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姜維在鐵籠山為什麼能輕易殺死郭淮和徐質?

2021-03-05 一點點資迅

姜維,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降於蜀漢的。諸葛亮見此深諳兵法,軍事謀略不俗,便起了惜才之心,以此來帶在身邊教導。而有了諸葛亮的親睞,姜維很快在蜀漢軍中站穩了跟腳。在諸葛亮、蔣琬,以及費禕等人先後去世之後,姜維便一躍成為蜀漢的頂梁柱。

姜維成為蜀漢軍中的領軍人物後,便繼續諸葛亮未完成的遺願——北伐。在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起兵二十萬,聽從夏侯霸的建議,先遣郤正為使,結交羌王,並讓羌王引兵南安;而後,姜維再率蜀軍出石營,從董亭直取南安。

聽聞蜀軍來襲,左將軍郭淮連忙派人把告急信送到洛陽,然後組織魏軍抵禦。收到郭淮的告急信,司馬師連忙派遣徐質為先鋒,司馬昭為大都督,領軍向隴西一帶進發。在董亭一帶,魏蜀兩軍相遇。

到三國後期,隨著趙雲、張郃等一代武將去世之後,當時能夠稱得上高手的,也就是姜維、鄧艾、文鴦、鄧忠等人。但是,他們之間的差距都不是很大。鄧艾曾和文鴦打了五六十回合而不分勝負;姜維又多次和鄧艾交手,打數十合不分勝負;姜維和鄧忠打了四十合而不分勝負。

所以說,在三國後期,武將們的實力大致上都沒有拉開太大的距離。徐質為曹魏的先鋒,其英勇過人,在董亭一戰中,徐質數合擊敗老將廖化,和名將張翼,驅兵掩殺蜀軍三十餘裡,可謂是勇武不凡。

面對徐質的勇猛,姜維不決定冒險去單打獨鬥,而是和夏侯霸商議一番,決定使誘敵之計,以此來斬殺徐質,為北伐減少一大阻礙。次日,當徐質前來搦戰時,蜀軍不出。而後,斥候探得蜀軍在鐵籠山後,用木牛流馬來搬運糧草。這麼一來,司馬昭便派遣徐質前去斷蜀軍糧道。

初更時分,徐質率領五千兵馬摸到了鐵籠山附近,在見到運糧的蜀軍只有二百餘人後,便引兵殺去。看到徐質兵多,蜀軍便丟棄糧草而逃。見此,徐質自覺能夠把戰果進一步擴大,所以分兵一半。一半押解糧草回營,一半隨他追擊蜀軍。

當徐質引兵追到一半時,被車仗擋住去路。正當魏軍拆開車仗時,廖化和張翼等伏兵盡出。徐質左衝右突,姜維突然殺了出去。而姜維也很雞賊,他直接把徐質的馬刺倒,在徐質跌下馬之後,附近的蜀軍直接亂刀將其砍死。

殺了徐質和其他魏軍之後,姜維連忙命令夏侯霸將魏兵的衣甲馬匹給蜀軍換上,而後打著魏兵的旗號,從小路奔回魏寨,一鼓作氣的殺向司馬昭的大營。在四下無路之際,司馬昭只好勒兵據守在鐵籠山,等待救援。

左將軍郭淮聽得司馬昭被圍困後,也很吃驚。但在陳泰的勸說下,郭淮覺得先解決羌兵,才能無後顧之憂的去馳援司馬昭。於是,郭淮使詐降之計,殺死了俄何燒戈,逼降羌王。隨後,以羌王為前部,魏兵在後,一路徑奔到鐵籠山。

當時姜維還沒有收到羌兵被打敗的消息,在看到羌王到來後,大喜,直接打開寨門,迎接羌王入內。還不等羌王開口,魏兵直接殺了開來。在羌兵和魏兵的圍殺下,蜀軍大敗,姜維慌忙見只拿了弓便往山中而走。

見到姜維逃走,正趕過來的郭淮連忙驟馬挺槍追趕。姜維連響弓箭十餘次,但都是空箭。見此,郭淮知曉姜維無箭,便更加放心的追殺。而且,為了快速殺敵,郭淮還拈弓搭箭,想要射殺姜維。

但可惜的是,姜維小宇宙爆發,眼看箭矢到來,姜維順手接住了箭,並且直接扣弦射了回去。在措不及防之下,郭淮被射中面門,最後血流不止而死。

所以說,姜維在殺死徐質和郭淮時,並不是很輕鬆。特別是在對戰郭淮的時候,如果姜維有一絲遲疑,亦或者是沒有躲閃掉郭淮的箭,姜維都有可能被殺。而到了最後,姜維能夠出其不意的反殺郭淮,只能說姜維的心理素質過硬,而且運氣不錯,能夠一箭射中郭淮的面門,反敗為勝。

相關焦點

  • 在鐵籠山,為什麼姜維能輕易殺死郭淮和徐質?
    甚至每次給姜維的人馬不過萬人。姜維作為諸葛亮的關門弟子,自然有勇有謀,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更有曹魏夏侯霸來投。可謂如虎添翼。姜維於是不顧費禕反對,發動了對曹魏的多次討伐。雖然互有勝負,但姜維不愧武侯弟子,在鐵龍山一戰臨危不亂,輕易殺了曹魏大將郭淮和徐質。其實姜維的北伐史,既是一部戰爭史,也是一部奮鬥史,充分說明了「兵者,詭道也」。
  • 鐵籠山之戰:姜維司馬昭雖未分勝負,卻讓三國走向統一的快車道!
    喜歡《三國演義》的人,最喜歡的還是三國鼎立、群雄逐鹿的時期,相比而言後《三國》時期,似乎少了精彩和經典。而前《三國演義》和後《三國演義》的分水嶺,就是鐵籠山之戰,也是直接導致加快了三國統一步伐的最後一戰。 諸葛亮死後,將蜀漢軍事大權託付於姜維,是為蜀漢大將軍。
  • 姜維在鐵籠山圍困司馬昭,並斬殺兩員魏國名將,他是如何做到的?
    姜維在在鐵籠山殺死郭淮和徐質其實並不輕鬆,都有弄巧加運氣的成分在裡面,真要是面對面,堂堂正正的作戰,姜維是沒有把握斬殺郭淮和徐質!
  • 紅四方人說三國丨以糧誘敵斬徐質
    魏將郭淮聞報,飛奏洛陽。司馬師令其弟司馬昭為都督,輔國將軍徐質為先鋒,領兵前往隴西救援。大軍到達董亭,正遇姜維,兩軍列成陣勢。徐質使開山大斧,出馬罵陣。蜀軍廖化出迎,二馬交鋒,戰不數合,化知不是對手,拖刀敗回。張翼縱馬挺槍相迎,沒戰幾合,又敗回陣。徐質驅兵掩殺,蜀兵大敗,退回三十餘裡。司馬師收回得勝之兵,各自安營下寨。
  • 姜維大戰鐵籠山
    夏候霸立即跳下馬,將姜維扶起,可是那馬卻左前蹄刨地,仰天長嘶不前。姜維搬起馬蹄細心察看,發現蹄鐵之間競嵌進了一塊錚亮的小石子兒。他取下那石子兒,用手拈了一下,覺得份量很沉,而且烏亮發赤,便斷定是一塊鐵礦石。他問帶路的羌族嚮導,這是什麼地方,嚮導說,走出 峽谷就是鐵籠山。
  • 姜維謀略直逼諸葛亮,為何卻兵敗牛頭山?郭淮鄧艾是他剋星!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以攻代守」是諸葛亮生前定下的國策,對姜維來說,北伐也是自保的必要手段。原來,諸葛亮病故後,蜀漢政治腐敗,無以復加。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董允死後,朝中再也沒人能制住黃皓。姜維曾想除去黃皓,卻被劉禪護住。黃皓當然對姜維恨之入骨,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
  • 三國時期,能多次擊敗姜維的陳泰,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前言:作為司空陳群的兒子,陳泰歷來被視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紈絝子弟,但是實則不然,在後三國時期,曹魏西線戰場上,陳泰與郭淮一樣,是為不可多得的名將。而此次交戰,魏軍在徵西將軍郭淮、雍州刺史陳泰以及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的配合下,將姜維的軍隊逐漸的引誘分割,陳泰自己更是親自率軍截斷牛頭山,最終與郭淮配合,逼迫的姜維因為退路可能被切斷,而選擇退兵,蜀將句安等被迫投降,陳泰取勝。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漢中都督王平擊敗曹爽,姜維、費禕前去支援王平。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姜維率軍攻打隴西,魏將郭淮進軍強中,姜維退軍。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擊敗魏將郭淮、夏侯霸等。延熙十年(公元247),姜維兵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於洮西。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姜維假節,率軍出西平,不克而還。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維再次率軍攻打西平,俘虜魏將郭循。
  • 帶你認識三國後期姜維北伐時的蜀漢五大名將
    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三國ID:shuosanguo蜀漢北伐,實為以小搏大
  • 【盤點三國】帶你認識三國後期姜維北伐時的蜀漢五大名將
    後在姜維北伐中多次帶兵擊退魏軍。廖化常年在姜維軍中,是姜維依賴的北伐名將。二,張翼在北伐方面,張翼認為國小民疲,不應濫用武力,是蜀漢朝廷當時極少敢當朝和姜維爭辯北伐問題的大臣。而一旦決定北伐,張翼通常作為姜維的副手,曾率軍大敗魏國雍州刺史王經的軍隊,魏軍損失士兵上以萬計。而在劉禪獻城之後,隨姜維向鍾會投降,在變亂中死於亂軍。三,張嶷
  • 作為蜀漢後期的全軍統帥,姜維的武功到底咋樣?
    作為蜀漢後期的全軍統帥,大將軍姜維的武藝到底如何呢?很多三國迷朋友彼此也爭執不休,始終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姜維的武藝是不是能與蜀漢五虎旗鼓相當呢?歸根結底,要推斷一個武將的武力值,還得從他的戰鬥表現來進行判定,這是最直接的依據。當然,也要與其他武將之間進行參考和對比,才能夠更加準確。
  • 並非扶不起的阿鬥~後主劉禪傳(十九)——姜維北伐
    姜維率兵出隴右接應,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朝廷授予姜維符節。秋,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依傍曲山(今)築兩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徵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史陳泰統兵抵禦。
  • 三國古戰場:鐵籠山
    「不到鐵籠山,不解三國古戰場文化」。8月17日,天水在線和武山縣信息中心一行走進武山縣鐵籠山古戰場,憑弔三國古蹟之地,感受巍巍鐵籠山之魅力。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洩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裡」,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武山鐵籠山明萬曆《寧遠縣誌》記載:「鐵籠山,又名鬥底山,其狀如鬥,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蹟龍山、空蟬、觀音三寺。」
  • 【青春分享】三國古戰場——武山鐵籠山古戰場
    「不到鐵籠山,不解三國古戰場文化」。8月17日,天水在線和武山縣信息中心一行走進武山縣鐵籠山古戰場,憑弔三國古蹟之地,感受巍巍鐵籠山之魅力。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洩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裡」,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武山鐵籠山明萬曆《寧遠縣誌》記載:「鐵籠山,又名鬥底山,其狀如鬥,依山立寨以避兵,有古蹟龍山、空蟬、觀音三寺。」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誰?
    又過了10年,趙雲病死了,張郃戰死了,屬於五虎上將和五子良將的時代徹底宣告結束了,猛將效應一下子黯淡下來了,那麼,在三國後期,還有哪些人可以入選猛將前五名呢?
  • 天水在線航拍三國古戰場——武山鐵籠山古戰場
    鐵籠山,位於天水市武山縣西南35公裡處的高樓鎮境內。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解析:「在武山縣西部,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於武城山,圍困如鐵籠,故名。」據出土文物和地名資料考查,鐵籠山是一處三國古戰場遺址。山腳田地,時常會有刀、矛、箭頭等兵器出土,周圍地名也多和軍事有關。山北有「洩兵山」,傳說是姜維引兵攻堅的地方;另一村叫「馬跛裡」,傳為姜維戰馬受傷的地方;還有一村名「八營坪」,傳為姜維屯兵之處。
  • 我的大斧早已饑渴難耐,盤點三國的用斧高手
    三國是個亂世,經常戰亂,所以武將也很多。大多數武將是用長槍或者長刀,比如馬超,張飛,趙雲等用的就是長槍,衝鋒陷陣所無前,關羽,許褚,黃忠等用的就是長刀,勇猛無比。但比刀槍更重的武器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斧。斧類似於刀,但用斧的武將必須力氣過人,要不然打不了幾個回合就沒力氣了。三國既然武將眾多,英雄輩出,那用斧的高手都有誰呢?
  • 三國古戰場--鐵籠山
    鐵籠山由很多大大小小的山峰組成,其座座山峰險峻奇特,植被厚實,千峰疊障,雲騰霧繞,絕壁處處,溝壑縱橫,地勢十分險要,好進難出,故曰「鐵籠山」。鐵籠山是漳縣東土關隘,武山西境屏障,是古戰場、古文化的豐碑。有詩曰:「鐵籠險峰懸蒼穹,雲暗雁鳴柏森森。姜鄧鏖戰留遺蹟,猶聞兵戈馬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