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吶喊與迴響」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為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以見得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
「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吶喊」的誕生
蒙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的經典之作《吶喊》。
此次展出的蒙克經典之作、石版畫《吶喊》
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會在表現主義或象徵主義的板塊以《吶喊》作為代表性作品呈現。而畫面中那個驚悚的形象甚至已超越藝術史的範疇成為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貫穿不同文化領域的全球視覺符號。
處於藝術生涯早期的愛德華·蒙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名聲上都是不成功的,甚至需要依靠申請政府獎學金及少數賣出作品的機會勉強維持自己的國外遊學開支。
愛德華·蒙克
19世紀80年代左右,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吶喊》這樣的作品被認為是毫無價值可言的「漫畫」,甚至是粗暴塗鴉式的習作,絲毫沒有受到評論界和藏家的接受與認可,反而將他一次次置於媒體與社會的批判風暴的中心。
《吶喊》1893年版本(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收藏)
《吶喊》這幅畫的主體是一個捂著面頰在尖叫的人,背景十分抽象,沒有明顯的輪廓,蒙克用厚度不同的線條描繪出了火紅的天空、深藍的峽灣以及棕色的路。所有的線條都好似匯集到畫面中心那個高聲呼救的人身上,仿佛這個人正源源不斷地散發著恐懼和痛苦,讓人看了覺得不安。
蒙克曾在他的日記中回憶,那日他與兩位友人一同在奧斯陸峽灣附近散步,忽然他看到天空被落日染得血紅,他仿佛感到一陣尖叫划過耳膜,他停下來不安地顫抖著,遠遠地落在了兩位友人身後。
1
1893年,蒙克創作了兩個版本的《吶喊》,最早的蠟筆版以及最廣為人知的那件蠟筆、坦培拉版。
2
繼而,在1895年,已開始版畫創作的蒙克用粉筆創作了一個新版本《吶喊》(四個彩色版本中唯一一件被私人收藏,並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創造1.2億美元天價的版本)的同時,也著手創作了40件左右的石版畫版本的《吶喊》,他又從中挑選了少數幾件,親自手工上色,以實驗不同的畫面效果。
3
如今,這批石版畫僅存已不到半數了。
「胸針」的主角
在這次的展覽中,有一幅創作於1903年的石版畫《胸針》非常動人,被稱作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由蒙克親手製作。
石版畫《胸針》
畫中的人物是蒙克的情人、英國小提琴家愛娃·穆多奇 (1883–1953)。
這幅畫作的主題與蒙克的主要畫作《麥當娜》有著密切的關係。
蒙克版畫作品《麥當娜》
同年,愛娃還出現在蒙克的其他兩部作品中——《小提琴音樂會》和《莎樂美》。
蒙克作品《莎樂美》
蒙克曾說愛娃的「眼睛深邃悠遠」,他在寄給她的一封信中寫道:「這是從我心裡掉下來的石頭。」但是蒙克把自己和愛娃的雙人肖像取名為《莎樂美》,這徹底激怒了愛娃,因為她意識到自己被蒙克比作了那個將約翰的首級放在盤子裡的女人,充滿了欲望與報復心。
愛德華·蒙克一生都在追求女性的熱情和對拒絕的恐懼之中苦苦掙扎。他認為婚姻與他的藝術事業格格不入,直到1944年去世,都未曾有過婚姻。
展覽的特別
愛德華·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他說過,「我的每一筆都在捕捉壓倒性的情感。」
策展方以不同顏色的展牆來區分不同的板塊。紅色區域是「吶喊」板塊。該板塊展現的是石版畫作品《吶喊》,並配以展牆說明《吶喊》的各個版本。在邊上,則是兩幅版畫作品《憂慮》。
9/26
2020
EDVARD
MUNCH
在展覽中,觀眾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觀眾還能通過一系列文獻及影像資料、新媒體互動等形式了解這位藝術大師。
此次展覽是繼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愛與焦慮」愛德華•蒙克特展之後,規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創版畫作品為主的展覽,也是上海久事美術館開館以來首位展出的西方藝術大師的展覽。
新演藝工作室作者:徐佳和編輯:吳旭穎圖片:展覽主辦方提供,部分源自網絡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