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腳麻的現象,像是成千上萬隻螞蟻遊走在每一寸皮膚,那感覺簡直「酸爽」。
如果是因為長期維持某個姿勢、蹺二郎腿、久蹲或久坐過後等原因導致的腿麻,屬於正常情況,是由於身體的一些部位遭到了壓迫引起的血流不暢,通常在恢復正常姿勢或稍微活動下就會有所緩解。
若是在排除這些生理性因素後仍有腳麻的現象,甚至連睡覺都會腳麻的話,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可能是身體在給你敲警鐘。
剛才提到的都是腳麻的生理性因素,下面就和大家講一下腳麻的病理性因素有哪些。
1、腰椎病引起的腳麻
腰椎病造成的腿麻主要表現為長期麻木,大多數人還會反覆發作。麻木會由臀部沿腿外側至小腿內前側,最後到腳趾。
2、糖尿病
有很多患者在出現腳麻、腳疼後會去檢查腰椎、頸椎,最後才發現糖尿病才是罪魁禍首。
3、腦血栓
腦血栓會導致腦神經受壓和損傷,進而造成手腳麻木。
4、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的人由於細胞供養差,會造成血液循環受阻,很容易引發腳麻。尤其是對於生過孩子的女人來說,應及時補血補氣。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頸椎病、缺乏維生素B12、神經類疾病等也會導致腳麻。在無法判斷的情況下,還是應該儘快就醫,以免誤事。
那麼當出現腳發麻的現象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經常腳發麻以下方法,良好使用或有效:
1、對於生理性原因引起的腳發麻,平時應注意多變更姿勢。尤其是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群,久坐一段時間後要起身活動下頸肩和腿腳,可以有效預防腳發麻。
2、飲食上要全面攝入身體所需的營養,注意補充維生素,多吃新鮮果蔬,積極預防由於缺乏營養而引起的腳麻。
3、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飲食,儘量確保血糖處於平穩範圍,有助於預防很多種糖尿病的併發症,腳發麻就是其中之一。
4、加大飲水量。喝水有助於稀釋體內的血液濃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血液循環,讓全身都有充足的血液,這就能預防缺血造成的腳發麻。
5、睡覺時儘量用平躺代替側臥,可以減少手腳受到的壓迫。
6、適當進行戶外運動。運動可以把血液運輸至全身,還能刺激身體的神經,能預防腳麻。
最後,再次提醒廣大朋友,腳麻的事可大可小,對於生理性腳麻無須擔心。如果經常出現長時間腳麻木的現象,就要及時去醫院。明確病因很重要,積極配合醫生採取防治措施才是應對麻木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