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由15張圓桌組成的桌布論壇集體討論環節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5分鐘,5張PPT,與世界「最強大腦」一道,探望未來科學的N種可能。在今天下午進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有一個特別環節——「5張」論壇。10位青年科學家代表受邀發言,每人僅限5張幻燈演示片(PPT),在5分鐘內完成學術項目報告。他們的聽眾是,15桌包括幾十位諾獎得主在內的中外青年科學家,每桌15人左右圍桌「熱話」。一群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智慧的腦袋,與一群最富有創造力的科學青年一道,輕輕叩響科學之門。
第一個登臺的是來自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項目主任洛瑞·帕斯摩爾,她展示的一張PPT如油畫般色彩豔麗、造型飽滿,原來這是科學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的蛋白質FA核心複合體結構。從黑白到彩色,從二維到三維,從靜態畫和動態圖……新算法讓這一複合體結構圖譜,更為清晰。清晰分辨的蛋白質8個單元,在納米級的微觀結構裡,甚至可以拍出現場「小視頻」。
圖說:科學家們在桌布上用籤字筆寫下集體討論的創意和大綱
從奇妙微觀世界回到現實,藉助認知動物如何睡覺,也許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傑夫·唐利亞博士分享了果蠅睡眠模型。「我們很感興趣的一點是,最近的體驗如何影響到未來睡眠。」他說,動物醒的越久就會越累,但是有一些體驗會更快速的增加睡眠量。因此,我們使用果蠅來理解這些睡眠之前的壓力,希望更好地理解是什麼機制在控制我們的睡眠。
圖說: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萊斯手寫的會議筆記
暗物質為什麼是可見物質五六倍,人工智慧能不能幫助母親預防早產,有沒有一種藥可以跨越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大腦……國外大咖雲集的「未來演說」,猶如一部超現實的魔幻「百科全書」,科學的邊界遠遠超過了想像力的邊界。在這其中,當然也有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圖說: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虞晶怡教授
首位登臺的中國科學家,是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執行院長虞晶怡教授。他的背後,一張巨大的橄欖球比賽照片上,雙方隊員清晰可見。光標在圖像上移動,被點中的球員面龐清晰,旁邊的則因景深不同而相對模糊。「這就像大腦的視覺中心,既有全面聚焦,確保看清所有目標,又根據需要選擇性對焦。」科學家嘗試著用計算方法模仿人類的視覺特點,做一個更大的成像系統。它可以非常精密地本地聚焦,還可以非常精確去捕捉光場數據,被稱為「超級人類視覺」。
虞晶怡透露,上海科技大學做了一個十分特別的超級視覺裝置,可以實時捕捉3D全息的視覺,「明年,希望邀請頂尖科學家們前來一試,做一場神奇的全息演講。」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