蘇地區古稱龜茲。早在公元前3世紀,它就已經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要衝重鎮。漢朝西域都護府,唐朝安西都護府都曾長時間設於龜茲,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龜茲都是中國統轄西域的政治丶軍事丶文化中心。
  • 龜茲 龜茲 龜茲古國的前世今生
    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黃文弼曾在此城進行發掘考察,出土了大量的中西方文物,包括石器、骨器彩陶片、銅件、漢五銖錢、龜茲小錢、開元通寶等等。2013年5月,這裡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反覆地考證,這座皮朗古城(又名哈拉墩古城),被確定為那個繁榮了千餘年的古國——龜茲的故都。
  •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欣賞
    克孜爾石窟現存339個洞窟,壁畫近10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繪泥塑遺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毀),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這裡的壁畫精美絕倫,有豐富的佛本生故事畫,藝術水平之高,數量之眾絕無僅有。這裡的壁畫不是畫在塗白的泥壁上,而是在泥壁上直接繪製。繪畫顏料既採用了遮蓋性強的礦物顏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顏料。著色方法不但有大面積的平塗,而且有在含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