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高育興,2017年10月,我通過公務員招錄到清鎮市流長苗族鄉社會事務辦從事救助救急工作,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基層工作者。
流長苗族鄉是清鎮市比較偏遠的鄉鎮,貧困發生率也是清鎮市所有鄉鎮中較高的,自參加工作以來,我深知基層工作的不容易,脫貧工作責任重大,為幫助那些老、弱、病、殘的困難群眾,3年來在脫貧攻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用心用力用情編寫了我與那些困難群眾之間的脫貧故事。群眾的求助聲,仿佛就是每天的問候語。2019年5月的一天,我們通過排查了解到,陽雀村有個患白血病的孩子叫張某,病情嚴重,為了醫治,父母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十多萬的債務,家裡實在困難,他還是個高中生,才18歲,父母都是樸實的老百姓,為了給孩子治病家裡能賣的東西都賣了,張某姐姐也才剛剛大學畢業,沒有找到工作,全家到處籌錢,做配型,只為能夠留住這個正青春的孩子。看見這個家庭的不幸,我內心波瀾起伏,很不是滋味,決心要幫助他們。
回去以後我立即採取了急難救助,每天奔波於各個部門和張某家,按照程序為張某申請了3萬元的急難救助金。並在當月安排工作人員全力開展醫療救助,為這個不幸的家庭爭取到了1.5萬元的醫療救助金。
在我工作的鄉鎮,這種讓自己心裡酸楚的瞬間還有很多很多,長期品嘗「酸」的滋味,讓我深知,雖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心在我的工作崗位上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像張某這樣的家庭,我能幫助他們減輕一點負擔也是好的,這樣一想,我在崗位上幹得越來越有勁,工作效率也越來越高。「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是父母經常告誡我的話語,農村出身的我深知,每一筆救助金額對於群眾的重要性,而只有經歷過人生百態,嘗遍世間百態的人,才知「苦」才能衍生出甜。2019年12月,我了解到十字村王某,家裡很困難,父親去世3年多,母親患有精神疾病,王某現在天津上大學。
第一次見這個孩子,看著他黝黑的皮膚,瘦弱的身體,心想這幾年他肯定吃了不少的苦;家裡發生這麼大的變故,他一直堅持學業,那一刻我想著,一定要想辦法來幫幫這個懂事的19歲少年。
當月,我便將該戶的實際情況上報領導,立即為王某辦理了低保救助,並申請了6000的臨時救助助學金,讓他安心上學。我永遠忘不了王某激動的對我說:姐姐,真的謝謝政府,謝謝你對我們一家的幫助,我一定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像你一樣的人。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對我們基層工作者最好的肯定和最動聽的讚美。工作中的苦瞬間變得很甜很甜。我眼眶溼潤了,心中的責任感更重了,對這份工作也更有信心,有成就了,我要更積極的工作去幫助更多的人。3年裡,類似於張某、王某等困難家庭還有很多很多。一直以來,我和同事們為入戶核實生活困難群眾家庭情況,全鄉每一寸土地都留有我們的印記,我們用腳步丈量了全鄉26個村的土地,自2017年以來,我們緊盯脫貧戶短板弱項,堅持兜底保障,完善救助機制,規範救助行為,為困難的群眾織牢織緊織密社會救助保障網,兜牢兜住兜好睏難群眾生活網。為全鄉464戶937人困難群眾解決低保救助,145戶146人特殊困難老人實施特困供養救助;100餘戶殘疾人有孩子讀書家庭解決了25萬多元的就學補助;為全鄉留守兒童、孤兒、獨居老人實施救助150餘次,實施救助金額100萬餘元。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艱辛,也收穫了不少感動。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中,我並沒有什麼感天動地的事跡,僅僅是用真心為鄉親們辦好每件揪心事,用真情架起幹群間的連心橋,用實際行動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陳勇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羅文
編輯 張良勝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