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如果騎兵連被敵軍包圍,而敵軍卻不會開槍?你知道為什麼嗎

2020-12-14 陣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我軍還有許多兵種不夠完善,在種類上也比較老舊,除了步兵之外,規模最大的就是騎兵編制。區別近代騎兵和古代騎兵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衝鋒的成功率,古代騎兵擅長消耗敵方兵力,因為有了坐騎所以他們戰速非常快。自從西班牙發現可以讓步兵舉著盾牌圍成一個方體,能夠降低騎兵的戰鬥力後,騎兵的戰鬥力就被大大減弱,這種戰術可以讓騎兵不能靠近,隨著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裡需要往哪裡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在熱兵器都消耗完的時候才上場表演。對比一下亞洲戰場,歐洲戰場發生的才叫血腥,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一點你優勢也搶佔了,完全可以被戰場淘汰了。

簡單來說,普通人所認為的「騎兵」,就是在馬背上作戰的部隊,在機動性全靠馬的古代,騎兵可以根據性質的不同分為輕騎兵,重騎兵。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除了騎馬,在古代騎動物作戰的兵種中,那些機動性強的部隊,都是可稱之為騎兵的,比如象騎兵。當然,新時代下的「騎兵」就會與古代騎兵有很大差別了,只要具有快速機動,且靈活部署戰鬥力較強,大多都可以被賦予「騎兵」的稱號。比如,美國的「遊騎兵」部隊,他們騎得就不是馬,而是靠著直升機,和輕型裝甲,已達到騎兵的標準。同樣,新時代的「騎兵」變化的不僅是機動性更強了,還會擁有更強大戰略投送能力,甚至是敵後作戰能力。往往只要他們出手了,改變戰局走向,也不是不可能的。

騎兵在火器流行之前的戰爭中可以說是一國的王牌軍隊,從我們平常看到的很多電影電視裡,一到了作戰緊要關頭,騎兵加入戰場時似乎沒有任何勢力可以阻擋,勢不可擋的往前衝,頓時就扭轉了戰爭的發展局勢。中國歷史悠久,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底蘊深厚的五千年歷史文化還在延續,在騎兵這方面自然也有著漫長的發展歷史。派遣有騎兵參加的戰爭,和與騎兵有關的兵書戰法數量和內容也十分可觀,長期以來騎兵的兵力人數,質量就是這個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徵。輕裝騎兵以高機動性著稱,具備迂迴作戰的能力,重騎兵作為一種重裝騎馬的兵種,防禦性較高,以鋪天蓋地的兇猛攻勢對敵人正面進行猛攻,普遍的形勢是,騎兵可以輕鬆擊倒步兵,甚至有些戰場上, 數萬步兵在和數千騎兵作戰時也絲毫不能佔據上風。

《亮劍》是很多軍迷都稱之為經典的一步抗戰電視劇,在劇中有一幕是樣的,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孫德勝就率領著獨立團騎兵連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正面剛,最後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以全員犧牲作為了代價,使得李雲龍得以率領部隊撤入山區。在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交戰中,八路軍的騎兵連的子彈是不夠的,沒多久就消耗殆盡,而後孫連長便號令所有戰士抽出馬刀準備衝鋒,不過對面的日軍,卻也是毫無遲疑的捨棄了槍枝,以馬刀迎戰,自然日軍是沒有將子彈打光的,那他們為何要配合我方騎兵,以馬刀迎戰呢?

其實說的簡單些,該劇這樣拍是為了突出中心思想:「亮劍精神」。不過,仔細分析之後,也能得出日軍騎兵不開槍的理由。劇中日軍騎兵所用的槍,使用的是6.5毫米的有坂子彈,它的穿透力是要強過普通子彈的,當雙方騎兵展開人馬混戰的時候,日軍是很有可能開槍達到了自己人。而且栓動式步槍有著彈匣容量小,換彈方式複雜,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馬上,很有可能子彈還沒還完,對方就已經站到你面前了。加上日軍還有「武士道」精神,主動接受白刃戰在他們看來才是公平的。

《亮劍》中為什麼會出現騎兵與日軍近距離格鬥的場景呢?是藝術片自己偽造出來的還是在實戰中確有其事呢?注重細小的點,騎兵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一開始就拿起刀亂砍,而是我方戰士基本上都犧牲了之後,一個戰士向騎兵連連長匯報子彈打光了,孫德勝才命令所剩士兵扔掉身上的槍枝,拿起刺刀向日軍衝去。日軍在那種混亂的場景中開槍對自己也不利,既然日軍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而我方基本上沒有戰鬥力,這批日軍就沒有在開火的必要。

在那個時候我軍的裝備處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日本方面的戰鬥力從現實上來講要強的多,就連馬匹都是馬中的強者。而李連勝帶領的騎兵連,和日軍相比,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我方的裝備不是繳獲的就是在戰場上撿的,戰士也沒有得到系統的正規訓練。因此對於日軍來說白刃戰也是他們的強項。

我們必須搞懂一個問題,在近現代戰爭的戰場上,殺傷力極大的火器對騎兵到底有怎麼樣的影響?騎兵從來都在機動性、靈活性等方面大大優於步兵,能贏就靈活作戰,如果失敗也能快速撤退。但隨著具備高殺傷力和不需要近身搏鬥的熱武器的運用,戰場形勢對騎兵來說幾乎已經沒有優勢,舉個例子,就拿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八裡橋之戰來說,英法聯軍的炮兵在火力布置上遠近結合,對遠處的清軍進行了密集的炮火壓制,對近處的清軍就使用步槍攻擊。

為了使攻擊清軍的火力不中斷,英法軍隊前後布置了三排火槍手,互相協助裝彈,輪流開火,大大提升了英法聯軍的作戰能力,讓曾經在戰場上起著重要作用的蒙古騎兵毫無抵抗之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戰爭機械化時代開啟,曾經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的騎兵不僅在進攻上沒有了勝算,防禦能力匱乏,就連過去騎兵引以為傲的行動能力也不再有用。隨著機槍、坦克等機械化的武器的廣泛使用,騎兵很難再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騎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敵情次它、偵查等方面。騎兵隊如果面對重火力武器依然選擇正面攻擊,就是在做無謂的犧牲。

《亮劍》是我國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日劇,其中大多數人對騎兵連全軍覆沒那一段的印象尤為深刻,但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騎兵明明可以用槍不卻偏要用刀,事實上,只要我們對日本有所了解,就能理解日本的民族所推崇的民族內涵,也就是我們經常能從日本人口中所聽到的與其日本民族文化相關的重要內容——武士道精神。從武士道的起源、發展、變革以及其成為了特殊時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來了解,我們就會知道,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非常推崇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在面對彈徑糧絕的中國騎兵連,並且日軍還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的情況下,深受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日軍,不屑於採取這種讓他們覺得非常不公平的手段來攻擊中軍。所以,這樣的劇情發展也是非常合理的。

《亮劍》中為什麼孫德勝要下令士兵丟掉槍枝,拿起刺刀與日本鬼子格鬥,既然已經沒有子彈了,為什麼還要繼續死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雲龍還沒有撤退,孫德勝要為團長爭取時間,在日軍的這次大規模掃蕩中,李雲龍為了能夠保證部隊突圍成功,不得不把兵力分散,他與政委趙剛身邊只有兩個連的兵力,而且都沒有什麼裝備以步兵為主,李雲龍和趙剛帶領的都是些筆桿子,體力和戰鬥力都不行,一旦被日軍發現,那獨立團將會名存實亡。孫德勝為了個李雲龍創造突圍機會,不得不選擇這條路。

我認為,抗日劇是為了讓我們記得對祖國的那份熱愛,感受中國曾經的艱苦和不易,豪邁而熱血的氛圍是關鍵,能讓人看的熱血沸騰,好比嶽飛的那首讓人慷慨激昂的詞,壯志飢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劇情我們都知道不是真實的,故事也是演員扮演角色然後展現給我們看的,現在的那些備受詬病的抗日神劇,也就是披著抗日的外殼的戀愛偶像劇罷了,再也不會有那種讓人為自己的國家驕傲的情感了,不知道誰還記得,獨立團那支為了戰友付出生命的騎兵連,是多麼的感人肺腑,你也會從中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紀念烈士,我們的今天是由先烈的生命換來的,致敬經典,致敬亮劍精神,致敬軍魂,永遠也不要忘記中國曾經過的苦難和那永不屈服的精神。作為繼承了先烈精神的新一代人,勇於攀登,不懼艱險的這種勇氣和魄力,我們稱之為亮劍精神,我們應該學習它,並將它內化為我們自己的力量。

在抗日戰爭期間,採用冷兵器進行對決是會經常發生的事情。絕大多數的中國軍隊沒有好的裝備,只能選擇通過近戰縮小與日軍在裝備上的差距,中國軍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跨越了在裝備和工業上的巨大的差距,直接在戰場上同日本人近身肉搏。抗戰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當時中國軍隊的整體實力是遠遠落後於日軍的,但哪怕是處於這樣的局勢下,中國軍隊依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保衛了國家主權不受侵犯,捍衛了我國的民族尊嚴。戰爭不是兒戲,雖然我軍從裝備上就落後於人,但是中國軍人用鮮血堆砌起了壁壘,讓日軍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果。

相關焦點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
    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一名經典的戰爭片《亮劍》,而該劇中有這樣一幕,當時為了不讓八路軍大部隊轉移暴露在敵人視野中,孫德勝率領著獨立團騎兵連死死地揪住日軍黑島騎兵聯隊,最後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以全員犧牲作為了代價,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
  • 《亮劍》中,日軍耗盡騎兵連子彈後,為何不開槍?是你也不會開槍
    不同的隊伍有不同的組織分類方式,如不同的騎兵因作戰方式不同,作戰過程中的兵器和進攻方式的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輕騎兵,二是重騎兵,都是在古代戰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的軍種。《亮劍》是一部十分經典的抗日劇,在這部電視劇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應該就是騎兵連了吧,劇中李雲龍打造的一支精銳騎兵遭到了日軍的團團包圍,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帶領著所有的將士與敵軍進行了白刃戰,不停的交換攻防,直到全軍盡滅。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樣,在看到這一幕時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日軍在攻擊已經耗盡子彈的騎兵連時,在處於巨大優勢的戰況下不向我軍開槍呢?
  • 抗日戰爭我軍騎兵連被包圍,日軍不開槍真實嗎?是你也不選擇開槍
    同樣都是騎兵,20世紀的騎兵與古代騎兵相比,早已經擺脫了曾經以刀劍為主的冷兵器時代,20世紀的騎兵,除了傳統的冷兵器以外,還同時擁有馬槍這樣的現代化熱武器,在傳統騎兵的基礎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隨著槍、火炮等現代武器的崛起,騎兵的存在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戰場,對於騎兵所獨有的集群衝鋒已經不再適合現代戰爭的作戰需求,發展到後來,騎兵的優勢可以說蕩然無存,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如果你足夠細心,你也會發現早在二戰時期
  • 《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而要白刃戰?
    李三萬摘要:《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亮劍》中,日軍已經包圍了獨立團的騎兵連,為什麼不開槍開炮直接用火力來解決,而是要和騎兵連來一場白刃戰,白白增加傷亡呢?
  • 《亮劍》騎兵連被包圍時,都彈盡糧絕了,日軍為何不直接開槍呢?
    如果你看過《亮劍》的話,你就知道,最開始李雲龍打劫了一個偽軍的騎兵營,可後來沒想到這個馬匹被旅長打劫,最終,自己組建了一個騎兵連,但後來,這個騎兵連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獨立團面對日軍的圍剿時,是他們成功拖住了日軍的行動,並最終以全連犧牲為代價,成功掩護了獨立團。
  • 彭總透露敵軍弱點:我軍百挺機槍擊敗馬步芳騎兵隊
    這場阻擊戰的最大亮點在於:彭總親自為官兵做戰前動員,並向參戰官兵透露了敵軍弱點。我軍官兵使用數百挺機槍與馬步芳的王牌騎兵展開決戰。經過慘烈激戰,我軍打退了敵人向鹹陽的反撲,消滅敵軍數千人。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場阻擊戰的來龍去脈。1949年5月18日,一野大軍陝中戰役勝利的炮聲中解放了鹹陽城。但敵人不會甘心他們的失敗。
  • 讓你指揮五千漢軍騎兵,你能擊敗五千羅馬方陣嗎?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決勝兵種,一個優秀的指揮者,在恰當的時機使用騎兵可以扭轉一場戰爭的勝負。羅馬方陣,是羅馬古典軍事時代的大殺器,也是羅馬帝國建立的保障。那麼給你五千騎兵,你能擊敗同等數量的羅馬方陣嗎? 軍事推演,尤其是古代戰爭的即時推演遊戲越來越火爆,市場上也不乏相關的遊戲。
  • 長津湖戰役冰雕連,是什麼讓敵軍肅然起敬,一封絕筆信說明了一切
    我決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上海籍戰士宋阿毛1950年朝鮮戰場,遭遇50年來最嚴重的寒冬,有著上等禦寒衣物的敵軍,準備在清晨進攻時,卻發現固守死鷹嶺高地的六連官兵並沒有開槍阻擊,幾個敵人心驚膽戰地爬上高地偵查,卻發現阻擊的志願軍全部被冰凍成了雪人。
  •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冰雕連」,敵軍主動脫帽致敬,司令也落淚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次戰爭中,中國更是打敗了美國,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勝利,離不開各位英勇的志願軍們為國奮鬥,為國捐軀。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冰雕連」,敵軍主動脫帽致敬,司令也落淚。一、嚴寒下的冰雕志願軍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彭司令帶著志願軍們跨過鴨綠江,幫助鄰國朝鮮抵禦美國的攻擊。
  • 《亮劍》李雲龍的騎兵連被日軍包圍,為啥不開槍?電視劇演的其實是...
    我們看《亮劍》騎兵連被包圍後,最後自殺式進攻日軍騎兵的片段很是熱血沸騰。在熱血沸騰後,我們要問了,這個日軍最後為啥不開槍呢?這是劇情需要?其實劇情需要肯定是要有的,畢竟《亮劍》本來就是小說人物改編的。在真實情況下,日軍還真可能不開槍。我們先看看二戰時期,熱兵器對騎兵的傷害有多大?
  • 解放軍騎兵英雄一次戰鬥打掉5挺,砍死40敵軍
    但敵軍在得知我軍的騎兵早就在等著他們後,膽戰心驚,不敢繼續前進,但又怕退回四平遭到我騎兵部隊的尾追導致部隊崩潰,一時竟然不知所措。我軍對此早有準備,立即在展開騎兵衝擊隊形,對倉促轉入防禦的敵軍展開猛烈衝擊。騎兵們揮舞著寒光閃閃的馬刀,策馬向敵軍大隊猛撲過去。
  • 1946年,解放軍被3萬敵軍包圍,一位地主卻站出來:我能退敵!
    在封建社會,剝削和欺壓貧民的地主最讓人深痛惡覺,但並不是所有地主都臭名昭著,其中有個地主甚至在解放戰爭期間幫我軍退去數萬敵軍。這位地主就是風流倜儻的教書先生胡之傑。他為何幫助我軍?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力量不佔優勢,在一場戰爭中被敵軍重重圍困。
  • 騎兵明顯優於步兵,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步兵能打敗騎兵?起作用了
    ——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329字,閱讀約5分鐘在步制騎中,對古代戰爭中的人們進行了研究但是步兵完勝騎兵的情況在戰爭史上並不多見性也就是裝備的差距很大,所以,歷史上,僅有的幾次那個騎」「步制的影子,人們的好奇心倒是容易其實,野戰的水平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步兵,騎兵是不可能的接受步兵也是很好的裝備,但機動力量,絕對優勢的騎兵,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所以,用觸及歷史的那個「車陣」啦,「步兵法蘭克斯」等方法,一定程度的消耗,敵人的騎兵,但是,為了完全壓制騎兵,不容易而且,即使真的能抗衡,敵人,如果敵軍突然騎馬逃跑
  • 《亮劍》中,孫德勝帶領騎兵連對陣日軍,彈盡糧絕時為何不離開?
    派遣有騎兵參加的戰爭,相關的兵書、戰法也是多不可數,通常認為騎兵的數量,質量就是這個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徵。輕騎兵在戰爭中有著強大的適應能力,可在戰場上來回進行作戰,重騎兵在作戰中憑藉其裝備有著強大的突擊能力和防禦能力,數名重騎兵就足以對敵人進行正面打擊,通常在戰場上,騎兵可以輕鬆擊倒步兵,甚至有些戰場上,數千騎兵可以擊敗多自己十倍的步兵軍隊。
  •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
    《亮劍》中騎兵連被包圍,日軍為何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徒增傷亡?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中,唯一的純騎兵部隊是日本陸軍第四旅團,旅團長為小原一明少將,全乘馬建制,1945年日軍投降時,該旅團在河南偃城,他的主要對手是八路軍的129騎兵團。
  • 《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我們應該明白,在近現代戰爭中,殺傷力極大的火器對騎兵到底有怎麼樣的影響?從古至今步兵在機動性上都遠不如騎兵,騎兵也把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能取得勝利就堅持戰鬥,如果失敗也能快速撤退。隨著戰爭發展階段的演變,戰爭進入了機械化這一新階段,過去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騎兵,現在甚至無法發起有利的進攻,防守力量也十分缺乏,連其最大的優點機動性也不值一提。隨著機槍、坦克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騎兵幾乎就要退出戰爭舞臺了,騎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敵情次它、偵查等方面。在敵人使用槍炮等武器進行火力壓制時,騎兵就只得改變過去衝鋒殺敵的打法。
  • 糧草吃盡大軍解散,只剩1萬人,還大破敵軍20萬,歷史上只一次
    他先帶領三個騎兵,穿上東魏軍的衣服,趁著夜色靠近東魏軍大營,探聽他們的口令。得知了口令之後,他直接把馬騎到敵軍營寨中,頤指氣使,好像就是巡查隊一樣,碰到不遵守法令的士兵,他揮鞭子就打,毫不留情。敵軍早就被他這樣的表演給徵服了,沒有任何人懷疑他的身份。達奚武就這樣大搖大擺地進去,明目張胆地查看敵情虛實,最終安然離開。第二天,也就是農曆十月二日,高歡命令大軍進攻。
  • 抗美援朝老兵記憶|鄭起:吹響衝鋒號,嚇退敵軍一個營
    為了保家衛國,鄭起所在的志願軍39軍116師347團鋼鐵7連,在兩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轉戰於大半個朝鮮半島,「突破臨津江」「跨過三八線」「決戰釜谷裡」「粉碎細菌戰」,沉重打擊了侵略者,勝利完成了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任務。鄭起:「抗美援朝戰爭我們打出了軍威,打出了國威,打出了這麼多年的和平。從此人民站起來、富起來了,到現在生活越來越好,真的了不起!」
  • 帕爾梅託農場戰役:美內的最後一戰,南軍德克薩斯騎兵的絕唱
    下馬作戰的聯邦軍騎兵戰爭重演中的邦聯軍騎兵然後,邦聯騎兵對德克薩斯第2連和巴雷特的左右兩翼同時進行攻擊。福特描述了他左翼的行動,他打算給予敵軍決定性一擊:「很快……羅賓遜部勢如破竹。正如所料,北方軍散兵被俘,敵軍正在潰逃。」
  • 古代用箭對付敵軍,為什麼不射敵軍的馬呢?如果先射馬會怎樣
    最近看到網上有一個討論,說古代戰爭中,為什麼不用箭射殺敵人的馬呢?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從馬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馬的貴重等方面來考慮的。我這裡就想問一句:是人重要,還是馬重要?是人貴重,還是馬貴重?所以,古代戰爭中,為什麼很少有人去射敵人的馬的問題,根本與馬貴不貴重,沒有任何關係。再說了,果然是馬比人貴重,難道在和敵人打仗的過程中,還要給敵人保留貴重的,殺掉不貴重的?那麼,為什麼不先射馬呢?道理很簡單:馬的生命力比人強,射馬不容易把馬射死,對敵人的殺傷力不強。就算把馬射死了,人還可以從馬上下來,從騎兵變成步兵,還可以戰。這樣一來,你還得射一次人,那不是多此一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