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漢後期的全軍統帥,姜維的武功到底咋樣?

2020-12-09 元哥說歷史

作為蜀漢後期的全軍統帥,大將軍姜維的武藝到底如何呢?很多三國迷朋友彼此也爭執不休,始終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姜維的武藝是不是能與蜀漢五虎旗鼓相當呢?

歸根結底,要推斷一個武將的武力值,還得從他的戰鬥表現來進行判定,這是最直接的依據。當然,也要與其他武將之間進行參考和對比,才能夠更加準確。

姜維初次出場是在諸葛亮北伐攻打天水關的戰役中。諸葛亮設下「調虎離山」之計,派趙雲率兵準備乘虛拿下天水。沒想到被姜維識破,來了「將計就計」,提前在天水城外設下埋伏,張網以待。趙雲來到城下,正欲攻打,伏兵四起,姜維「挺槍躍馬」殺出來了。

原著中說,趙雲「挺槍直取姜維。戰不數合,維精神倍長」。「精神倍長」是不是說明姜維有優勢呢?未必。大家記得,在虎牢關之戰中,呂布追擊公孫瓚,被張飛攔下,張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但張飛並沒有佔上風;襄樊之戰時,關羽和龐德打鬥「二將戰有百餘合,精神倍長」也沒有說誰佔了上風。這說明「精神倍長」只是進入了亢奮狀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因為遇到了強大的敵人,必須要集中精力將自己的武力發揮到極致。

在與姜維的打鬥中,趙雲非常震驚,書中描繪了趙雲的心理活動:「誰想此處有這般人物!」這樣的描寫能說明趙雲落在下風嗎?當然也不是。趙雲隨諸葛亮北伐以來,根本就沒遇到個像樣點的敵將,西涼韓德號稱「有萬夫不當之勇」,四個兒子「皆精通武藝,弓馬過人」,但被趙雲在鳳鳴山一戰滅了滿門。隨後趙雲又力敵八將,打得眾魏將「陸續奔走」。此時的趙雲是蜀漢五虎僅存的碩果,雖「壽已七旬」,仍威名赫赫,是真正的天下第一猛將,在疆場上全無敵手。

趙雲從來不怕埋伏,他非常擅長打突圍戰,按照他的戰鬥風格,必須是「斬將破圍」。而在天水關遇伏,趙雲仍然是這個想法,要幹掉最囂張的敵將,破圍而出。但突然遇到了姜維這樣一個強手,短時間內不可能拿下來,而敵人的包圍圈可是越收越緊。諸葛亮安排的戰鬥計劃已經破滅,任務失敗,趙雲的必須首先保障部隊安全撤離才是上策,因此趙雲沒有與姜維糾纏不休,而是迅速撤退了。

所以說,趙雲並非被姜維擊敗,而是主動撤退。而姜維的武藝也得到了趙雲的認可,「誇獎姜維槍法,與他人大不同」。趙雲性情忠厚誠實,即使是敵人,也願意認可對方的優點。

那麼,姜維的武藝能達到什麼水準呢?咱們再看下一場戰鬥。姜維為了母親的安全,率兵去守冀城,在期間他率部出城去劫奪蜀軍糧隊,遇到蜀將張翼,兩人交鋒,「戰不數合」,王平又率領一支人馬趕到,「兩下夾攻,維力窮抵敵不住,奪路歸城」

這場戰鬥可以看出,在一挑二的狀態下,姜維打不過張翼和王平的聯手夾擊。王平和張翼只能算是二流水平的武將,但姜維仍然是「力窮抵敵不住」,這樣的戰鬥力怎麼可能與趙雲相提並論呢?米倉山趙雲發威,張郃和徐晃兩員曹魏一流猛將都不敢往前湊,所以結論很清楚,姜維的武藝比起趙雲來還差著一個很大的層次。

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猛將張郃都屢屢為難,給諸葛亮造成了很大困擾。而諸葛亮為了抗衡張郃,首先選擇的並非姜維,而是大將魏延。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安排馬謖和王平去守街亭,又派高翔去駐紮在列柳城,支擒馬謖。諸葛亮仍然不放心,張郃太厲害,「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然後派出了魏延。這個安排也說明,在諸葛亮的心目中,蜀漢軍中的第一猛將仍是魏延。

諸葛亮死後,魏延作亂,率部到南鄭關堵截蜀軍主力的退路,姜維與楊儀商議:「魏延勇猛,更兼馬岱相助,雖然軍少,何計退之?」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姜維仍然如此忌憚魏延,可見在姜維本人的心目中,也承認自己武藝不及魏延。

魏延作亂,燒絕棧道,上表朝廷,後主劉禪說:「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可見在劉禪心目中,也認為蜀軍中無人能敵魏延,當然包括姜維也不行。

通過以上諸葛亮、姜維、劉禪的觀點來看,姜維的武藝應遜於魏延。

姜維的作戰風格比較獨特,屬於興奮型的戰將,遇強不弱,遇弱不強。打了雞血興奮起來,敢和趙雲惡鬥;狀態不好的時候連鄧忠這樣的毛頭小子也搞不定。越是危急時刻,越能超水平發揮——玩的就是心跳。

鐵籠山之戰,郭淮和羌兵突然襲營,姜維措手不及,慌忙逃跑,武器都沒來得及拿,箭也丟了。郭淮窮追不捨,危急時刻,姜維空手接箭,反身射死郭淮。

長城之戰,姜維遇到鄧艾的兒子鄧忠,雙方交鋒「三四十合,不分勝負」,姜維見鄧忠槍法「全無半點放閒」,就詐敗而走,暗箭射之,被鄧忠早有防備避開,一槍刺向後心,危急時刻,姜維挾住敵人槍頭,拔出劍來,驚退鄧忠。

疆川口之戰,姜維遇魏將楊欣攔截, 一個回合擊退楊欣,然後追射之,連射三箭,都沒有射中,姜維發怒折斷雕弓,策馬再追,卻馬失前蹄,栽落塵埃,楊欣回馬來殺。危急時刻,姜維一躍而起,一槍刺中楊欣坐騎的馬頭,反敗為勝。

通過上面這三場戰鬥,我們可以看出,姜維的發揮並不穩定,但他的反應速度非常迅捷,總能在危急時刻超水平發揮釋放大招,轉敗為勝。

侯河之戰、沓中之戰,姜維與魏軍主帥鄧艾兩次單挑廝殺,一次是「數十回合」不分勝負,一次是「十餘合」仍然是平手。

這兩場戰鬥也能看出姜維的武力值和鄧艾基本上是在同一層次,屬於一流戰將中等偏弱的水平。低於張郃、魏延,和樂進、凌統相近,在三國武力排行榜上只能排到二十七八名以外了。

相關焦點

  • 帶你認識三國後期姜維北伐時的蜀漢五大名將
    但姜維在這11次戰鬥中,獲得了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從戰績方面來看並不吃虧,但從戰略角度依然是曹魏佔據優勢。而通過這11次戰鬥,也讓我們認識了一批蜀漢後期的名將,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們:一,廖化
  • 【盤點三國】帶你認識三國後期姜維北伐時的蜀漢五大名將
    但姜維在這11次戰鬥中,獲得了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從戰績方面來看並不吃虧,但從戰略角度依然是曹魏佔據優勢。而通過這11次戰鬥,也讓我們認識了一批蜀漢後期的名將,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們:一,廖化
  • 洮西之戰:姜維的巔峰之戰,蜀漢的迴光返照
    姜維公元253年,蜀漢大將軍費禕在歲首大會被曹魏降將郭修刺殺,這對於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但對於姜維來說,卻是個機會,至少以後北伐可以多帶點兵了。事實也是如此,費禕死後次年,姜維「加督中外軍事」,正式成為蜀漢軍方一把手。每欲興兵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 蜀漢名將姜維,如何展露鋒芒得諸葛亮看重,守衛蜀漢邊疆
    在最開始姜維侍奉在馬尊手下,但卻因為諸葛亮率兵來襲時姜維的舉動令他疑惑,無奈之下受到猜測的姜維就投降於蜀漢政權之下,得到了宰相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知道姜維頗有才華,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皇帝身邊的左膀右臂。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才逐漸開始嶄露頭角,官拜大將軍獨自掌控著兵權,繼續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業。曾經與曹魏名將鄧艾等人交戰,雖有失敗,但也屢次勝利。
  • 我們該如何評價蜀國後期名將姜維?
    對於三國後期蜀國的將領姜維而言,這是一個在歷史裡也並不甚被關注的人物。一方面,是因為三國裡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禕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而已。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鍾會謀反一事。
  • 黃皓妄圖用來接替姜維的人,真實水平到底怎麼樣
    蜀漢後期,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大將軍姜維見黃皓過多幹預朝政,請求殺死黃皓,但是劉禪不許。
  • 蜀漢在將才凋零的情況下,只能重用姜維、夏侯霸這些魏國降將?
    蜀漢在將才凋零的情況下,只能重用姜維、夏侯霸這些魏國降將?蜀漢後期基本就蜷縮在益州這個地方了。益州這個地方從來就沒出過名將,不然劉璋也不會死那麼快。蜀漢的益州就不一樣了,因為有荊州集團,以及劉備漂泊半生帶來的初創成員。劉備入蜀後可能還有個鎮反的過程。李恢這期間被抓,但是劉備回來後親自過問,立即就放了李恢並提拔為益州別駕。周群、張裕都善於佔卜,都預言劉備出兵不利,但是周群舉茂才,張裕被棄市。這個區別對待特別明顯。也可能少部分站劉備得益州士人,其後代在蜀漢混的也不錯。但因為本身不是大族,在蜀漢滅亡後失去靠山,又是魏晉的敵人,於是不值一提。
  • 姜維北伐,大部分時間都是勝利,為何沒能改變蜀漢滅亡的結局?
    諸葛亮五次北伐,使得曹魏提心弔膽,之後姜維更是十一次北伐,給曹魏增添諸多麻煩,看起來似乎蜀漢地戰力是非常強悍的。然而最終蜀漢還是被魏國給滅掉了,為啥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卻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呢?姜維北伐我們先來看看姜維十一次北伐的戰況到底如何,是否真的如大家所說,大部分都是勝利的?
  • 三國後期的蜀漢五虎上將都是哪些人?
    最後一員大將在張飛被殺後七年後病故,就這樣五虎上將走過了他們的光輝歲月,沒有英雄的時代,這時間是寂寞的,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又一批英雄開始馳騁疆場,蜀漢後期如果要數大將的也不過是這幾位,也可以暫叫他們蜀漢後期的五虎上將。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27字遺言,但姜維卻沒記住,否則蜀漢不會滅亡
    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此時無聲勝有聲,《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也在為蜀漢擔憂,留下了二十七字遺言,只為保蜀漢有再起之勢,可惜姜維並沒有重視諸葛亮的話,導致蜀漢滅亡。 諸葛亮臨終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先後經歷蔣琬、董允、費禕三大臣執政,共計十九年。三大臣相繼病逝後,姜維成為蜀漢主導軍政的一把手,而王平則成為蜀漢重要前沿重地漢中的一把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的姜維開始了更加激進的北伐戰役。
  • 姜維人生最漂亮的大勝——洮西會戰
    姜維是蜀漢後期的主要軍事將領,他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事業,我們欣賞他一以貫之的堅持精神,然而蜀國國力實在弱小,姜維的北伐也沒能成功。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在不少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姜維和鄧艾之間的關係,正如同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二者的能力和水平,是比較接近的。
  • 姜維有沒有窮兵黷武 蜀漢滅亡責任在不在姜維
    王經認為蜀軍遠道而來,此時應予以痛擊,於是在與未與陳泰等人會合前便渡過洮水(水名,源出甘、青兩省邊境,流經甘肅西南部匯入黃河),自行向姜維發動進攻。輕敵者必敗,這是驗證過無數次的真理,何況面對的還是善於正面野戰的蜀漢軍隊。結果可想而知,王經被打得大敗,在率敗軍渡過洮水返回狄道時又被姜維追上痛擊,魏軍將士戰死、溺亡的總共有好幾萬人。最後,隨王經退回狄道的魏軍僅剩萬餘人。
  • 除了廖化,蜀漢後期真的無人可以做先鋒?千萬別忽略了這三人
    在蜀漢後期,五虎上將相繼殞命後,軍中可用之人實在是屈指可數。尤其是諸葛亮死後,姜維、魏延等人在軍中尚有顯赫之威,而軍中可戰之人分為兩類。 蜀漢人才 而在蜀漢人才凋零之時,有了一句這樣的傳聞: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廖化
  • 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是關羽、諸葛亮、姜維還是劉禪?
    公元263年,大將鄧艾率領奇兵繞過姜維的正面防線,飛度陰平,奇蹟般出現在江油城外。姜維想要回身追擊,卻被鍾會牢牢牽制。於是鄧艾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江油和綿竹,直抵成都。後主劉禪眼看大勢已去,派人向鄧艾遞交降書。等到鄧艾大軍到來時,劉禪讓人將自己捆綁起來,親自到鄧艾軍前請降。鄧艾親自為劉禪鬆綁,並燒掉了捆綁用的繩索。
  • 三國後期人才凋零,蜀漢缺少的究竟是什麼?(一)
    本文主要討論一下三國後期蜀國勢微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核心的缺失其實如果單單從人才的角度上看,蜀國後期未必枯竭,但缺少的是知人善任的領頭人。準確地說,缺少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或者說是核心凝聚力。蜀漢的早期,是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三人協力同心,欲共圖大事。
  • 魏國投靠蜀國的將軍個個強悍,最強的直接掌管蜀漢軍權
    在蜀漢後期諸葛亮掌權的時候,也十分注重人才的重要性,甚至不惜挖牆角,竊取魏國的將領。赤壁之戰後,劉備率軍攻取益州,降服劉璋後,就與諸葛亮,法正等謀劃漢中。當然劉備手下的將領也很賣力,其中就屬黃忠最較勁,雖然打的艱辛也立軍令狀,但最終刀劈夏侯淵,奪得了漢中的主動權。曹操聽說夏侯淵被斬,頓時大怒,率大軍與劉備決戰漢中。
  • 傅氏名人--三國蜀漢後期大將、關中都督傅僉
    --263年),義陽(治今湖北棗陽)人,傅肜之子,蜀漢後期大將。僉長於謀略,並頗有膽勇,姜維甚愛之。傅僉官至關中都督。魏國攻伐蜀漢時,傅僉防守陽安關,兵敗戰死。家庭成員父傅肜:蜀漢將領,隨劉備攻伐吳國,軍敗身死。子傅著:蜀漢亡後,沒入奚官,後被司馬炎赦免為庶人。傅募:蜀漢亡後,亦沒入奚官,後被司馬炎赦免為庶人。
  • 蜀漢張嶷的列傳字數,僅次於孔明、法正、姜維,為何默默無聞
    上篇:張嶷名氣不如關羽張飛,陳壽為何給他的個人列傳字數,遠超關張 07「升官」啦 據說當地也是民風剽悍,居民不願意服從蜀漢的管理,連續好幾任太守,走馬上任都被殺害,包括張嶷的好朋友龔祿也不幸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