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與德國戰俘同舟赴法國

2020-12-22 金臺資訊

(本文系《紅色起點——南昌起義全記錄》節選,作者:易宇 祥林 徐雁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20年11月7日,一艘法國郵船「波爾多斯」號將要駛離上海港。那時的人們都不知道,它將載運一個後來會名揚世界的乘客去歐洲,他的名字就是周恩來。

這艘船停泊在黃浦江上各式各樣的外國商船、兵艦之中,船尾的法蘭西國旗淹沒在五花八門的萬國旗中,在海風中有氣無力地擺動著。在那個時候,從中國開往歐洲的船隻比往時多。

當水手們裝好了煤和淡水,升起了火準備起錨出海時,常可以看到一隊隊穿著除去了軍銜的舊軍服的德國士兵魚貫從舷梯走上甲板。這些金髮碧眼的條頓武士們默然無語,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和優越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是戰敗國,根據《巴黎和會》的規定,德國在海外的殖民地被戰勝者英、法、美、日等國瓜分;中國雖然也是名義上的戰勝國,但德國戰前霸佔中國的膠州灣並沒有歸還給中國,而是由日本接收。

自然,原本在青島等地養尊處優的德國佬以及被扣中國作為戰俘的那些日耳曼武士只能捲鋪蓋回鄉了。作為戰勝國的法國。出資租船運送這些德國人返程。

待這些戰俘安置就緒之後,往往從碼頭的另一側又打開入口,立時湧進一群穿著各色衣服的乘客。那些深諳經濟效益的船長叼著菸袋,捻著紅黃相間的濃密鬍鬚,居高臨下地俯視著有些踉踉蹌蹌的乘客,眯起眼睛,露出一絲笑意。他們順便運一些並非戰俘的旅客到歐洲去,又可以多賺一筆錢。空著的艙位總不能自白地浪費,有錢不賺就連上帝也不會原諒。此次從上海啟航的「波爾多斯」號是一艘具有十層艙位的兩萬噸級巨型郵輪,從上海港到法國南部的馬賽港,需要用36天的行程。

周恩來坐在船頭的甲板上,沐浴著海風。他的艙位是在郵輪最底層的大統艙內,同行的人因經受不住海浪的起伏顛簸,早早地回去休息了。

算起來,周恩來還是天津南開大學的第一批學生。南開大學原本是南開學校的大學部,在1919年暑假開學後改名為南開大學的,而周恩來恰巧在這個學部的文科學習。

但此刻他已經不是南開大學的學生了。因為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他曾被捕入獄,按當時南開大學學籍的管理規定,他已失去南開學籍。學校的創辦人嚴修為失去這樣一位資質俱佳的弟子感到惋惜,便出資500元送周恩來出洋留學,希望他日後有所成就。

周恩來生於南北水陸交通的要衝——江蘇淮安,淮安古時曾出過項羽、韓信,是人傑地靈之所。周恩來幼名大鸞,從小過繼給叔父,為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和乳母江氏所共同養育長大,故有「三母育大鸞」之說。

周恩來此次並非是第一次出洋,他以前曾被官派到日本留學,逐漸接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理論和河上肇等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

周恩來到了法國,但並沒有在法國長久停留,而是乘船渡過英吉利海峽到倫敦,考察了英國的工人運動;他打算到英國蘇格蘭的愛丁堡上學,但在英國生活費比法國貴得多,所以他又回到了法國。在巴黎,經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之一的北京大學哲學講師張申府及其妻子劉清揚的介紹,周恩來加入了巴黎的共產主義小組。

法國一時成了中國進步青年聚集的中心。

巴黎以南的盧瓦雷省有個叫蒙達尼的小鎮,鎮上有座蒙達尼公學和蒙達尼女校。這裡有蔡和森、李富春、李維漢、王若飛、向警予、蔡暢等140名中國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

由於德國生活費比法國更低廉,1922年3月,周恩來移居德國。在西歐,他進一步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於當年發表了《評胡適的(努力))一文,就當時國內的局勢提出:「真正的革命非要有極堅強的革命軍不可,沒有革命軍,軍閥是打不倒的。」

應該說,早期赴國外探求革命真理的先驅者主要關心的是政治,留意於軍事的人很少。像周恩來這樣注重軍事並有意於在中國建立新式軍隊者,更是鳳毛麟角。而且周恩來又是一個典型的實幹家,不像一些抽象地研究理論的人那樣空論。

歷史的選擇,就這樣決定了周恩來會成為中國共產黨軍事工作的最初奠基者。

想以革命軍來打倒軍閥,這是因為中國近代的政治是典型的軍閥政治。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和隨之成立中華民國後,神州大地上出現了一派持續混戰的局面,國事日非。人民生活比清政府統治時更苦。打倒了一個姓愛新覺羅的滿族皇帝,中華大地上出現了無數個割據一方的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即帝國主義支持的封建軍閥。

近代中國的軍閥政治,始自曾國藩。太平天國農民造反,天下大亂,清王朝的經制軍隊即「吃皇糧」的八旗和綠林兵腐朽不堪戰。在此情況下,滿清統治者只好「放權」,讓地方豪紳自己興辦團練,進而建立自籌薪餉的軍隊。於是曾國藩創建湘軍,李鴻章創建淮軍,左宗棠建立左系湘軍……這些私人軍隊雖然把「長毛亂黨」鎮壓了下去,可是清,政府卻自此也被架空,國家的軍事大權落到軍閥們手中。這些手握兵權的大員還不同於古代那些權臣,背後有外國勢力的支持,皇族們輕易動他們不得。曾、左、李相繼病死後,他們的徒子徒孫們卻仍手握重兵,尤其是那個袁世凱控制由淮軍發展演變成的「北洋六鎮」雄兵,是全國最大的軍事實力派。「鎮」是清王朝仿照西洋人的新式練兵法和日本的「師團」而編成的單位,相當於現在軍隊的「師」。清末在全國準備編練新軍36鎮,每鎮下設步、馬、炮、工程、輜重等兵種。然而清王朝到了末年,已是百孔千瘡,腐敗透頂,豈是編練幾鎮新軍可以支撐的?物必自腐,而後蟲蛀之。

清皇室直到倒臺的時候,新軍也只練成14鎮,兵力約20萬人。花費了無數國幣帑銀練成的14鎮新軍,不僅沒能支撐住愛新覺羅氏的江山社稷,反倒成了軍閥們擁兵自重的資本。在這些新軍中位於北京附近的有6鎮,稱為「北洋六鎮」,乃是拱衛京師的精兵,可稱是操居中馭外之勢。清朝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時,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就看出袁世凱兵權太重且居心叵測,想殺之而奪其軍。然而朝中大臣皆言如此必起兵變,而且駐京使館的洋大人又出面幹涉,結果保住袁世凱一命。此後袁世凱雖被趕回河南老家,卻仍然遙控其6鎮軍隊。

辛亥革命以1911年10月10目的武昌起義而爆發後,清政府指揮不動北洋軍,只好再請袁世凱出山。而袁某人卻以這「北洋六鎮」精兵為籌碼,內逼清帝遜位,外迫孫中山交權。孫中山在取得袁世凱建立共和的允諾之後,遂辭去臨時總統而讓權。

袁世凱竊得國家權柄之後,食言而肥,欲登基自立為帝,建中華帝國,定國號為洪憲,惹得普天之下人神共憤。1916年末,蔡鍔、孫中山起而護國,南方數省宣布自治,繼而起兵伐之。袁世凱眾叛親離,羞忿交加,一病不起,不足百臼便在國人的唾罵聲中嗚呼哀哉了。

袁世凱雖已身歿,北洋軍閥勢力仍在,分化成直、皖、奉等派系,都割據幾省地盤,各路軍閥還連年混戰。老百姓本指望止戈為文,化劍鑄犁,過幾天太平日子,誰料想赤縣神州依舊是白骨露於野,民不聊生。

國家積弱不振,有識之士紛紛挽袂而起,遍求強國救民之道,以期挽解黎民於倒懸之苦。

孫中山雖然一再起兵,討袁、護法、北伐,依靠的卻是西南軍閥。這些粵、滇、桂、湘各省的軍閥都以擁孫為討得薪餉的手段,全無一點革命色彩。孫中山能從海外華僑那裡募得款子,一些武人還能表面效忠,一旦北洋軍閥以更多的錢收買,馬上就會發生叛亂或兵變。1922年孫中山最信任的陳炯明率粵軍叛亂並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就證明依靠軍閥的道路根本走不通。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探求解救民族危亡道路的志士仁人紛紛向國外尋求真理。在本世紀初,絕大多數出國求學的人東渡日本。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南陳北李」即陳獨秀、李大釗,就分別畢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和帝國大學,在那裡他們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將其傳回中國。

自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並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中強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後,中國人反日情緒高漲,留學日本的風潮減退,留學法國叉成風潮。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戰場上的參戰諸國青壯男丁大多應徵入伍,在戰爭中後期開始的塹壕戰又成了不折不扣的「絞肉機」,一次大的戰役下來,雙方傷亡數萬乃至數十萬士兵成了尋常之事,這便使人力資源原本就匱乏的歐洲諸國如雪上加霜。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參加了協約國對德宣戰,歐洲列強原本並不以為意。因為從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時期起,列強的潛意識中就形成中國軍隊戰鬥力太弱的印象,況且中國距離歐洲主戰場又遠,對戰局起不了多大的影響。

北洋政府沒有派軍隊遠徵歐洲,只是象徵性地派一些華工去歐洲的協約國,幫助其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中國士兵雖然孱弱,中國勞工卻以價格低廉和善於吃苦耐勞而令白皮膚藍眼睛的洋人刮目相看。

缺乏精壯勞力的國家中,又以法國為甚,戰爭中的一些重大戰役,多是發生在法國境內,故此一方面戰爭破壞較為嚴重,另一方面人員傷亡也較諸國為多。至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華工以受法國政府僱傭者為多,也最為著名。

於是,吳稚暉、李石曾、吳玉章、蔡元培等人發起了留法勤工儉學的運動,號召中國青年學生到法國去,以半工半讀的方法,既學習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技術,又比較容易得到法國政府的認同。當時的「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以後成為維護蔣介石專制統治的一條亂咬人的瘋狗,被馮玉祥以諸葛亮罵王朗的語氣稱為「蒼鬢老賊,皓首匹夫」,不過他在促進旅法勤工儉學這一點上還是起過積極作用的。

旅法勤工儉學的號召,與當時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希望借鑑西方「民主科學」以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的強烈願望不謀而合,因此赴法勤工儉學運動一時間成了一種風氣,成了中國先進青年尋求真理的一條道路。

周恩來和其他許多有志的革命青年,恰恰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選擇了赴法國之路。不僅22歲的周恩來此時如此,毛澤東當時最好的朋友蔡和森也去了法國,聶榮臻、陳毅、鄧小平、李維漢等也到了那裡。宣布與蔡和森不要傳統的婚姻形式而結為「向蔡同盟」關係的向警予作為一個思想解放的女性,也去了法國。

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的老師徐特立,此時雖然年已43歲,也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成為當時年紀最大的留學生。

這時在長沙任小學主事的毛澤東,也積極籌辦赴法勤工儉學事務,親自向章士釗等人募捐,並親自送一批湖南的赴法生去上海登船。可是毛澤東本人卻沒有走,按他自己的說法,是要進一步搞清中國的事情。

後來有人遺憾,說如果毛澤東去一次西歐,增長一些現代科技和社會管理知識,可能建國以後的情況就大不相同。然而,正由於是根植於中國大地,才有了後來的毛澤東。

相關焦點

  • 戰俘新思維:二戰美軍最高指揮官提出,斷水斷糧餓死德國戰俘
    為了安置這些戰俘,英美聯軍就地在萊茵河畔就地建立露天戰俘營,也就是後來我們常說的「萊茵大營」(Rhine Meadow Camps)。可是,讓德國戰俘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入駐「萊茵大營」,相當於進入饑荒地獄。顯然對於戰俘問題,美國做足了充分準備。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提出了一個方案,叫做「戰俘新思維」。
  • 周恩來與鄧小平戰友情深
    20世紀20年代,有兩位中國青年,他們相繼赴歐勤工儉學,在異國他鄉相逢、相識、相知、相助,學有所成後,即回國效力。他們就是深受世人尊敬和愛戴的當代偉人周恩來和鄧小平。相識在法國巴黎1920年1l月7日,時年22歲、風華正茂的周恩來從天津到上海,登上了一艘法國郵輪赴歐勤工儉學。在歐洲,他一面工作、學習,一面深入了解當地經濟、政治及人民生活等方面情況,從中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他不辭辛苦,到處奔波,足跡遍及西歐各主要國家的首都,如巴黎、倫敦和柏林等地。
  • 英國戰俘母親病危,向德軍請假回家,德國皇帝給了這樣的回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馬恩河戰役中,由於英國、法國和比利時軍隊的強烈抵抗,所以導致德軍的「施裡芬計劃」破產,德軍損失了22萬人。而英法聯軍的損失更在德軍之上,共死傷26.3萬人。除此之外,還有一大批英法士兵和軍官被德軍俘虜,而英國29歲的陸軍上尉羅伯特·坎貝爾就是俘虜之一。當時羅伯特因為在戰場上身負重傷而被德軍送入了醫院,傷好後,他就被轉移到了戰俘營。
  • 青春作伴好還鄉——蘇聯戰俘的歸國之路
    根據戈利科夫的報告,在1945年戰爭結束之際,大約有500萬公民在蘇聯境外,大多數是所謂「東方勞工」,也就是被裹挾到德國及其他國家的強制勞工。此外還有170萬戰俘,包括在德國武裝部隊和警察部隊服役的戰俘。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通敵者,他們與德國軍隊以及各種各樣的戰俘(通常是這些人的家屬)一起撤退。
  • 此戰法國的倔強讓德國驚訝,讓英國感嘆,龍德施泰特:軍人的典範
    ,以他們倔強的頑強冒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硬是拖住了德國B集團軍的11萬人,為「大撤退」贏得了寶貴時間。要知道當時的德軍正處於鼎盛時期,他們的「閃電戰」讓盟國無力抵抗,而反觀法國這個陸軍強國,卻早已在德軍的進攻中不堪一擊,花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也成為了擺設。
  • 周恩來小時候的故事!
    周恩來驚訝地說。 「是呀,這十多道關,也不知道要累壞多少種田人呢,這香噴噴的大米飯是種田人用血汗澆灌出來的。」媽媽一番深刻的教誨,不僅加深了周恩來對詩意的理解,更激勵他勤奮學習。周恩來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寫毛筆字。他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每天完成功課老師和布置的作業外,還要練習寫一百個毛筆字。有一天,周恩來隨媽媽到一個路途較遠的親戚家,回來時已是深夜了。
  • 從戰俘收容所走出來的數學家:格羅滕迪克
    「死亡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遇難,他和母親被關進法國南部的一家戰俘收容所。戰爭一觸即發,養父越看他越象猶太人心裡很不踏實,於是通過法國駐漢堡領事館將他送到巴黎父母身邊。親子分離的5年間,沙皮諾和漢卡為實現自己的作家夢,曾跑去參加西班牙內戰,充當戰地記者。當佛朗哥叛軍獲勝後他倆又逃回法國。由於他們的政治活動,夫妻二人被法國當局視作危險人物。短暫的團聚後沙皮諾很快被拘捕,輾轉送到德國「死亡工廠」奧斯威辛集中營,1942年8月遇害。
  • 一德國戰俘喜當爹,妻子還寄信到英國,問他高興不高興
    在朱維毅的《德意志的另一行淚 二戰德國老兵尋訪錄》裡,連配角都算不上,名字失傳,我們就叫他漢斯吧。 他眼淚狂飆,卻讓旁人哭笑不得,之後又會覺得後怕。
  • 周恩來認定終生伴侶標準:志同道合的戰友
    編者按:人民網黨史頻道連載了由余瑋著,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來》。周恩來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聖、大智大勇、鞠躬盡瘁。他出身名門,卻是苦難童年;從小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求索救國救民真理;拒絕蔣介石委任要職,發動組織指揮上海工人運動和南昌起義,實施戰略大轉移,力主毛澤東進黨中央領導核心;處置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赴國統區與蔣介石鬥智鬥勇,艱難推進民主進程;開國前夜,秉筆起草《共同綱領》,籌備開國大典,組建政務院,運籌抗美援朝,編制「一五」計劃;代表新中國走上國際舞臺,打開外交局面,實現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
  • 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如何讀《共產黨宣言》
    周恩來:找不到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病啊!周恩來1920年赴歐洲之前就讀過《共產黨宣言》。這一年,周恩來22歲。1921年3月,他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入黨。1922年8月,周恩來在《共產主義與中國》一文中說:「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國,實負有變更經濟制度的偉大使命。」「我們必須預備著,從事著,也永遠不許忘掉。」
  • 抗戰時期周恩來赴蘇療傷期間在共產國際活動的歷史考察
    [關鍵詞 ]抗日戰爭;周恩來;赴蘇療傷;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中圖分類號 ] A75 [文獻標識碼 ] A1939 年7 月10 日,周恩來不慎從馬背上摔下來,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因延安醫療條件有限,治療效果不理想,中共中央決定讓周恩來赴蘇治療。
  • 比利時人和法國人「離家出走」,逃避德國的佔領和「暴力」!
    在的1944-45之交是,然而,幾乎整個法國領土釋放,少數例外情況除其他外,還有拉羅謝爾和聖納澤爾的大西洋港口,這些港口不再對美國軍隊推進德國採取任何戰略優先事項,因此僅在1945年5月8日之後投降。損失,破壞,社會困境在7/8德國投降的那一刻。1945年5月,歐洲提供了破壞,疲憊和絕望的畫面。最初也是在法國計算受害者。
  • 「萊茵大營」中,三月內百萬德軍戰俘消失,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定
    1945年2月,30萬德軍戰俘落在了美軍手中,德國另外還有700萬左右的兵力。因此,英美兩國共同制定了一套處理德軍俘虜的方案,準備把這些德國戰俘關進已經解放了的法國北部。 然而,計劃不如變化快,在3月份的萊茵河西岸戰役中,東撤的德軍由於萊茵河上的大部分橋梁被炸毀,無法過河,故被美軍俘獲。加上之前被俘的德軍,總數達到了57.5萬人。這麼多的戰俘,原定的計劃行不通,如何處置這些戰俘成了一個大問題。
  • 周恩來12歲時的故事!
    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學校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哈哈哈!」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 一英國戰俘母親病危,向德軍申請回家,獲批後,他的行為讓人意外
    不得不說,德國這個國家真的是戰爭機器,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都是主要參戰國之一,而且總是和英、法兩國合不來。法國和德國應該是宿敵了,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失去了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一心想要找德國報仇雪恨,而德國也在防止法國報復,積極擴充軍備。
  • 紀念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一起回顧他一生中的這些瞬間
    1917年9月,周恩來赴日本求學,後排右一為周恩來。1917年9月,周恩來由天津登輪船赴日本。10月,他進入日本東京神田區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補習日文。1917年到1919年在日留學期間,他廣泛閱讀,尋求拯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的真理。這正如他在那首著名的詩篇中所表達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在這期間,他沒能進入理想中的日本大學讀書,但他開闊了視野,更有機會初步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真理。
  • 二戰德軍最硬的一仗,不僅擊斃敵軍10多萬,而且還俘獲60多萬戰俘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德軍閃擊法國,如果說德軍滅波蘭只用28天是因為波蘭弱的話,那麼德軍滅掉法國僅僅只用了43天的時間,就證明了德軍的強悍是名副其實,因為在德國和法國開戰之前,法國的陸軍可是號稱歐洲戰鬥力最強的軍團。
  • 如果世界上有完美的男人,那一定是周恩來!
    讀私塾的時候,周大鑾改名為周恩來。從父輩開始,周恩來家道中落。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他10歲即開始當家。周恩來在故鄉度過了12個春秋。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淮安,赴東北伯父處讀書。從此,他再沒有回去過。
  • 毛澤東與周恩來是如何交往的
    在周恩來的堅持下,毛澤東終被恢復了軍中的職務。1933年12月20日,王明一夥就以統一前後方指揮為名,將周恩來、朱德調回後方,取消「前方總部」。廣昌戰役後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政治上由博古作主,軍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來只是負責督促軍事計劃的實行。周恩來曾經說,當時「李德成了總司令,我連參謀長都不如,只是一個參謀處長」。
  • 俄語翻譯漏掉了一句 周恩來說「還差一句呢」
    以下為摘錄:俄語翻譯漏掉了一句,周恩來馬上笑著說,「還差一句呢」談到周恩來的外語,外交部禮賓司前司長魯培新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在外國駐華大使國慶招待會上,周恩來即席發表祝酒詞。俄語翻譯在翻譯時漏掉了一句,周恩來馬上笑著說,「還差一句呢」,翻譯立即給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