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跑步時為什麼說跑步頻率是最重要的呢?為什麼總是強調跑步的頻率?而不是跑步的步幅?難道不是腿邁的越大就跑的越快麼?很多人其實還搞不懂這個問題,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但是簡單的答案,人們卻並不容易理解!
一、步頻
跑步頻率呢?是指跑步時雙腳轉換支撐點的頻率,也就是換腳的速度,他是跑步技術的一個關鍵點。在跑步的過程中,一開始雙腿都是自由落下,然後讓重力帶動我們前進,如果雙腿換的快的話,那麼也就跑的越快。就是這麼的簡單。
相反的,當我們邁著大步向前跑時,速度就會變慢,主要還是因為加大了步伏,雙腳落地轉換的速度就會變慢,而且很容易受到重力的幹擾,那麼這就會降低我們跑步時的速度,所以當我們邁著大步向前跑時,速度也就會變慢。
在你跑步時,即將通過終點線要開始停步的時候,其實就會發現,步伐實際上會拉長,大腦裡會出現一個意識,讓你減速,所以在那時身體就會拉大步伐,再前進的動力中,相當於是產生了一種制動的效果,其實換一句話也就是說,身體最快的減速方法就是抵制出現的重力,在減速時也對髖關節和膝關節產生了極大的壓力,所以減速是更消耗體力的!
二、控制速度的參數
在跑步的過程中,不論我們是跑得快還是跑得慢,我們肌肉的柔軟度都會降低,運動時所帶來的衝擊,跑步的時候著地的動作也會變得更加的輕盈,而不是用那種特別大的步伐,踩在地面上那麼沉重。所以說速度和步頻是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主動控制跑步速度的唯一參數。
大家都在物理課本上學習到重力加速度是一個常數,那麼我們運用重力的這個能力就是一個函數,那麼如果是函數和常數的話,他一定是有變量的,那麼它的變量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它的變量就是我們跑步時身體前傾的角度,還有跑步頻率。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當我們跑步時,身體往前傾,但是腳卻並沒有前進,產生新的支撐點時,你肯定會摔倒,但是如果你的身體稍微前傾,再加上慢慢的移動,你這個腳步,那麼就可以避免摔倒,當你的身體前傾的幅度越大時,你的身體條件反射為了避免摔倒腳步移動的速度也就會越快。
跑步頻率和身體前傾的角度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共生關係的。當你上前落下的角度越大時,你的雙腳落地轉換的頻率就會越來越快,也就是步頻非常的高,那麼你自然也就會跑的非常的快。
所以說我們在跑步的時候不應該所以說我們在跑步的時候不應該增加跑步的頻率主動增加跑步的頻率,而是應該先增加跑步時身體前傾落下的角度,讓自己的步頻自己跟上。
你難道還不相信嗎?如果想要驗證這個結論是否正確,那麼可以多看看高水平的跑步賽事,就算是跑步新手,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精英與普通跑者之間的差別,所以他們之間的差距在哪裡?還是在與跑步的關鍵——步頻。
結束語: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要謹記在心的是,高步頻是不需要肌肉用很大的力氣的。而你應該做的則是在跑步的過程中,避免用力讓肌肉過度的緊張或者緊繃,要讓肌肉變得有彈性,而腳與地面之間只需要輕微地離開,不需要把腳抬得多麼多麼的高,這樣也可以保持體力,維持關鍵的跑步姿勢,跑步時要抬頭挺胸,注意力,一定要集中,這樣你就會發現其實你跑步並不是很累,還能跑得更快更遠,突破你對自身跑步的一個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