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科普作品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電影憑什麼拿科技大獎

2021-01-14 新華網

    近日,《變暖的地球》等4部科普作品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電影憑什麼拿科技大獎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這一數字雖然較5年前有較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提升科學素養水平,少不了優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有4項授予科普項目,創下了近5年來新高。雖然獲獎項目增多,但科普專家表示,我國依然缺乏好的科普作品。同時,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勵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各項機制,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變暖的地球》成為近7年來首個以電子/音像出版物為載體的科普獲獎項目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獎勵辦」)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的科普項目有4項。3項為紙質出版物,分別為《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後的那些事》《了解青光眼戰勝青光眼》和《全民健康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叢書,關注民眾健康和社會熱點問題。1項為影片《變暖的地球》,這是近7年來首個以電子/音像出版物為載體的科普獲獎項目。

  國家獎勵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壯大我國科普創作隊伍,提高科普創作水平,2005年開始,國家科技進步獎專門設立了科普組,獎勵對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做出直接貢獻的公民。科普組的評審範圍暫限於科普圖書、科普電子出版物、科普音像製品,須滿足2000年以後公開出版發行且公開出版發行已滿三年以上的條件。

  記者梳理了2012年到2016年獲獎的科普項目發現,近5年來,科普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1項,獲獎項目為《「天」生與「人」生:生殖與克隆》;2013年有兩項,分別為《保護性耕作技術》《基因的故事——解讀生命的密碼》;2014年有3項,分別為《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專家解答腰椎間盤突出症》《聽伯伯講銀杏的故事》;2015年有3項,分別為《玉米田間種植系列手冊與掛圖》《前列腺疾病100問》《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同期,國家科技獎的授獎數量總體在精簡,科普類作品獲獎的佔比也隨之提高。

  國家獎勵科普作品,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變暖的地球》導演、中央新影集團副製片人柯仲華表示,在279個獲獎獎項中,有部分獎項頒發給了科普領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他希望能帶領團隊做出更多更好的科普影片。《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也表示,獲獎是對科普工作的肯定和鼓勵,今後會繼續通過更多的形式,發動更多的力量做好食品添加劑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工作。

  我國好的科普作品仍然較少、形式單一、普及程度不夠

  專家表示,雖然科普項目在科技進步獎的獲獎數量創下了近5年來新高,但並不意味著我國科普作品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好的原創科普作品仍然較少,形式單一、普及程度不夠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科普創作。

  國家獎勵辦有關負責人說,相比其他獎項,目前推薦評獎的科普作品數量少,推薦渠道也較為集中。近年評審還發現科普項目普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比如,一線科研人員撰寫的科普作品,學術上有較好的保證,但在編排、美工、印刷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整體上質量不高。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定的優秀科普作品獎,是我國社會力量設獎中獎勵科普作品的權威獎項。曾長期從事科普作品評定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陳玲說,我國原創科普作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論是作品內容、設計、製作,還是照顧讀者感受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好的科普作品為啥不多?陳玲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科普創作激勵機制。集中表現為專職的創作人才短缺,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科研人員從事科普沒有相應的評價獎勵機制。

  「目前優秀、經典原創科普作品還多是出自老一輩科普作家之手,這些年雖然不少年輕人開始科普創作,但高水平的原創作品並不多見。這與我國文理分科早等人才培養機制有關,很多科研人員文字表達能力欠缺,一些文字工作者對科學專業理解能力又不足。」陳玲說。

  柯仲華對此也有同感。拍攝科普影片時,他的一個苦惱是沒有好的劇本。「國內從事影視製作的,大多是文科出身,缺少專業素養。而國外科普紀錄片拍攝團隊成員很多本身就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

  在一些發達國家,科普是科學家的本職工作。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表示,向公眾解釋研究是很多科學家的重要任務。比如,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需要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讓公眾知曉在做什麼研究。

  陳玲說,我國科研人員往往缺乏從事科普創作的動力,同時缺乏促進科普創作人才成長的環境。「評價科研人員主要看發表的論文、設計的產品,較少關注科學傳播的情況。科學家科研壓力普遍比較大,這樣就更少有人有動力寫科普文章。」

  孫寶國坦言,《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編輯工作是10多個人的團隊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近年來,在全國做了200多場科普講座,也大多利用的是周末時間。

  評價沒硬指標,產業鏈不成熟,也難以在市場上賺到錢,導致原創的高質量科普內容太少。專家建議,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勵科學家從事科普創作的各項機制,同時培育科普產業,調動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

  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陳玲認為,繁榮科普創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人才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成長。獎勵科學傳播工作能給社會釋放一個信號,從目前來看有很重要的價值。參照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國科普獎勵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從而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發達國家科學傳播獎設立始於20世紀40年代,90年代迅猛增長,目前以政府和社會團體為主。政府以綜合性的獎項為主,科技類社團則多關注專業獎項,數量多,在細分領域影響力大。比如,英國皇家學會的「麥可·法拉第獎」「溫頓科學圖書獎」,美國化學學會的「詹姆斯獎」,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等。

  從獎勵主體看,既有獎勵科普作品的獎項,比如「溫頓科學圖書獎」「綠色圖書獎」,還有表彰個人貢獻的獎項,比如,「卡林加獎」「開爾文獎」等。一些獎項以科學家或著名科學傳播者的名字來命名。公眾通過獎項認識傳播者的工作,具有較好的社會引導作用。比如,著名的科普獎項「卡爾·薩根獎」就是以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愛德華·薩根的名字命名。

  從獎項涵蓋範圍看,包含了科普新聞傳播、科普圖書、影視動畫、科學評論和科學教育等諸多領域。

  陳玲表示,從國家、行業學會到地方和企業,我國雖然也有不少獎勵科學傳播的獎項,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科學傳播獎的設置體系、評獎數量、範圍、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家層面有分量的科學傳播獎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獎項種類不夠豐富;地方獎項影響力不高;對利用科學傳播名人效應設獎重視不足。

  此外,專家還表示,我國科學傳播獎項評選範圍偏窄,類別比較單一。比如,目前國家科技進步獎中的科普獎項的獎勵範圍主要還是科普作品。陳玲建議,可以探索在國家科技獎中單列一個科學傳播獎,拓寬獎勵範圍,而不只是科技進步獎的一個項目。「如果從事科學傳播也能獲得國家級的認可,一些有天分的年輕人就願意投身科學傳播事業,他們的特長就能得到發揮。」

  目前,我國科學傳播獎項數量少,獎金低,多數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專家認為,隨著科學傳播形勢的發展,原有的設獎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可以考慮提倡本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參與設立公益性質的科普獎項。擴大科學傳播獎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打造幾個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知名的品牌。

  陳玲告訴記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期也在探索如何聯合其他社會力量,做好科普創作獎勵工作。「雖然目前缺獎金、缺好作品,難度很大,但我們會努力去做。」(記者 喻思孌 馮華)

相關焦點

  • 重慶交通大學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相關新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 重慶12項科技成果獲獎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0日16時40分訊(記者秦思思)今(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京揭曉。重慶交通大學主持完成的公路橋梁檢測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據悉,鋼筋鏽蝕、拉吊索腐蝕斷裂、預應力失效等內在病害已成為威脅橋梁安全運營的「第一殺手」。
  • 《急診室故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丨導演微訪談
    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醫學科普紀錄片《急診室故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中建科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全球10座摩天大樓 它建了6座
    原標題:深企引領我國高層混合結構建造技術走在世界前列中建科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深圳特區報2020年3月9日訊 2月19日,備受關注的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應急院區完工,該項目擁有1000張床位,承建單位中建科工從跑步進場開工
  • 溫州醫科大學獲2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以溫醫大為第一完成單位的10項科技成果獲獎。溫醫大附屬第一醫院潘景業教授團隊項目成果「膿毒症的細菌耐藥檢測和幹細胞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新技術研發」和陳永平教授團隊項目成果「以腸道微生態為基礎的脂肪性肝病分子機制創新與臨床轉化」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另外還有1個項目獲二等獎、7個項目獲三等獎,獲獎總數位列省屬高校第一。副校長金勝威及學校獲獎代表參加會議。
  • 技術實力獲認可 傳音控股獲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
    (原標題:技術實力獲認可 傳音控股獲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獎)近日,2020年度第十屆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出爐,傳音控股(688036)《面向「一帶一路」區域的深膚色影像人工智慧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項目獲得專家評委的高度肯定,榮獲
  • 2000-2019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最多的十所一流大學
    國家科技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是衡量一所大學科技實力的重要因素,今年有不少大學摘獲了國家三大獎,今年獲得獎項最多的高校如下(表格源自象牙塔那點事兒):今年獲獎項目數排在前十位的高校(高校為第一完成單位)分別是:清華大學(10項)、上海交通大學(6項)、浙江大學(6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5項)、華中科技大學(5項)、湖南大學(5項),大連理工大學(4項)、東南大學(4項)、復旦大學(4項)、中國農業大學(4項)。另有東北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
  • 吳德沛獲2020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吳德沛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據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負責人介紹,吳德沛從事血液內科疾病臨床和科研工作近40年,以惡性血液腫瘤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研究重點,圍繞其診療關鍵技術的優化和創新開展系統的基礎、臨床和轉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
  • 龍巖市獲省科技進步獎再創佳績
    龍巖市九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獲獎等次和數量為近三年最好成績,其中,福建龍淨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獲一等獎,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榮建集團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分別獲二等獎,龍巖雙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龍合智能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汀金龍稀土有限公司、福建威而特旋壓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民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獲得三等獎。
  • 雙流公興小學參加首屆區青少年科技節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佳績
    本次大賽共九個項目1.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創造發明;2.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科學論文;3.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4公興小學科幻畫作品三組學生參加現場搭建比賽分別是由四年級學生付裕軒、林浩宇、吳昊楊和楊語蕊四位學生組成的「智能醫療」創意模型組。
  • 科學網—尷尬的中國科技電影
    記者上網查找了一下最近科技類場館播放的影片,中國科技館4個廳有14部片子播放,其中球幕、巨幕分別有4部,上海科技館4個廳有10部,廣東科學中心有8部,天津科技館有7部,山東科技館有5部。從事科技電影引進近20年的柴儷傑否定了這一猜測。 絕大多數文化發達的國家都很重視科技電影。科技電影,英文名為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m,在國外是比較明確的,指專門為場館製作的影片,這些影片首先發行到場館,然後再根據票房情況進入商業院線,或者到電視臺播放。
  • 我校董蒨教授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新聞網訊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習近平為最高獎獲得者頒獎。 山東省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我校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研究院院長、山東省數字醫學臨床診療與營養健康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我校附屬醫院院長董蒨教授領銜的創新團隊完成的「基於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世界地球日科技電影周來啦!7部電影講述動人的生命故事
    世界地球日,中國地質博物館聯動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一起舉辦科技電影周。紅網時刻4月20日訊(記者 何超 通訊員 周豔)2020年4月22日,將迎來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地球日科技電影周
    圍繞本次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中國地質博物館為大家傾心打造了科技電影周活動:電影免費看,更有同步知識大餐,一切就緒。 準備好迎接這波最強勁的科普風暴來襲!4月20日至26日地球日活動周期間,將連續推出七部重磅科技電影,聚焦陸地和海洋中多種多樣的生命,透過鏡頭,揭秘隱藏在平靜背後的鬥爭與生存,述說生命的脆弱與頑強。
  • 電子科大獲4項國家科技獎,首次牽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獲得2項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作為參與單位,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
  • 黑龍江省7位科技工作者獲得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後,中國批准設立了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國家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是國家科技獎項與重大人才計劃的有機銜接,是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
  • 一周影事|國家電影局發布關於電影電子政務平臺割接的通知
    ◎ 2020年度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科技進步獎、科技人才獎獲獎結果公布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揭曉  ◎ 2020國際特種影像論壇今日開啟  ◎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即將在三亞舉行  ●●●  國家電影局發布關於電影電子政務平臺割接的通知
  • 深圳海歸企業奧比中光 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其中,深圳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企業奧比中光申報項目「3D視覺晶片及全平臺兼容的高解析度光學測量系統」獲評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再一次彰顯了深圳海歸創新的活力。 填補國內3D傳感器產業的空白 「3D視覺晶片及全平臺兼容的高解析度光學測量系統」涉及光學、視覺、算法軟體、硬體、網際網路等多個領域。
  • 「科技電影周」來了 - 科學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圍繞主題,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之知電影(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柴儷傑,聯合中國地質博物館一起舉辦科技電影周活動。 4月20日至26日期間,主辦方將推出《聰明的鯨魚家族》《大衛愛登堡帶你去看生命之光》《北極熊的夏天》《偉大的轉變:鳥類的起源》《納勒迪:一隻小象的故事》《植物也瘋狂》《物種起源理論的形成:達爾文與華萊士的奇幻漂流》共7部國外引進的科技電影,聚焦陸地和海洋中多種多樣的生命,透過鏡頭揭秘隱藏在平靜背後的鬥爭與生存。
  • 奧美醫療: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奧美醫療: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7:25:47&nbsp中財網 原標題:奧美醫療:關於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證券代碼:002950 證券簡稱:奧美醫療 公告編號:2020-071 奧美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公告
  • 地球日科技電影周:這份科普大餐不容錯過……
    2020年4月22日,我們將迎來第51個世界地球日,荔枝新聞記者今天(4月20日)從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中國地質博物館圍繞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了一場科技電影周活動。讓您電影免費看,更有同步知識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