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島坐新幹線,到達京都只要一個多小時。當日下午,旅行的第一站就去了提前預約好的桂離宮。
去京都的遊客很多,但是真正到過桂離宮的則是鳳毛麟角。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大部分遊客只喜歡去別人都去過的網紅景點,低調桂離宮根本不在普通遊客的雷達上;其二,作為日本皇家園林的桂離宮實行預約制度,很多時候一票難求,大大增加了參觀的難度係數。
日本宮內廳官方網站上可以預約參觀桂離宮(Katsura Imperial Villa),但是一票難求,建議越早預約越好
桂離宮旁的日本「一戶建」民居大門
桂離宮旁的神社
預約參觀券。從2018年年底起,桂離宮在預約的基礎上加收1,000日元的門票
最初知道桂離宮的存在是在Lonely Planet · Japan上。書中說,「(the place)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the pinnacle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design」(「桂離宮被廣泛看作是日本傳統建築和園林設計的巔峰之作」)。
後來進一步查找資料,得知1930年代躲避納粹迫害的德國建築學家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在參觀過桂離宮後發出了「這裡美得讓人落淚」的感嘆。陶特本人也因此被認為是桂離宮的「發現者」。之後,同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家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也先後參訪桂離宮。三人無不對桂離宮表現出深深的眷戀。他們一致認為,建於17世紀的桂離宮庭園處處散發著「現代性」,這是十分值得尊重和敬仰的。
樸拙的桂離宮御幸門。籬笆牆後著白色襯衫者是監視遊客一舉一動的宮內廳安保人員
桂離宮內一角
桂離宮始建於1615年,是由後陽成天皇的弟弟八條宮初代智親王創製。雖然面積不大,其間卻在水面之中營造了大小5個島嶼,島上建有可供小舟停靠的書院和茶室。創建至今,桂離宮從未遭受過火災,因此這裡基本完整保留了建設初期的歷史風貌。而關於桂離宮的得名我並沒有在官方旅遊材料上看到解釋,我推測名字源出庭園旁的「桂川河」,而離宮則是漢語詞彙,比較好理解。
桂離宮的參觀實行預約制和導遊制,線路是固定的,全程一個小時,步行一公裡。在預約時可以選擇日語和英語兩種服務,由於我預約時英語的席位已經全部滿額,所以不得已預約了日語團。在預約時段前20分鐘入場,憑護照和1000日元領取了門票後在一個小型展廳裡等候導遊的到來。其間可以選購紀念品或觀看關於桂離宮的紀錄片。
松琴亭。名字出自拾遺集卷八雜上的「琴音在山峰之中的松間飛揚」一句
松琴亭一角與小島
松琴亭內景
桂離宮園林一角
到達桂離宮的當天間或下著小雨,心想這是觀覽園林最好的天氣。我所在的導遊團大概有十餘個遊客,除了一對講法語的中年夫婦,其他都是本土遊人。一路上大家不時發出驚嘆,手中的相機持續高速運轉。我並沒有租借語音導覽,因為我覺得導覽內容無非是陳述歷史事實,誰在哪年建了什麼房子或者哪個名人曾經到訪過這裡。我一向認為,對於美的事物從來不需要別人指點,你眼中的美也許別人看來卻只是平庸。即使別人努力勸說我凡爾賽是西方園林的扛鼎之作,我也會固執地認為東方迂迴遮掩的茅屋和池塘更加耐看。
桂離宮書院建築群一角
桂離宮制高點處的賞花亭
園林堂。桂離宮官方中文手冊上對這裡的說明是:「在賞花亭的山腳下,有一個本瓦茅寶形結構屋頂的佛堂。現在只剩下建築部分,裡面什麼擱置也沒有。它和離宮的整體氣氛有些異樣,但又別有一番風景」
不規則的小路
跨過一道小橋就是書院建築群
水中木橋...
...園中小路都滿是禪意
月波樓茶亭內景
月波樓。我以為桂離宮參訪的高潮部分就是壓軸的月波樓。室內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與窗外的日式園林都是無以復加的經典之作
除註明來源,一切圖文為作者原創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並轉發讓更多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