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製第一期節目時,我感到緊張又激動,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幾乎忘了這是比賽。」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區委宣傳部科員、90後胡曉嵐感慨道。
她所說的節目是《理響新時代》第四季《學習達人大會》,由團中央宣傳部、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委網信辦、團安徽省委、安徽省委講師團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是國內首檔輕辯論觀察類理論節目。12月21日晚,該節目將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安徽衛視及安徽經濟生活頻道開播。
今年,節目突破理論節目模式痛點,首創答題式直播、輕辯論闡述、觀察類手法等新形式。理論達人+實踐達人的「兩兩組合」、打卡實踐+現場討論的「兩處場景」、理論專家+實踐專家的「兩相結合」等創新手法,將向觀眾展示真實的事物面貌,揭示真理思想「內核」。
5期節目分別為《小康我的夢》《小康我來說》《攻堅奔小康》《小康新氣象》《幸福小康後》,從「什麼是全面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主題層層遞進,每期都由小故事、小切口切入。
前期,節目圍繞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內容開展5場直播答題,700多萬名網友參與。15名學習達人脫穎而出,分別前往湘西十八洞村、金寨縣大灣村等15處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網紅地」,再尋找15名當地實踐達人,兩兩組隊學習,帶著實踐短視頻和學習收穫來到錄製現場。
胡曉嵐去了內蒙古,近距離接觸烏蘭牧騎活動。首期節目錄製時,她注意到,當講述烏蘭牧騎如何服務農牧民時,臺下的年輕人聽得非常認真。
錄製結束後,很多觀眾找到胡曉嵐,表示喜歡這種結合實景、藝術化的講述方法。「只要找對方法,年輕人是很喜歡也很樂意學理論知識的。節目是一座橋梁,將理論宣講和年輕人的心連到一起。」胡曉嵐說。
通過第二期節目《小康我來說》的錄製和體驗,合肥經開區蓮花社區管委會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姜經梅改變了對理論宣講「刻板生硬」的印象。
「來自湖南十八洞村的楊超文大叔談起村民的爽朗笑聲時,我們了解到脫貧致富給群眾帶來的美好;當體驗『坐著高鐵去上班』時,我們感慨交通網絡體系發達。」姜經梅認為,「理以事顯,事以理成」,只有真實展示生動事例,才能與觀眾建立起有意義的情感連接。
安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張蕾去到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崗村,並將體驗帶到第三期節目錄製現場,和其他選手以「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等為主題講述脫貧攻堅故事。
「當地通過『旅遊+鄉村+農戶』的模式,解決貧困戶就業;定點幫扶單位出資建醫療室,解決大山深處村民就醫難問題;山區孩子學會用電腦,通過網絡與城市學生互動。」張蕾說,「節目形象、具體地展示扶貧成果,讓年輕人知道扶貧不是喊口號,有一群人正在踏實地做實事。」
第四期《小康新氣象》和第五期《幸福小康後》也是節目「重頭戲」。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何新進展?選手從新經濟、新青年、新熱度三個關鍵詞來「解題」。
在第四期節目錄製中,浙江義烏市青巖劉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騫講解發展直播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秘訣;誤入武漢的大連小夥、全國疫情防控最美志願者蔣文強將抗疫一線的見聞「和盤託出」;合肥內陸港發展有限公司的陳鋒以中歐班列為例,闡釋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向明作為專家現場點評:「全面小康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上揚崛起,更代表90後、00後等新生力量精神面貌的崛起。」
第五期節目從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和區域協調發展切入,鄉村幹部、企業負責人、青年宣講員談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氣象、新藍圖、新願景。在此基礎上,專家向青少年闡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讓受眾聆聽、思考、參與、接納。
安徽廣播電視臺副臺長邵曉暉介紹,本季節目中,選手通過「我的觀察」「我的思考」「我的報告」三個環節,架起與青年觀眾之間的「理論橋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通訊員 汪治邦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