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廣東省地級市,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是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一,為「廣東四小虎」之首,號稱「世界工廠」。
這裡的虎門炮臺是鴉片戰爭時期愛國將領關天培堅持抗擊英寇的地點,附近有「義勇之冢」和「節兵義墳」。這裡的可園位於東莞市區西博廈村,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嶺南四大園林,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盧禮屏:
盧禮屏,名賡揚,又名盧根,生於1829年,廣東東莞人。早期香港富商和功蔭港島的慈善家,為省港知名富豪紳士,捐出大量資金為族人修建祖墳、建祖祠和溥善堂、育嬰堂,施醫濟藥。1874年被推薦為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申請創建保良局,並任首屆總理,保良局是香港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慈善機構之一。盧禮屏樂善濟施、扶貧濟困的精神獲得當時清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廣泛讚譽。其去世後後人為其建一祠堂(禮屏公祠),公祠落成之時,慈禧太后曾親筆賜匾:「福善修仁」,表揚他熱心公益的精神。祠堂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蔣光鼐:
蔣光鼐,字憬然,廣東東莞人,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淞滬抗戰總指揮,民革的卓越創始人和領導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領導人。
蔣光鼐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武昌保衛戰、倒袁護法、北伐戰爭;「一·二八」事變時,他任19路軍總指揮,毅然打響了正面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淞滬之戰;1933年為反蔣抗日,他與陳銘樞、蔡廷鍇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抗戰期間,他歷任第四戰區參謀長、第七戰區副司令等職。周恩來曾致函給他,尊敬地稱道:「先生以抗日前導而為華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瀾,舉國矚望。」
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廣東廣州府東莞縣人,明末抗清名將,著名愛國英雄、民族英雄。
袁崇煥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有效抗擊了清兵,因魏忠賢而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除去魏忠賢,袁崇煥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煥在與皇太極一戰中,卻被誣陷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判其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袁崇煥曾著有詩詞《落第》、《秋闈賞月》、《入獄》、《獄中對月》等。
民國初年,梁啓超在《袁崇煥傳》中對袁崇煥大加讚賞,認為他是能影響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城市建設時,葉恭綽等聯名上毛澤東,請求保護袁墓,毛澤東在回覆中稱袁崇煥為「明末愛國領袖」。
張家玉:
張家玉,字元子,號芷園。廣東東莞人。南明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嶺南三忠」之一。
張家玉生性聰敏,是個美如冠玉的大帥哥,精通經文詩詞書畫,"好擊劍,任俠,多與草澤豪士遊",這一點對他日後影響很大,跟張煌言有得一拼, 行俠仗義,結交甚廣。
徐兆魁:
徐兆魁,字策廷,號海石,廣東廣州府東莞人,明代大臣。
萬曆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升山西監察御史。在任清察冤案,百姓感其活命之恩,為他建生祠。後任浙江監察御史,彈劾東林黨人李三才。後歷任太僕寺正卿、湖廣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天啟六年(1626年),任刑部尚書。因忤犯魏忠賢而去職。
何真:
何真,字邦佐,號羅山,東莞員岡人(今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圓頭山村)人,明朝東莞伯,卒諡「忠靖」。
何真為人寬厚,好儒術,與宋濂、方孝孺等人頗為投契。政令風行,以惠州城西私第為義祠,私田百餘頃為義田,興辦義學。惠州方山西麓建有東莞伯祠以祀之。
羅亨信: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篁村人,明代名將。在國家危難時候,他鎮守西北邊疆,抵抗外族入侵,垂老之時仍掛帥退敵,為國立功,皇帝給予「賜俸榮歸」的殊榮。
李章達:
李章達,廣東東莞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後又參加討袁運動,歷任孫中山警衛團團長、大元帥府參軍等。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後,隨廖仲愷辦理黨務。1933年參加福建事變,盧溝橋事變前參加民族革命大同盟,組織全國各界救國會華南區總部,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全面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軍法執行總監。1941年後參與籌備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8年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廣州市副市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務委員、南方總支部主任委員等職。
王作堯:
王作堯,廣東省東莞縣厚街人。1931年考入廣東軍政學校,1936年入黨。1938年在家鄉組建抗日武裝,後任東江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員,廣東軍區副參謀長,防空司令部司令員,中南軍區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員,瀋陽軍區空軍,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廣東省軍區顧問。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王吉民:
王吉民,又名嘉祥,號芸心,廣東東莞人。先後任國立中央大學醫學講師、上海醫學院醫學史教授、教育部醫學名詞審查委員會委員、中央國醫館名譽理事、《中華醫學雜誌》副總編輯、《中國醫界指南》編輯、中華醫學出版社社長、《中華健康雜誌》總編輯等職。
林克明:
林克明,中國近代建築的先驅,高級建築師,廣東東莞人,畢業於法國裡昂建築工程學院。回國後為廣州城市建築設計立下汗馬功勞。從海珠橋起,沿海珠廣場、廣州市政府、中山紀念堂一直到中山紀念碑,這條長達12公裡,貫穿南北的廣州中軸線,是廣州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築風格和諧統一,有賴於林克明的直言與獨特的設計眼光。廣州市政府是林克明的另一扛鼎之作,其建築風格、造型方式都是在「和而不同」的設計理念下進行的。中山文獻館是林克明回廣州後首個負責設計的項目,也是他第一次運用傳統建築形式進行設計的嘗試。
盧子樞:
盧子樞,原名沛森,又名沛霖,以字行,號顧樓、九石山房、不蠹齋,廣東省東莞市人。1922年與國畫界同人於廣州組織癸亥合作畫社及國畫研究會。1929年參加全國美展於上海。解放後參加美協廣東分會為會員,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精研國畫,尤工山水,善鑑賞兼長書法。其山水從四王入手,曆元季四大家,「上師董源,局勢雄厚,筆法濃淡黑白乾濕兼用,駸駸乎古,卓爾不群。」現有《盧子樞書畫集》《不蠹齋友人書札》《中國一代書畫名家盧子樞》等出版存世。
陳鏡開:
陳鏡開,1935年12月1日生於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中國舉重運動員。1956年6月7日,陳鏡開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世界紀錄。
陳鏡開先後任舉重隊教練員,曾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廣東省體委副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難能可貴的,得益於他的引領和感召,其弟陳滿林、其侄陳偉強都拿了舉重冠軍,都破了世界紀錄。在中國28個舉重世界紀錄中,陳氏叔侄就創造了16個,東莞石龍「一門三傑」成為流傳四海的佳話。
你還知道哪些東莞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