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降於蜀漢的。諸葛亮見此深諳兵法,軍事謀略不俗,便起了惜才之心,以此來帶在身邊教導。而有了諸葛亮的親睞,姜維很快在蜀漢軍中站穩了跟腳。在諸葛亮、蔣琬,以及費禕等人先後去世之後,姜維便一躍成為蜀漢的頂梁柱。
姜維成為蜀漢軍中的領軍人物後,便繼續諸葛亮未完成的遺願——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起兵二十萬,聽從夏侯霸的建議,先遣郤正為使,結交羌王,並讓羌王引兵南安;而後,姜維再率蜀軍出石營,從董亭直取南安。
聽聞蜀軍來襲,左將軍郭淮連忙派人把告急信送到洛陽,然後組織魏軍抵禦。收到郭淮的告急信,司馬師連忙派遣徐質為先鋒,司馬昭為大都督,領軍向隴西一帶進發。在董亭一帶,魏蜀兩軍相遇。
到三國後期,隨著趙雲、張郃等一代武將去世之後,當時能夠稱得上高手的,也就是姜維、鄧艾、文鴦、鄧忠等人。但是,他們之間的差距都不是很大。鄧艾曾和文鴦打了五六十回合而不分勝負;姜維又多次和鄧艾交手,打數十合不分勝負;姜維和鄧忠打了四十合而不分勝負。
所以說,在三國後期,武將們的實力大致上都沒有拉開太大的距離。徐質為曹魏的先鋒,其英勇過人,在董亭一戰中,徐質數合擊敗老將廖化,和名將張翼,驅兵掩殺蜀軍三十餘裡,可謂是勇武不凡。
面對徐質的勇猛,姜維不決定冒險去單打獨鬥,而是和夏侯霸商議一番,決定使誘敵之計,以此來斬殺徐質,為北伐減少一大阻礙。次日,當徐質前來搦戰時,蜀軍不出。而後,斥候探得蜀軍在鐵籠山後,用木牛流馬來搬運糧草。這麼一來,司馬昭便派遣徐質前去斷蜀軍糧道。
初更時分,徐質率領五千兵馬摸到了鐵籠山附近,在見到運糧的蜀軍只有二百餘人後,便引兵殺去。看到徐質兵多,蜀軍便丟棄糧草而逃。見此,徐質自覺能夠把戰果進一步擴大,所以分兵一半。一半押解糧草回營,一半隨他追擊蜀軍。
當徐質引兵追到一半時,被車仗擋住去路。正當魏軍拆開車仗時,廖化和張翼等伏兵盡出。徐質左衝右突,姜維突然殺了出去。而姜維也很雞賊,他直接把徐質的馬刺倒,在徐質跌下馬之後,附近的蜀軍直接亂刀將其砍死。
殺了徐質和其他魏軍之後,姜維連忙命令夏侯霸將魏兵的衣甲馬匹給蜀軍換上,而後打著魏兵的旗號,從小路奔回魏寨,一鼓作氣的殺向司馬昭的大營。在四下無路之際,司馬昭只好勒兵據守在鐵籠山,等待救援。
左將軍郭淮聽得司馬昭被圍困後,也很吃驚。但在陳泰的勸說下,郭淮覺得先解決羌兵,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去馳援司馬昭。於是,郭淮使詐降之計,殺死了俄何燒戈,逼降羌王。隨後,以羌王為前部,魏兵在後,一路徑奔到鐵籠山。
當時姜維還沒有收到羌兵被打敗的消息,在看到羌王到來後,大喜,直接打開寨門,迎接羌王入內。還不等羌王開口,魏兵直接殺了開來。在羌兵和魏兵的圍殺下,蜀軍大敗,姜維慌忙見只拿了弓便往山中而走。
見到姜維逃走,正趕過來的郭淮連忙驟馬挺槍追趕。姜維連響弓箭十餘次,但都是空箭。見此,郭淮知曉姜維無箭,便更加放心的追殺。而且,為了快速殺敵,郭淮還拈弓搭箭,想要射殺姜維。
但可惜的是,姜維小宇宙爆發,眼看箭矢到來,姜維順手接住了箭,並且直接扣弦射了回去。在措不及防之下,郭淮被射中面門,最後血流不止而死。
所以說,姜維在殺死徐質和郭淮時,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在對戰郭淮的時候,如果姜維有一絲遲疑,亦或者是沒有躲閃掉郭淮的箭,姜維都有可能被殺。而到了最後,姜維能夠出其不意的反殺郭淮,只能說姜維的心理素質過硬,而且運氣不錯,能夠一箭射中郭淮的面門,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