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世界爆發的最大規模的熱武器戰爭,同樣也是涉及人數最多、陣亡人數最重、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大型戰爭。這次世界大戰,對許多國家造成了難以想像的災難,也使得無數國家積攢多年的家底,直接被戰爭給毀滅一空,貧困、失業、溫飽這些還是其次,在大戰中,能生存下來就是最幸運的事情。
我們本篇文章,不談二戰爆發的起末,也不談戰爭中誰對誰錯,我們就來談談哪個國家對這場戰爭的勝利貢獻最大?
蘇聯和中國分別拖垮德國和日本
二戰的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兵力和士氣,主要被兩個國家給拖垮。第二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是以法西斯主義為代表的德國、義大利以及以軍國主義為代表的日本;這三個國家攪動著歐亞大陸不得安寧。
特別是德國和日本,一個憑藉高超的戰爭藝術和軍事科技,一個憑藉狂熱的軍國主義精神,這兩個國家在侵略歐洲和亞洲之時,最初,所遇到的抵抗微乎其微(英法的綏靖政策,民國的不抵抗政策),甚至這兩個國家如果按照最初侵略的勢頭,是很有可能數年內佔領整個歐亞大陸。
甚至日本放出話來:將三個月內佔領東亞,義大利也要想恢復傳統的羅馬帝國疆域,而德國也制定在短期內迅速徵服歐洲,然後轉戰美洲,最終一統世界。
但是很可惜的是,這兩個國家儘管勢力雄厚,但是他們在侵略之時,卻遇到了兩個大國的頑強抵抗,這兩個大國憑藉著遼闊的戰略縱深,以及強悍的抵抗精神,愣是活生生的拖垮了德國和日本的進一步擴張,也粉碎了協約國既定計劃。這兩個國家就是歐洲的紅色蘇聯和亞洲的中國。
為什麼說,這兩個國家(蘇聯、中國)是拖垮了德國和日本呢?
首先來看歐洲戰場,德國在橫掃歐洲陸地之後,在北方的強敵就只剩下一個奄奄一息苟延殘喘的大英帝國,憑藉著海峽優勢而勉力對峙,而東部地區基本上就剩下社會主義的蘇聯一個強敵。於是,德國統帥部就根據攻打英國,還是攻打蘇聯展開了討論。
討論之初也曾陷入僵持,因為統帥部的許多將領認為,必須要先徵服英國,不可以先打蘇聯的主意,因為蘇聯的疆域太大了,軍隊規模也十分龐大,並且蘇聯的嚴寒氣候如此惡劣,拿破崙失敗的教訓要吸取,如果攻打蘇聯必然陷入僵持戰,這對德國「閃電戰」和後勤供給很不利。
但是,攻打英國卻不一樣,英國如今實力大減,就只剩下了本土一些軍隊,如果徵服英國之後,納粹軍隊才轉頭攻打蘇聯,這樣獲勝的機率會更高。但是,贊成攻打蘇聯的將領卻認為大英帝國底蘊太深厚了,雖然如今看似英國奄奄一息,但是其海軍還沒有太大的損傷,而英國最強大的就是他們的海軍部隊。
如果攻打英國,必然要面對他們的海軍部隊,可是,本國海軍隊伍建設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還不具備強大的海軍實力去徵服英國。而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在內陸,並且同盟日本也與蘇聯接壤,況且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受到西方和美國的敵視。
如果德國率先攻打蘇聯東歐部分領土,日本攻打遠東領土,兩個國家可以一東一西一起夾擊蘇聯,那樣蘇聯就算領土再廣袤也無法一次性面對兩個敵人,因而攻打蘇聯的勝率才是最高。
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
在統帥部爭論不休時,元首希特勒提出了方案:「英格蘭人和日耳曼人同屬高貴民族,未來我們不是要徵服他們,而是要和他們和諧相處。但是,東部的蘇聯紅色陣營才是我們的心腹大患。」希特勒下定決心攻打蘇聯,因此,德軍士兵開始集結在蘇聯境外。
德國最初通過閃擊戰和坦克戰等方式,並且突然襲擊,打個蘇聯措手不及,迅速地徵服了蘇聯東歐不少領地,甚至最終打到了莫斯科附近。然而就在莫斯科一戰中,蘇聯元首史達林號召民眾拿起武器,展開了浩浩蕩蕩的莫斯科保衛戰,這場戰役持續時間不久,但是對雙方造成的損失卻極為慘重。
光蘇聯方面,陣亡受傷的人數就達到了數千萬人,而德國方面同樣損失不小。由於整體侵蘇戰爭戰線拉得太長,這也使得德國在侵略蘇聯時耗費的時間也較長,當蘇聯到了寒冷的冬季時節之後,德國士兵不適應當地氣候,無數的士兵患上流感和瘧疾,身體素質也跟不上。
更關鍵是,德國後勤供給防寒棉服的計劃由於各種原因被一次次地拖延,而此時的蘇聯地區,又遇到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德國士兵被凍傷、凍死無數。
再加上後方波蘭、蘇聯一些遊擊隊伍不斷地騷擾後方,並給德國到蘇聯後勤戰線的供給命脈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所以,德國在蘇聯作戰情況越來越糟糕,最終,德國百萬大軍折戟於蘇聯冰天雪地之中,而攻打蘇聯的失敗,成為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蘇聯對二戰的貢獻超過美國
縱觀這場對蘇侵略戰爭,德國不管是在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方面,都沒有任何優勢,反倒是蘇聯上下凝聚在了一起,頑強地抵抗德意志軍隊,雖然說,德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和作戰素養上遠超蘇聯,但是架不住蘇聯人內心的抵抗欲望被觸發起來的強大的凝聚力。
可以說,蘇聯對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憑藉一國之力拖住了至少德國一半的軍隊,並且還損耗掉近4成的德軍部隊。如果沒有蘇聯的保衛戰,德國當初攻打英國的話,那麼,戰局發展會更加複雜。
我們做一個假設,就算最終美國參戰了,但是如果沒有蘇聯的牽制和損耗,那麼,美國軍隊面對同樣具備恐怖的戰爭潛質的德國,是否能用盡全力,在短期內打敗德國還是非常困難。因而,蘇聯對二戰的歐洲戰場貢獻十分大,甚至超越了美國對二戰的貢獻。
緊接著談談中國對二戰的貢獻
如果說蘇聯牽制了一半以上的德國戰力,那麼,中國就相當於牽制了近8成的日本戰力,這一點毫不誇張。別看日本侵華戰爭直接佔領了大陸大片疆域,但是日本畢竟還是沒有那麼龐大的軍隊數量,可以實行遞推式作戰,特別是蔓延到大陸的腹地位置。
隨著中國戰區戰線的拉長,日本軍隊開始有些吃力,因為兵力分散不利於擊敗國民黨正規軍,軍隊太過集中也不利於快速徵服東亞。因此,日本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就撤軍,要麼就打持久戰。
這時候日本軍國主義的狂妄自大就顯露出來,日本軍隊還抱著可以完全佔領中國的幻想,並且持續不斷地從本土調兵到大陸來。但是,戰線被拉得太長了,日本軍隊再怎麼實施各種作戰戰略,都避免不了出現被中國軍隊分而圍之的窘況。
儘管不得不說日本軍隊戰鬥力強悍,但是,再怎麼強悍也抵不過中國人民的全民反抗鬥爭,而作戰發展到後期,日本如果從大陸撤軍,那麼,將把辛苦建立的戰果直接放棄,日本人做不到,日本政府更做不到。
中國牽制日本,防止蘇聯受到東西兩條戰線的夾擊
於是乎,日本軍隊算是被中國給活生生地牽制住,按照日本和德國的戰略部署,日本在徵服東亞後,立馬調集軍隊從遠東地區從西邊攻入蘇聯,而德國從東部攻入蘇聯,兩國商量好一同瓜分蘇聯。
但是,情況卻趕不上計劃的變化,兩國軍隊都深陷持久戰的泥潭,而兩國都不是那種大國,國家實力實在打不了持久戰。
所以,中國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也是極為深遠的,如果沒有中國的牽制,那麼如果日本可以調集軍隊攻打蘇聯,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絕不可能1945年就可以結束,甚至還可能延後十幾年都說不好。
結尾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貢獻,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蘇聯都貢獻巨大,但是我認為貢獻最大的就是中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生生牽制住了兩大軸心國的精銳兵力,並且不斷地消耗他們的作戰力量。
也因為這兩個盟國的貢獻,這才使得其他戰場的戰爭壓力就相對小了許多,同時也對後來的反攻準備埋下了伏筆。
而美國雖然加入後迅速改變了戰局,但其實美國一開始是坐山觀虎鬥,並且向兩方陣營倒賣武器,大發戰爭橫財,後來的美國加入是有些撿漏的意味,因為美國加入盟國後面對的兩大軸心國,基本上都是一些新兵部隊,而老兵和精銳部隊,幾乎都在蘇聯和中國境內被消磨一空了。
要想深度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向大家推薦一本《二戰全史》,這本書,客觀還原二戰歷史,精確解讀前因後果,撥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本書戰爭戰場和時間為線索,混合穿插的手法進行創造,文章極具可讀性。
此書的內容包括大家極為感興趣的,遠東硝煙,蘇德大戰,血染太平洋,決戰史達林格勒等重大事件,其中,波蘭閃擊戰,列寧格勒保衛戰、西線戰場諾曼第登陸、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菲律賓海戰等等篇章都有詳細解讀。此外還有,二戰趣事,諜報戰爭,逸聞趣事等大家感興趣的歷史事件,看此書,不僅娛樂,開拓眼界,更能全面了解二戰時期的近代史,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
《二戰全史》,圖文並茂,通俗易懂,解讀深刻,現在正在打折銷售中,整本書只需要59元,只相當於一場電影票的錢,此書已賣到脫銷,前5000本已經賣完,貨源有限,快點訂購吧,點擊上面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