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分析發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創新」一詞出現高達15次之多。「十四五」規劃建議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增長動能地位,進一步凸顯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高精尖人才是我國搶佔科技發展國際競爭制高點、推動重大科技任務攻關、構築發展新優勢的主要力量。於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培養造就高精尖人才隊伍。(11月6日 中國組織人事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隨著對人才的重視力度、培養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人才湧現出來,但是,中國的人才需求與供給之間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精尖」人才依然匱乏。不難看出,「高精尖」人才的缺乏,是阻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要解決人才短板難題,就要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更要在「選、育、留」上下功夫,讓越來越多的「高精尖」人才成長起來,願意服務地方發展,為推動發展注入澎湃人才力量。
精準招才,釋放「高精尖」人才吸引效應。當萬事俱備,只欠人才的時候,是最讓人焦急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讓人降低引進人才的標準,這其實是對事業的一種阻礙。或許,引入的人才能夠填上這個崗位的空缺,但是卻不能彌補人才的短板,因為這個人才,並非是需要的「高精尖」人才,自然在效果上就不會那麼好。在引進人才的時候,要精準引進人才,以「高精尖」人才崗位需要的標準去引進人才,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讓更多的人看到人才在崗位上的巨大收穫,實現「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釋放「高精尖」人才吸引效應。
統籌育才,開闢「高精尖」人才綠色通道。在培育人才的時候,要明確「為誰培養人」,只有找準人才使用的方向,才能確保培訓的方向正確。不難得知,培育「高精尖」人才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崗位,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揮在那。「高精尖」人才也是社會中的人,要統籌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實際需要,科學制定「高精尖」人才的培育計劃,為人才快速成長開闢綠色通道,為「高精尖」人才成長按下「加速鍵」。
事業留才,構築「高精尖」人才發展平臺。培養一個人才不容易,培養一個「高精尖」人才更不容易,要讓人才留下來,用「柔性」方式比用「硬性」方式留人辦法更好,前者是留心,後者是留身,只有讓「高精尖」人才自願留下來,才能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地方發展中去。要引導「高精尖」人才留下來,激勵機制要公平公正,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採取「定製式」服務,有效提升「高精尖」人才待遇保障,以「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理念,讓「高精尖」人才更有獲得感。事業才是「高精尖」人才的載體,要為他們搭建幹事的平臺,在工作中有收穫,才能在崗位上留下來。
「好刀要用在刀刃上」。要把「高精尖」人才用在更適合的地方,在引進、培育人才上,就要更加精準,符合崗位的實際需要,在留住人才上多一些誠意,自然能讓更多「高精尖」人才服務國家的重大戰略,為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