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那是真的麻煩…
一、骨質疏鬆症的定義
骨質疏鬆是一種骨退行性病變,因骨量低下、骨微結構損害導致骨脆性增加以及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疾病。與年齡、 性別、種族等因素均有關,絕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較為常見。
二、骨質疏鬆性骨折與骨質疏鬆症的關係
骨折是骨質疏鬆最為嚴重的後果。因為骨質疏鬆時,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強度降低極易發生骨折。數據統計顯示,全世界每3秒鐘就會發生一次骨質疏鬆性骨折,年齡越大骨折風險、骨折後致殘率及病死率越高。
三、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發生部位
脊柱骨折、髖部骨折、橈骨遠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
1. 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是骨質疏鬆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滿足非手術治療條件的患者應臥床休息,疼痛明顯者給予鎮痛藥。
2. 髖部骨折:髖部骨折屬於嚴重的骨質疏鬆性骨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髖部骨折患者逐年增多。一般需要進行外科治療,有部分患者1年內會再次骨折或發生各種併發症。
3. 橈骨遠端骨折:屬於第二種常見的骨質疏鬆性骨折。常呈粉碎性、累及關節面,造成前臂、腕關節和手部功能障礙。非手術治療時採用復位、固定等方法。
4.肱骨近端骨折:發生率約為9%,其中非手術治療者可用頸腕吊帶懸吊治療。
四、骨質疏鬆性骨折的治療
1. 生活方式的調整:康復訓練如功能鍛鍊必不可少,提高維生素D(可增加機體對鈣的吸收)、鈣的攝入、保持低鈉和適合的蛋白質膳食、避免菸酒、慎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和補充鈣劑。
2. 防止跌倒:跌倒是骨質疏鬆性骨折的主要直接因素。80歲以上人群近50%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室內滑倒、運動跌倒和登高摔倒均是跌倒的重要因素。
3. 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性骨折必須積極進行抗骨質疏鬆的治療,預防再次發生骨折。患者自身的骨質量對於手術治療有重要的作用,骨質疏鬆會加大手術復位難度;手術治療後,若不進行長期持續抗骨質疏鬆治療,患者骨丟失會日益嚴重不易於癒合或延遲癒合、再發生骨折的風險顯著增高,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3.1抗骨吸收藥物:雙磷酸鹽類(如:阿倫磷酸鈉)、降鈣素類(如:依降鈣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雷洛昔分)。
3.2 促骨形成藥物:甲狀旁腺素片。
3.3 雙重作用機製藥物:鍶鹽(雷奈酸鍶)。
3.4 依從性的提高:依從性在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研究表明,在最初半年進行抗骨質疏鬆治療時,服藥依從性可達70%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年以後依從性稍有下降,兩年以後依從性急劇下降,不到5%,這將大大降低療效。
五、老年人骨質疏鬆性骨折防重於治,相關健康教育常識亟需普及。
把這篇微信放到你圈子裡
親友們會感激您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祈福同胞無恙!
祈福祖國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