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舉重之鄉東莞石龍 "陳氏三傑"皆出於此(圖)

2021-01-19 搜狐網
1956年6月7日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

陳鏡開指導陳偉強舉重技巧

周恩來接見陳鏡開

陳鏡開輔導陳滿林訓練

舉重訓練館,小運動員們在進行腰腹力量練習

吳浩章在練習中給自己增加重量

吳浩章的雙手結滿了老繭,有些已經破皮


  上世紀50至80年代,「舉重之鄉」石龍星光閃耀。從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陳鏡開,到中國第一個奧運舉重金牌得主曾國強,以及葉浩波、陳滿林、賴潤明、葉煥明均出自石龍。石龍一門「陳氏三傑」曾叱吒世界舉重舞臺。如今,石龍作為「舉重之鄉」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石龍人並未放棄這項曾經帶給他們無限驕傲的運動。

  在石龍鎮的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簡稱石龍體校),50多個少年用他們稚嫩的肩膀和雙手,舉起與自己年齡和身材不相稱的重量,堅持著同一個冠軍夢。

  每天重複同一個動作

  從石龍南岸大橋拐進濱江東路上,遠遠可見一座博物館,這是「舉重之鄉」石龍2006年專為舉重而修建的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家舉重博物館。館內展示著石龍舉重的群英譜;有周恩來接見陳鏡開,薩馬蘭奇與陳鏡開的合照,陳鏡開、陳滿林、葉浩波先後16次打破世界紀錄的歷史照,曾國強、陳偉強、賴潤明在奧運會上獲獎的照片,戰績顯赫。

  舉重博物館旁,有條僻靜的小路,一棟不起眼的紅色小樓坐落其間。這就是「石龍體校」,其實就是石龍舉重隊的訓練基地。50多名舉重小隊員每天就在這裡為自己的夢想拼搏。每天清晨5時50分,急促的鈴聲喚醒所有隊員,孩子們走下宿舍樓,經過簡單的熱身,開始繞石龍體育館跑步,緊接著是約1個小時的舉重訓練。

  小運動員們紮好腰帶,雙手擦滿防滑粉,雙腳微微叉開站穩,雙手抓起80公斤的槓鈴,調整好呼吸,發力將槓鈴舉過頭頂,隨後將槓鈴放下。這是完整的抓舉動作,他們每天要重複幾十次。晨訓結束,所有運動員的衣衫都被汗水溼透。

  下午3點到5點是日常訓練時間,舉重館內槓鈴「哐當哐當」砸地板的悶聲此起彼伏。隊員們各自在一塊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複抓舉動作,隨著訓練的加深,槓鈴的重量也不斷增加,直到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吳浩章4年前被父母送到石龍體校,沒來多久雙手起水泡,疼得連槓鈴都抓不住,這對舉重的孩子來說是必經之路。訓練場的牆壁上,貼著《訓練明細表》:挺舉15組,每組2-3次;硬拉10組,每組3-4次;頸後支撐躍10組,每組3-4次……15歲的唐志每天要做的就是按照順序一個動作接一個動作反覆練習。

  練舉重的都是苦孩子

  教練何星亮說:「練舉重是苦力活,成長周期長,要堅持不懈地訓練。這一過程十分枯燥,沒有堅強的意志很難堅持得下來。」何星亮介紹,目前全校50多名學生,石龍本地的運動員已絕跡,而東莞本地人也只有一人。在石龍體校任教21年的教練劉暖基說,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石龍體校已難招到本鎮學生,只能到內地去「買」苗子,給他們提供免費的訓練、吃住以及文化教育。儘管如此,被孩子父母拒絕也習以為常。每年教練跑遍廣西、湖南等省份,僅能收集到不足10人的名單,從中能挑選到的好苗子可謂鳳毛麟角。

  在何星亮看來,舉重的趨勢就是逐漸萎縮。他說,舉重本身就不適合群眾體育發展,經濟越發達練的人越少。培養一個優秀的舉重運動員需要10年左右周期,這對人們的耐心是個考驗。而現在的體育產業都是市場化運作,講究「出成績有影響」。

  石龍鎮體育管理中心主任陳蘇媚說,這些年從石龍體校走出的運動員,不說登上世界舞臺,能在省隊、八一隊等專業隊留下來的都不多。曾有一批13人的小隊員同時進入石龍體校,但不到半年就走了一大半。有個女隊員去年曾參加過省隊的集訓,又因為跟不上訓練節奏從省隊退役。成為冠軍的過程如大浪淘沙。不過,石龍從未放棄努力。今年4月,在2014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暨亞運會選拔賽上,石龍鎮選送的陳幼娟在女子69公斤級舉重比賽中以總成績262公斤,斬獲抓舉和總成績兩項冠軍,並獲得了今年9月的韓國亞運會入場券。陳幼娟的啟蒙教練劉暖基,希望愛徒能夠堅持下去,不要輕言放棄。何星亮說,只要有人就還是有希望。

  石龍舉重之困

  資金

  陳蘇媚表示,舉重運動員訓練、吃飯、買鞋等基本耗費,每年超過100萬元。教練和相關人員的工資需十幾萬元,「光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陳蘇媚認為,可是嘗試用市場經濟籌集資金,改善教練員和運動員的訓練、生活條件。她稱石龍鎮體育管理中心已經推出摔跤、散打、跆拳道、柔道等協會,並實行有償訓練和培訓;他們還將和公司合作,全方位推動石龍體育產業尤其是舉重運動的發展。

  生源

  何星亮介紹,他1994年從廣東隊退役後來到石龍做舉重教練。那個時候就已招不到本地孩子了,只能去周邊城市找。後來連周邊縣城的小孩也都不願練了,他們就到外省市去挑。如今,整個全國都難找到好苗子。現在就算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也不願自己孩子練舉重。家長一聽練舉重就一口回絕,誰都不捨得孩子吃這個苦。

  觀念

  舉重是重競技項目,不吃苦是練不出成績的。不少家長都認為練舉重個子長不高、太辛苦,不如練籃球、桌球。所以從來就沒有家長主動把孩子送上門練舉重。此外,社會上對舉重運動員給予的肯定也不夠。舉重運動員遠沒有足球明星、籃球明星那麼耀眼,收入低、社會認可度也低。

  人物故事

  唯一本地苗子 被教練一眼相中

  吳浩章14歲 東莞洪梅

  出生於2000年的吳浩章,10歲那年還是洪梅鎮中心學校五年級的普通小學生。有一天,石龍體校的幾名教練來學校挑選苗子。經過簡單的爆發力測試,身材勻稱、下肢力量不錯的吳浩章被何星亮相中。

  面對沒有一點舉重基礎的吳浩章,最開始,何星亮用木棍代替槓鈴教吳浩章基本動作,並通過跑步、跳遠讓他練身體素質,這個開朗活潑的小男孩硬是把艱苦的訓練堅持了下來。「練體育沒有不苦的,而舉重還特別單調。」何星亮說,練舉重,除了要克服生理上的辛苦外,還得有一顆坦然面對枯燥練習的平常心,每天面對沉重的槓鈴,舉起來,放下去,再舉起來,放下去。

  這個一臉稚氣的小男孩偷偷對記者說,剛練的時候每天都累得吃不下飯,回到宿舍倒頭就睡,自己還偷偷哭過。「不過父母堅持要我練,加上教練經常開導我,就這樣一直堅持下來了。」雖然家就在洪梅鎮,但吳浩章很少回家,偶爾父母會從洪梅趕到石龍體校來看下孩子,給他帶一點好吃的。平時,吳浩章就通過兩三天一次的電話和父母講講自己的訓練和生活。

  「孩子都不在身邊,想是肯定非常想的。」不善言辭的吳爸爸說,不過既然給孩子選擇了這條道路,作為家長只會盡力支持,也希望孩子能「好好練」。至於為何要送孩子來練習舉重,這位樸實的父親笑著說,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培養不怕吃苦的精神。

  吳浩章已經在同齡人裡嶄露頭角。他說,現在的目標是不斷提高自己舉重成績,然後能參加市運會、省運會,對自己的要求是一步一步來,不想一步登天。

  免學費 遷戶口 所以來學舉重

  唐志15歲 四川渠縣

  15歲的小隊員唐志,來自四川渠縣的山區。3年前,他隨父母一起到了東莞常平鎮,在當地一所民辦小學讀書。學校體育老師發現唐志四肢健壯,適合練習舉重,便推薦他到石龍體校。經過初步測試和訓練,唐志成功被石龍體校選中,開始了正式的舉重訓練。

  唐志的父母都是樸實的農民,夫妻倆同在常平鎮一家工廠打工。「教練說不用學費,還能把戶口遷到東莞,父母就同意了。」唐志說,家裡不富裕,練舉重能為家裡省下不少錢。而來到石龍體校後,他發現這裡的環境很好,就喜歡上了這裡。

  剛開始,媽媽還有點擔心,怕他練舉重會受傷,但小唐志還是堅持了下來。「受傷很正常,沒有想的那麼痛啦。」唐志說,教練幾天後要帶部分隊員去湛江參加省裡的舉重比賽,自己實力還不夠,所以這次沒有入選。「不過沒關係,我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也能站在舉重比賽的賽場上」。過去的一年,唐志在教練的指導下,成績提高很快,父母看到孩子的進步也非常開心。唐志說,有時候也覺得很累,但還是慶幸自己堅持下來,漸漸地也喜歡上這項運動,現在他的目標是能參加省運會拿個好成績。

  唐志說,石龍舉重曾經出過很多世界冠軍,不過這些榮譽都屬於過去,自己現在只想努力訓練,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陳鏡開他們一樣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

  教練何星亮說,父母能讓孩子練舉重不容易,「這些孩子能吃苦肯流汗,也很懂事。我們希望將他們培養成才,通過舉重來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有段古

  陳門三傑皆力士

  58年前,東莞石龍人陳鏡開世紀一舉,打破了塵封已久的世界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受其影響,陳鏡開的弟弟陳滿林,侄兒陳偉強,都拿到了舉重冠軍,也打破了世界紀錄。在中國28個舉重世界紀錄當中,陳氏「一門三傑」創造了16個舉重世界紀錄,成為中國運動史上的傳奇。

  陳鏡開 一戰成名揚名立萬

  陳鏡開身材矮小,19歲時身高才1米4幾。1952年,中南軍區體工隊的舉重教練李啟龍見到陳鏡開,問他有無興趣到解放軍隊練習舉重,陳鏡開拉一輛板車,背著行李就跟著李啟龍來到了中南軍區體工隊,開始了正規的舉重訓練。

  1956年6月7日上午,上海盧灣區體育館,中國與蘇聯的舉重友誼賽,面對美國選手保持的132.5公斤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中蘇兩國運動員陸續上場卻無人挑戰成功。最後輪到陳鏡開出場,他向裁判叫了高於世界紀錄的133公斤,並成功舉起,實現了中國在國際體育世界紀錄中「零」的突破。

  1957年8月,世界青年聯歡節舉重比賽在莫斯科舉行,陳鏡開帶著傷病,在挺舉130公斤的時候,兩腿已經猛烈抽筋,但他憑著超人的意志,成功舉起了140公斤奪取冠軍,四破世界紀錄。

  陳鏡開先後十次打破了世界舉重紀錄,是中國破世界紀錄最多的運動員,是中國首批「運動健將」,先後6次受到毛主席接見。雖然陳鏡開沒有趕上參加奧運會,但是在1987年,國際奧委會授予他奧林匹克銀制勳章,這也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獲此殊榮。

  陳滿林 靠體重優勢智奪冠

  陳滿林是陳鏡開的親弟弟,受哥哥陳鏡開影響於1954年開始練習舉重,擅長推舉。1966年的11月,陳滿林去柬埔寨參加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他發現自己的力量並不佔優勢,只能在體重上做文章。他和對手一起去食堂,看著別人的飯量減少自己的飲食,就算成績一樣也能智取金牌。果然最後陳滿林以0.1公斤的體重優勢,贏得了勝利。

  「文革」期間,國家舉重隊解散,直到1973年舉重運動項目恢復時陳滿林才重返舉重隊,然而這時的陳滿林已經錯過了運動員的黃金年齡。他最擅長的推舉項目,也被國際舉聯取消了。

  陳偉強 斬獲首枚奧運金牌

  陳偉強是陳鏡開和陳滿林的侄子,從1976年到1978年,他連續打破七項青年舉重世界紀錄。1979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達標賽中,陳偉強以151.5公斤的成績,打破了挺舉世界紀錄。巧合的是,23年前的這一天,正是陳鏡開創造新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的日子,也是這一天,陳偉強剛滿21歲。1984年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出徵在美國舉行的洛杉磯奧運會,肩負著叔侄兩代人的希望,陳偉強以281.5公斤獲得了中國舉重隊的第一塊奧運會金牌。

  威水史

  陳鏡開

  9破世界紀錄;在世界大賽中獲6金2銀。

  葉浩波

  4破世界紀錄,1破全國紀錄;在全國大賽中獲5金2銀。

  曾國強

  世界大賽中獲3金2銀1銅,亞洲大賽中獲3金3銀,全國大賽中獲4金4銀 。19 8 4年第2 3屆奧運會總成績冠軍。19 8 4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挺舉冠軍、總成績冠軍。

  賴潤明

  1破世界紀錄,7破全國紀錄;在世界大賽中獲7金2銀,亞洲大賽中獲3金;在全國大賽中獲1金7銀。19 8 4年第2 3屆奧運會獲總成績亞軍。19 8 4年世界舉重錦標賽獲抓舉冠軍、總成績亞軍。

  史麗華

  2破世界紀錄,5破亞洲紀錄;世界大賽中獲7金1銀,亞洲大賽中獲2金1銀,全國大賽中獲3金3銀。19 9 8年第12屆世界錦標賽挺舉冠軍、總成績亞軍。

  何星輝

  在世界大賽中獲3金2銀,在亞洲大賽中獲1金2銀,在全國大賽中獲4金2銀。

  王元峰

  世界大賽中獲2金1銀,亞洲大賽中獲1金,全國大賽中獲6金。

  鳴謝:石龍鎮青少年業餘體育學校、

  石龍舉重博物館、石龍報社

  採寫:南都記者 唐建豐

  攝影:南都記者 梁清(除資料圖外)

  南都插畫:彭莉羚

相關焦點

  • 舉重之鄉再有冠軍閃耀!石龍鄧世偉獲亞洲室內與武道運動會舉重69...
    ■鄧世偉(中)的奪金再度令石龍舉重揚威國際賽場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王晨徵)享譽全國且聞名世界的「舉重之鄉」東莞石龍,日前再度傳來冠軍捷報:在石龍舉重基地訓練多年的舉重選手鄧世偉鄧世偉:感謝石龍培養本屆亞洲室內與武道運動會是今年國家體育總局組團出戰的一項重要綜合性賽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苟仲文率團參加。在舉重男子69公斤級比賽中,鄧世偉以抓舉145公斤、挺舉182公斤、總成績327公斤獲得金牌。作為從石龍走出的舉重選手,鄧世偉在經歷多年磨礪後,此番再度彰顯「舉重之鄉」深厚積澱。
  • 中國舉重博物館選址東莞石龍,爭取年內動工明年建成
    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昨日到東莞石龍考察中國舉重博物館籌建工作,並召開籌建工作匯報會,總結前一階段工作情況,部署和推進博物館籌建工作。會上,專家一致認為籌建中國舉重博物館,是向全世界展現文化形象、文化實力的一個重要的平臺,可以充分展示中國乃至世界舉重的發展、歷程,全面展現舉重這項運動的輝煌成就。與會專家表示,中國舉重博物館的展陳要真正能體現出石龍、體現東莞、體現中國,更要體現世界舉壇的發展,展示中國舉重在國際舉壇上的影響力,希望該博物館力爭明年竣工。
  • 廣東東莞:舉重之鄉,嶺南重鎮,了解一下!
    東莞石龍鎮大革命期間,石龍曾經作過東徵軍的大本營,為討伐盤踞在惠州的軍閥陳炯明,孫中山曾14次親臨石龍前線,指揮戰鬥。為了紀念孫中山東徵和緬懷孫中山的偉績,石龍人民將建於1924年的石龍公園改稱中山公園。
  • 舉重世家23年15破世界紀錄 陳偉強帶病奧運摘金
    從1956年到1979年,叔侄三人在23年間15次打破舉重世界紀錄,這就是哥哥陳鏡開、弟弟陳滿林、侄子陳偉強,人稱東莞石龍的「陳氏三傑」。  光陰流轉,時代變遷,叔侄三人的轉身與接棒又那麼巧妙。這一舉重世家,展現了中國人不同時代在國際競技舞臺上不斷超越的光榮與夢想。除了陳鏡開的十破世界紀錄外,他的弟弟陳滿林分別在1965年、1966年三次打破世界推舉世界紀錄。
  • 中國四大舉重之鄉人才輩出 開化力士成績輝煌
    與此同時,這位帥小夥的老家,「中國舉重之鄉」廣西五通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廣西五通、廣東石龍、福建龍巖、浙江開化……你是否還記得這些「中國舉重之鄉」?這些培養中國大力士的沃土,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浙江開化代表人物:佔旭剛作為全國舉重之鄉,開化一直以來都有舉重的傳統。
  • 中國舉重博物館已徵集到2000多件舉重文物
    中新網東莞7月14日電(李映民 李純)記者14日從「舉重之鄉」——廣東東莞石龍鎮政府獲悉,該鎮正式啟動中國舉重博物館的籌備工作,目前已徵集到2000多件(套)舉重運動文物和展品,將最大限度保留歷史建築及歷史信息,結合現代博物館功能需求,打造出舉重文化發展和教育新場所。
  • 騎行石龍中山公園
    石龍中山公園坐落於石龍鎮綠化路與太平路,總面積2.5萬平方米。已有百餘年歷史,以前名石龍公園,後石龍人民為緬懷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公園。公園門口的雕塑,1956年,石龍人陳鏡開代表中國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比賽,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位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從1956年至今,陳鏡開、陳滿林、陳偉強、曾國強等石龍運動員先後30次打破世界和亞洲舉重紀錄。1984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龍鎮「舉重之鄉」的榮譽稱號。莫公壁紀念碑。莫公壁博羅園洲人,曾任石龍中學校長。
  • 傳承舉重文化 弘揚舉重精神 中國舉重博物館力爭明年竣工
    中國舉重博物館籌建工作匯報會於上周在廣東石龍召開,期間中國舉重協會副主席薛煉、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舉重部部長何一群考察了中國舉重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石龍鎮是「舉重之鄉」,這裡走出了許多舉重世界冠軍,得到世界舉重界的認可,中國舉重博物館選址在石龍這個舉重聖地是非常有意義的。作為聞名中外的「舉重之鄉」,石龍鎮當地也非常重視本次項目建設,表示一定會為中國舉重博物館的建成全力以赴。
  • 全國舉重冠軍到訪石龍,為籌建中國舉重博物館獻計
    12月29日,3名前國家舉重隊運動員、全國舉重冠軍王海軍、鄒志剛、郭偉茹到訪石龍,與石龍籍舉重運動員陳偉強、賴潤明、史麗華以及東莞市舉重協會負責人等齊聚石龍,參觀石龍舉重博物館,為石龍籌建中國舉重博物館獻言獻策。
  • 石龍19歲女孩獲全國舉重錦標賽抓舉冠軍
    舉重之鄉石龍再傳捷報!10月17日,在2020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暨東京奧運會模擬賽71公斤級決賽賽場上,東莞市石龍鎮舉重訓練基地輸送至廣東省舉重隊的女將,19歲第一次參加全國舉重錦標賽的彭翠婷,在抓舉項目中,兩超世界成年紀錄、兩破全國青年紀錄、三破全國成年紀錄,最終以123公斤的成績奪得抓舉冠軍,以總成績254公斤獲第二名。
  • 石龍:廣東省青少年舉重冠軍賽東莞隊奪7金
    東莞陽光網訊 新年伊始,東莞市在體育方面就傳來了好消息,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廣東省青少年舉重冠軍賽中,由23名石龍運動員組成的東莞隊奪得  記者從石龍鎮體育管理服務中心獲悉,2016年廣東省青少年舉重冠軍賽日前在惠州市圓滿結束,來自東莞、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等17個城市近300名青少年運動員參賽。  本次比賽參賽資格為獲得今年廣東省青少年舉重錦標賽各組別各級別總成績前十二名的運動員。
  • 東莞藏著一條星光大道,大道上個個都是世界級的「大腕」
    中國舉重博物館落戶東莞石龍, 這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舉重項目專題博物館,有望明年七月前竣工。中國舉重博物館效果圖日前,坐落於石龍的中國舉重博物館相關籌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這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舉重項目專題博物館,它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及支持。
  • 石龍百年老街中山路將更新活化,打造「東莞永慶坊」
    該項目系石龍鎮30項重大項目之一,投資額達80億元,通過活化石龍老城區,致力打造「東莞永慶坊」。更新單元位於石龍鎮老城片區,沿江西路與石龍紅海大橋交匯處東側,北臨東江北幹流,更新單元面積30.55萬平(458.25畝)。值得一提的是,更新單元一線臨江,且位於穗莞惠三地交匯處,是東莞與廣州,惠州的對接門戶。
  • 中國舉重博物館力爭明年7月竣工
    中國舉重博物館的展陳要真正能體現出石龍、體現東莞、體現中國,更要體現世界舉壇的發展,展示中國舉重在國際舉壇上的影響力,希望該博物館力爭明年竣工。 薛煉表示,舉重運動是歷代中華民族的傳統運動,中國舉重健將多次在國際大賽上摘金奪銀,為祖國贏得眾多榮譽,中國舉重近年已處於世界舉壇領跑地位。中國舉重博物館的建設要讓外行人和內行人都稱讚,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的物件也收集了許多,一個博物館就是一個歷史的展示,要讓參觀者進來就能了解到石龍、東莞、中國、全世界的舉重發展史。
  • 29個世界冠軍,19次破世界紀錄 這小鎮竟是舉重聖地
    記者14日從「舉重之鄉」——廣東東莞石龍鎮政府獲悉,該鎮正式啟動中國舉重博物館的籌備工作,目前已徵集到2000多件(套)舉重運動文物和展品,將最大限度保留歷史建築及歷史信息,結合現代博物館功能需求,打造出舉重文化發展和教育新場所。
  • 東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舉重史上破世界紀錄第一人!
    東莞,廣東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為「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這裡的虎門炮臺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堅持抗擊英寇的地點,附近有「義勇之冢」和「節兵義墳」。
  • 中國女排1984年奪冠的奧運金牌,東莞石龍也有一枚
    你可知道,這樣的奧運金牌,在東莞石龍,也有一枚!這一枚金牌的主人就是舉重奧運冠軍得主陳偉強!1980年,陳偉強計劃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然而當時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我國與西方國家共同抵制參與本屆奧運會,因此陳偉強首次奧運之行未能如願起航。遭遇傷病 立下證書 破釜沉舟正當運動生涯處於上升之期,不幸降臨他的身上。因比賽和訓練原因,接二連三的造成肘關節脫臼。
  • 中國女排1984年奪冠的奧運金牌,東莞石龍也有一枚!
    你可知道,這樣的奧運金牌,在東莞石龍,也有一枚!這一枚金牌的主人就是舉重奧運冠軍得主陳偉強!1980年,陳偉強計劃參加莫斯科奧運會,然而當時的蘇聯入侵阿富汗,我國與西方國家共同抵制參與本屆奧運會,因此陳偉強首次奧運之行未能如願起航。遭遇傷病 立下證書 破釜沉舟正當運動生涯處於上升之期,不幸降臨他的身上。因比賽和訓練原因,接二連三的造成肘關節脫臼。其後在體檢中,他被檢查出得了運動性肝炎,醫生警告他不能再練舉重了。
  • 【德生太極課程】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班即將開班
    德生太極茶山館和體育中心館9月將推出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課程。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以柔為主,柔中有剛。架式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主,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則百骸皆靜。運動時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讓您在2020年的秋天強健體魄、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收穫一份健康和美好生活。
  • 「中國舉重博物館」如何建?中國舉重界專家學者來支招
    據介紹,中國舉重博物館項目前身為東莞石龍體校,為舊改項目,佔地近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共5層。其主體結構通過三個核心筒撐起整個舉重博物館,三人為眾,象徵舉重,寓意「眾舉一片天」。 按當前的設計理念,中國舉重博物館基本陳列擬為《中國舉重之路》,擬設置序廳、中國舉重發展、中國舉重名鎮——石龍、中國舉重的輝煌成就以及結語等五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