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至80年代,「舉重之鄉」石龍星光閃耀。從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陳鏡開,到中國第一個奧運舉重金牌得主曾國強,以及葉浩波、陳滿林、賴潤明、葉煥明均出自石龍。石龍一門「陳氏三傑」曾叱吒世界舉重舞臺。如今,石龍作為「舉重之鄉」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石龍人並未放棄這項曾經帶給他們無限驕傲的運動。
在石龍鎮的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簡稱石龍體校),50多個少年用他們稚嫩的肩膀和雙手,舉起與自己年齡和身材不相稱的重量,堅持著同一個冠軍夢。
每天重複同一個動作
從石龍南岸大橋拐進濱江東路上,遠遠可見一座博物館,這是「舉重之鄉」石龍2006年專為舉重而修建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家舉重博物館。館內展示著石龍舉重的群英譜;有周恩來接見陳鏡開,薩馬蘭奇與陳鏡開的合照,陳鏡開、陳滿林、葉浩波先後16次打破世界紀錄的歷史照,曾國強、陳偉強、賴潤明在奧運會上獲獎的照片,戰績顯赫。
舉重博物館旁,有條僻靜的小路,一棟不起眼的紅色小樓坐落其間。這就是「石龍體校」,其實就是石龍舉重隊的訓練基地。50多名舉重小隊員每天就在這裡為自己的夢想拼搏。每天清晨5時50分,急促的鈴聲喚醒所有隊員,孩子們走下宿舍樓,經過簡單的熱身,開始繞石龍體育館跑步,緊接著是約1個小時的舉重訓練。
小運動員們紮好腰帶,雙手擦滿防滑粉,雙腳微微叉開站穩,雙手抓起80公斤的槓鈴,調整好呼吸,發力將槓鈴舉過頭頂,隨後將槓鈴放下。這是完整的抓舉動作,他們每天要重複幾十次。晨訓結束,所有運動員的衣衫都被汗水溼透。
下午3點到5點是日常訓練時間,舉重館內槓鈴「哐當哐當」砸地板的悶聲此起彼伏。隊員們各自在一塊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複抓舉動作,隨著訓練的加深,槓鈴的重量也不斷增加,直到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吳浩章4年前被父母送到石龍體校,沒來多久雙手起水泡,疼得連槓鈴都抓不住,這對舉重的孩子來說是必經之路。訓練場的牆壁上,貼著《訓練明細表》:挺舉15組,每組2-3次;硬拉10組,每組3-4次;頸後支撐躍10組,每組3-4次……15歲的唐志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順序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反覆練習。
練舉重的都是苦孩子
教練何星亮說:「練舉重是苦力活,成長周期長,要堅持不懈地訓練。這一過程十分枯燥,沒有堅強的意志很難堅持得下來。」何星亮介紹,目前全校50多名學生,石龍本地的運動員已絕跡,而東莞本地人也只有一人。在石龍體校任教21年的教練劉暖基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石龍體校已難招到本鎮學生,只能到內地去「買」苗子,給他們提供免費的訓練、吃住以及文化教育。儘管如此,被孩子父母拒絕也習以為常。每年教練跑遍廣西、湖南等省份,僅能收集到不足10人的名單,從中能挑選到的好苗子可謂鳳毛麟角。
在何星亮看來,舉重的趨勢就是逐漸萎縮。他說,舉重本身就不適合群眾體育發展,經濟越發達練的人越少。培養一個優秀的舉重運動員需要10年左右周期,這對人們的耐心是個考驗。而現在的體育產業都是市場化運作,講究「出成績有影響」。
石龍鎮體育管理中心主任陳蘇媚說,這些年從石龍體校走出的運動員,不說登上世界舞臺,能在省隊、八一隊等專業隊留下來的都不多。曾有一批13人的小隊員同時進入石龍體校,但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大半。有個女隊員去年曾參加過省隊的集訓,又因為跟不上訓練節奏從省隊退役。成為冠軍的過程如大浪淘沙。不過,石龍從未放棄努力。今年4月,在2014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暨亞運會選拔賽上,石龍鎮選送的陳幼娟在女子69公斤級舉重比賽中以總成績262公斤,斬獲抓舉和總成績兩項冠軍,並獲得了今年9月的韓國亞運會入場券。陳幼娟的啟蒙教練劉暖基,希望愛徒能夠堅持下去,不要輕言放棄。何星亮說,只要有人就還是有希望。
石龍舉重之困
資金
陳蘇媚表示,舉重運動員訓練、吃飯、買鞋等基本耗費,每年超過100萬元。教練和相關人員的工資需十幾萬元,「光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陳蘇媚認為,可是嘗試用市場經濟籌集資金,改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條件。她稱石龍鎮體育管理中心已經推出摔跤、散打、跆拳道、柔道等協會,並實行有償訓練和培訓;他們還將和公司合作,全方位推動石龍體育產業尤其是舉重運動的發展。
生源
何星亮介紹,他1994年從廣東隊退役後來到石龍做舉重教練。那個時候就已招不到本地孩子了,只能去周邊城市找。後來連周邊縣城的小孩也都不願練了,他們就到外省市去挑。如今,整個全國都難找到好苗子。現在就算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也不願自己孩子練舉重。家長一聽練舉重就一口回絕,誰都不捨得孩子吃這個苦。
觀念
舉重是重競技項目,不吃苦是練不出成績的。不少家長都認為練舉重個子長不高、太辛苦,不如練籃球、桌球。所以從來就沒有家長主動把孩子送上門練舉重。此外,社會上對舉重運動員給予的肯定也不夠。舉重運動員遠沒有足球明星、籃球明星那麼耀眼,收入低、社會認可度也低。
人物故事
唯一本地苗子 被教練一眼相中
吳浩章14歲 東莞洪梅
出生於2000年的吳浩章,10歲那年還是洪梅鎮中心學校五年級的普通小學生。有一天,石龍體校的幾名教練來學校挑選苗子。經過簡單的爆發力測試,身材勻稱、下肢力量不錯的吳浩章被何星亮相中。
面對沒有一點舉重基礎的吳浩章,最開始,何星亮用木棍代替槓鈴教吳浩章基本動作,並通過跑步、跳遠讓他練身體素質,這個開朗活潑的小男孩硬是把艱苦的訓練堅持了下來。「練體育沒有不苦的,而舉重還特別單調。」何星亮說,練舉重,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辛苦外,還得有一顆坦然面對枯燥練習的平常心,每天面對沉重的槓鈴,舉起來,放下去,再舉起來,放下去。
這個一臉稚氣的小男孩偷偷對記者說,剛練的時候每天都累得吃不下飯,回到宿舍倒頭就睡,自己還偷偷哭過。「不過父母堅持要我練,加上教練經常開導我,就這樣一直堅持下來了。」雖然家就在洪梅鎮,但吳浩章很少回家,偶爾父母會從洪梅趕到石龍體校來看下孩子,給他帶一點好吃的。平時,吳浩章就通過兩三天一次的電話和父母講講自己的訓練和生活。
「孩子都不在身邊,想是肯定非常想的。」不善言辭的吳爸爸說,不過既然給孩子選擇了這條道路,作為家長只會盡力支持,也希望孩子能「好好練」。至於為何要送孩子來練習舉重,這位樸實的父親笑著說,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培養不怕吃苦的精神。
吳浩章已經在同齡人裡嶄露頭角。他說,現在的目標是不斷提高自己舉重成績,然後能參加市運會、省運會,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步一步來,不想一步登天。
免學費 遷戶口 所以來學舉重
唐志15歲 四川渠縣
15歲的小隊員唐志,來自四川渠縣的山區。3年前,他隨父母一起到了東莞常平鎮,在當地一所民辦小學讀書。學校體育老師發現唐志四肢健壯,適合練習舉重,便推薦他到石龍體校。經過初步測試和訓練,唐志成功被石龍體校選中,開始了正式的舉重訓練。
唐志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夫妻倆同在常平鎮一家工廠打工。「教練說不用學費,還能把戶口遷到東莞,父母就同意了。」唐志說,家裡不富裕,練舉重能為家裡省下不少錢。而來到石龍體校後,他發現這裡的環境很好,就喜歡上了這裡。
剛開始,媽媽還有點擔心,怕他練舉重會受傷,但小唐志還是堅持了下來。「受傷很正常,沒有想的那麼痛啦。」唐志說,教練幾天後要帶部分隊員去湛江參加省裡的舉重比賽,自己實力還不夠,所以這次沒有入選。「不過沒關係,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也能站在舉重比賽的賽場上」。過去的一年,唐志在教練的指導下,成績提高很快,父母看到孩子的進步也非常開心。唐志說,有時候也覺得很累,但還是慶幸自己堅持下來,漸漸地也喜歡上這項運動,現在他的目標是能參加省運會拿個好成績。
唐志說,石龍舉重曾經出過很多世界冠軍,不過這些榮譽都屬於過去,自己現在只想努力訓練,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陳鏡開他們一樣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
教練何星亮說,父母能讓孩子練舉重不容易,「這些孩子能吃苦肯流汗,也很懂事。我們希望將他們培養成才,通過舉重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有段古
陳門三傑皆力士
58年前,東莞石龍人陳鏡開世紀一舉,打破了塵封已久的世界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受其影響,陳鏡開的弟弟陳滿林,侄兒陳偉強,都拿到了舉重冠軍,也打破了世界紀錄。在中國28個舉重世界紀錄當中,陳氏「一門三傑」創造了16個舉重世界紀錄,成為中國運動史上的傳奇。
陳鏡開 一戰成名揚名立萬
陳鏡開身材矮小,19歲時身高才1米4幾。1952年,中南軍區體工隊的舉重教練李啟龍見到陳鏡開,問他有無興趣到解放軍隊練習舉重,陳鏡開拉一輛板車,背著行李就跟著李啟龍來到了中南軍區體工隊,開始了正規的舉重訓練。
1956年6月7日上午,上海盧灣區體育館,中國與蘇聯的舉重友誼賽,面對美國選手保持的132.5公斤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中蘇兩國運動員陸續上場卻無人挑戰成功。最後輪到陳鏡開出場,他向裁判叫了高於世界紀錄的133公斤,並成功舉起,實現了中國在國際體育世界紀錄中「零」的突破。
1957年8月,世界青年聯歡節舉重比賽在莫斯科舉行,陳鏡開帶著傷病,在挺舉130公斤的時候,兩腿已經猛烈抽筋,但他憑著超人的意志,成功舉起了140公斤奪取冠軍,四破世界紀錄。
陳鏡開先後十次打破了世界舉重紀錄,是中國破世界紀錄最多的運動員,是中國首批「運動健將」,先後6次受到毛主席接見。雖然陳鏡開沒有趕上參加奧運會,但是在1987年,國際奧委會授予他奧林匹克銀制勳章,這也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獲此殊榮。
陳滿林 靠體重優勢智奪冠
陳滿林是陳鏡開的親弟弟,受哥哥陳鏡開影響於1954年開始練習舉重,擅長推舉。1966年的11月,陳滿林去柬埔寨參加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他發現自己的力量並不佔優勢,只能在體重上做文章。他和對手一起去食堂,看著別人的飯量減少自己的飲食,就算成績一樣也能智取金牌。果然最後陳滿林以0.1公斤的體重優勢,贏得了勝利。
「文革」期間,國家舉重隊解散,直到1973年舉重運動項目恢復時陳滿林才重返舉重隊,然而這時的陳滿林已經錯過了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他最擅長的推舉項目,也被國際舉聯取消了。
陳偉強 斬獲首枚奧運金牌
陳偉強是陳鏡開和陳滿林的侄子,從1976年到1978年,他連續打破七項青年舉重世界紀錄。1979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達標賽中,陳偉強以151.5公斤的成績,打破了挺舉世界紀錄。巧合的是,23年前的這一天,正是陳鏡開創造新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的日子,也是這一天,陳偉強剛滿21歲。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出徵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肩負著叔侄兩代人的希望,陳偉強以281.5公斤獲得了中國舉重隊的第一塊奧運會金牌。
威水史
陳鏡開
9破世界紀錄;在世界大賽中獲6金2銀。
葉浩波
4破世界紀錄,1破全國紀錄;在全國大賽中獲5金2銀。
曾國強
世界大賽中獲3金2銀1銅,亞洲大賽中獲3金3銀,全國大賽中獲4金4銀 。19 8 4年第2 3屆奧運會總成績冠軍。19 8 4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挺舉冠軍、總成績冠軍。
賴潤明
1破世界紀錄,7破全國紀錄;在世界大賽中獲7金2銀,亞洲大賽中獲3金;在全國大賽中獲1金7銀。19 8 4年第2 3屆奧運會獲總成績亞軍。19 8 4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抓舉冠軍、總成績亞軍。
史麗華
2破世界紀錄,5破亞洲紀錄;世界大賽中獲7金1銀,亞洲大賽中獲2金1銀,全國大賽中獲3金3銀。19 9 8年第12屆世界錦標賽挺舉冠軍、總成績亞軍。
何星輝
在世界大賽中獲3金2銀,在亞洲大賽中獲1金2銀,在全國大賽中獲4金2銀。
王元峰
世界大賽中獲2金1銀,亞洲大賽中獲1金,全國大賽中獲6金。
鳴謝:石龍鎮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
石龍舉重博物館、石龍報社
採寫:南都記者 唐建豐
攝影:南都記者 梁清(除資料圖外)
南都插畫:彭莉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