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2020-12-27 騰訊網

今天起,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吶喊與迴響」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為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以見得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

「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此次展出的蒙克經典之作、石版畫《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

處於藝術生涯早期的愛德華·蒙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名聲上都是不成功的,甚至需要依靠申請政府獎學金及少數賣出作品的機會勉強維持自己的國外遊學開支。

愛德華·蒙克

19世紀80年代左右,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吶喊》這樣的作品被認為是毫無價值可言的「漫畫」,甚至是粗暴塗鴉式的習作,絲毫沒有受到評論界和藏家的接受與認可,反而將他一次次置於媒體與社會的批判風暴的中心。

《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

1

1893年,蒙克創作了兩個版本的《吶喊》,最早的蠟筆版以及最廣為人知的那件蠟筆、坦培拉版。

2

繼而,在1895年,已開始版畫創作的蒙克用粉筆創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並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造1.2億美元天價的版本)的同時,也著手創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

3

如今,這批石版畫僅存已不到半數了。

「胸針」的主角

在這次的展覽中,有一幅創作於1903年的石版畫《胸針》非常動人,被稱作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由蒙克親手製作。

石版畫《胸針》

畫中的人物是蒙克的情人、英國小提琴家愛娃·穆多奇 (1883–1953)。

這幅畫作的主題與蒙克的主要畫作《麥當娜》有著密切的關係。

蒙克版畫作品《麥當娜》

同年,愛娃還出現在蒙克的其他兩部作品中——《小提琴音樂會》和《莎樂美》。

蒙克作品《莎樂美》

蒙克曾說愛娃的「眼睛深邃悠遠」,他在寄給她的一封信中寫道:「這是從我心裡掉下來的石頭。」但是蒙克把自己和愛娃的雙人肖像取名為《莎樂美》,這徹底激怒了愛娃,因為她意識到自己被蒙克比作了那個將約翰的首級放在盤子裡的女人,充滿了欲望與報復心。

愛德華·蒙克一生都在追求女性的熱情和對拒絕的恐懼之中苦苦掙扎。他認為婚姻與他的藝術事業格格不入,直到1944年去世,都未曾有過婚姻。

展覽的特別

愛德華·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他說過,「我的每一筆都在捕捉壓倒性的情感。」

策展方以不同顏色的展牆來區分不同的板塊。紅色區域是「吶喊」板塊。該板塊展現的是石版畫作品《吶喊》,並配以展牆說明《吶喊》的各個版本。在邊上,則是兩幅版畫作品《憂慮》。

9/26

2020

EDVARD

MUNCH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觀眾還能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了解這位藝術大師。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也是上海久事美術館開館以來首位展出的西方藝術大師的展覽。

新演藝工作室作者:徐佳和編輯:吳旭穎圖片:展覽主辦方提供,部分源自網絡新民晚報文化部

相關焦點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近日,「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登陸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挪威著名收藏家帕爾·岡德森收藏的53件蒙克版畫及油畫,創作時間跨度長達30年。其中,最令人「尖叫」的,莫過於蒙克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也是他本人唯一手工上色版《吶喊》(又名《尖叫》)。據悉這是地位僅次於四幅全色彩繪畫《吶喊》的版本,也是《吶喊》主題作品本世紀首次到訪。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我的朋友繼續前進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得發抖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一百多年過去了,愛德華·蒙克的《吶喊》中痛苦咆哮的人臉仍然深入人心。《吶喊》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誰?有人認為這是畫家蒙克的自畫像,或者是他13歲時去世的姐姐蘇菲。後來有藝術史學家指出,《吶喊》中的人物或許還有另外一個來源,那就是蒙克在著名的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看到的一具秘魯木乃伊。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名畫作《吶喊》出自其手,其肖像及作品《太陽》曾作為國家文化象徵出現在挪威最高面額紙幣上。蒙克一生輾轉於歐洲各地,曾長期受困於糟糕的經濟、健康及精神狀況,晚年在克裡斯蒂安尼亞(奧斯陸)的艾克利安家1944年1月23日去世。2020年是中國與挪威建交66周年。
  • 蒙克的《吶喊》在喊些什麼,這幅畫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
    蒙克的《吶喊》四個版本對比,你更加喜歡哪個呢?在世界名畫中,一個吶喊的角色分外的引人注目,它是挪威畫家蒙克創造出來的。所有第一眼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忍不住想一個問題,這樣的人物是一個什麼樣的畫家才能創造出來的?畫家為什麼要這樣畫,畫中到底隱含著什麼深意呢?
  • 見過《吶喊》那幅畫,你可知道蒙克的一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很多人都見過那幅題為《吶喊》的畫——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這幅畫的作者——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1892年,蒙克基於對那聲「響徹寰宇,經久不息」的吶喊之聲的深刻印象,創作了《黃昏時分的情緒》,又名《絕望》的作品。一年後,在此基礎上誕生了一個新版本,便是《吶喊》。
  • 蒙克的《吶喊》表現出的恐懼感為什麼會引起現代人共鳴
    吶喊角落讀畫"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我感到渾身不舒服。"蒙克敘述他畫這幅代表作《吶喊》時的靈感來源。"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雲彩染成血一般鮮紅。就在那時,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多年後當蒙克敘述「吶喊」這幅作品創作的機緣時,文字的的表達總是無力的。
  • 世界名畫《吶喊》裡的人,居然不是在「吶喊」?
    雙手捂臉,嘴巴大張,表情抓馬……挪威藝術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是世界上最經典的名畫表情包之一。很多人都以為畫裡的禿頂男人是在尖叫或吶喊,然而,非也~~官方的解釋是:那個人是聽到了尖叫,而不是在尖叫!嗯?不是在尖叫?那這幅畫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 名畫《吶喊》的背後
    在1892年1月22日的日記裡,畫家這樣寫道:「我和兩位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就要落山了——突然,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感到疲憊不堪,就靠到鐵欄杆上——血一樣的雲朵和火舌懸在藍黑色的海灣和城市的上空——我的兩個朋友繼續前行,我站在那裡,因為焦慮而全身顫抖——我感到一聲無盡的吶喊越過天際。」
  • 萬斯Vans 聯名款 愛德華蒙克聯名(吶喊)
    萬斯Vans Authentic x Moma 聯名款 愛德華蒙克聯名(吶喊) 此次聯名鞋款以愛德華蒙克的標誌性作品《吶喊》作為原型創作 簡直藝術品! Vans Era-直是自我表達的畫布,本季它更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藝術品之一。
  • 中國地標建築驚現名作《吶喊》之臉?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失戀、發瘋,他的人生比其傳世之作《吶喊》更震懾人心
    我們在現代藝術中見過不少大膽的表達,但蒙克作為表現主義先驅,第一次將負面情緒放大無數倍,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經典形象。現在《吶喊》從遙遠的挪威來到上海,就在外灘的久事美術館展出。創作《吶喊》背後的黃昏,可概括為他被反覆引用的手札,「我仿佛聽到天地間傳來一聲尖叫,那尖叫響徹寰宇,經久不息。」我在開幕當天來到久事美術館,感受到迎面而來的濃烈情緒。
  • 「世界第二名畫」《吶喊》亮相上海!看展前你要知道的6個小知識
    相比經常「到訪」的印象派畫家,蒙克上一次的亮相早在1997年,策展人馬天真告訴周到君:「希望可以填補一下蒙克近年來沒有在公眾面前亮相的遺憾」。■《吶喊與回想: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在久事美術館舉辦《吶喊》背後有怎樣的故事?蒙克屬於什麼藝術流派?這6條小知識,看展前不得不知哦!Q:這幅《吶喊》是哪個版本?
  • 價值上億美元的藝術品《吶喊》,竟成為了當代時尚商品
    名作《吶喊》以其主體的極端扭曲和痛苦的形象,被世界大眾所牢記。對於藝術愛好者來說,更是一件讓人愛不釋手、經典絕妙的藝術大作!每當談到「你最喜歡西方19-20世紀的哪一件藝術作品」時,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名畫《吶喊》創作背後竟然有這麼多辛酸
    那麼誰是愛德華 · 蒙克,又是什麼讓他創造出如此強大的藝術作品呢? 作為他那個時代的先驅者,這位開拓性的藝術家常常被批評家誤解,他對生與死的黑暗描繪讓批評家們感到震驚。 但是,正如經常發生在先鋒派幻想家身上的那樣,蒙克最終在他生命的最後,成為了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吶喊》繼續在藝術史上脫穎而出,蒙克對20世紀藝術的貢獻備受讚賞。
  • 英國男子砍柴劈樹,橫截面竟酷似世界名畫《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木板畫作品《吶喊》一直是廣受人們喜愛的作品。根據《星報》報導,近日,英國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兩個志願者在砍柴的時候,竟砍出一張酷似世界名畫《吶喊》人臉的樹幹橫截面。65歲的伊恩說:「我們當時分別站在圓木的兩端,用鏈鋸鋸木頭,鋸開一看,可稀奇了,我們倆都說『天哪,這看起來就像是《吶喊》那張畫嘛。』」伊恩告訴當地媒體肯特在線:「現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需要一些有趣的事情振作起來,每個人都喜歡看到奇怪的事情,所以我把它發到了網上。」
  • 看懂名畫 | 拍出1.2億的《吶喊》,到底在喊啥?
    我們去博物館看那些世界名畫時,常常會被震撼到。與之而來的,還有茫然與無措。因為,我們壓根不知道這幅畫到底畫的是什麼鬼?想要表達啥?O__O So,萃花為了和大家一起提升審美技藝,特意開出專欄,教你如何去欣賞一幅畫。下面這個表情,泥萌是不是經常用咯?那你造麼,這個魔性表情包的鼻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