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微觀峰峰 微觀峰峰
編者按
白駒過隙,輝煌歷程。峰峰融媒體中心隆重推出「70年峰峰人」系列報導,向建區70周年獻禮。每個人都是城市發展的親歷者,見證並積澱著一座城市特有的故事。讓我們從這一個個峰峰人的故事中感受峰峰發展的腳印,用他們的視角為您生動呈現峰峰礦區70年的風雨變遷。
鼓山滏水讓他擁有一顆溫柔的心
讓他於喧囂中潛心摯語
創作出一首首
純淨無瑕、蕩滌心靈的兒歌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張強,筆名橘子船。他的兒歌入選《中國幼兒文學集成》、《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中國當代最佳兒歌選》百餘種選本,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教材。
我與峰峰的不解情緣
張強
說起與峰峰的情緣,我們全家與峰峰礦區實驗小學(原峰峰礦務局小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割捨不斷的情結,除父親工作在外地,母親退休前是這所學校的副校長,弟兄四個都是這兒畢業的,妻子既是校友又在學校工作多年,女兒也是從這個學校走出去的,我們家好多年就住在學校圍牆外的校家屬樓上,窗外就是學校的操場。
母親張子英1959年從邯鄲師範畢業後留在師範附小任教(現市七中),1971年調到實驗小學後當過班主任、教導處主任和業務副校長,1993年退休時搬回來的只有一大包榮譽證書,其中國家級、省級的都有,這裡面凝聚了她一生的心血,也見證了母校發展的一段艱辛歷史。
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晚上,母親在燈下備課或批改作業,弟兄幾個則擠在一張桌子上寫作業、記日記。弟弟們從剛上學就學著寫日記,如今他們早就出去多年了,都有了各自的小家,我們的家也搬了好幾次,而母親一直把弟弟們的日記整齊地分放在三個抽屜裡,每人都有好幾本呢,還細心地珍存著我們小時侯的作文本,時常拿出來翻看。母親還教我們背唐詩絕句,整整背了三四百首,至今回憶起來都感到受益匪淺。
我是弟兄四個中唯一沒能上大學的人,高中畢業後在邯鄲市第六瓷廠當過近兩年工人,1984年,通過全市政法系統公開招考,成為一名國家幹部,後在組織部門工作多年,先後任峰峰礦區文聯副主席,區廣播電視局副局長,區政協社法委主任。
二弟張勇在校成績非常出色,小學時還跳過一級,可高考前偏趕上一場重病休學半年使成績受到影響,即使這樣還是接到了河北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畢業後分配到石家莊無線電二廠,後金融系公開統招考,他以優異成績入選,現任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渠道管理部總經理。
三弟張剛、四弟張毅是一對孿生兄弟,1989年高考兄弟二人雙雙考入一流大學,張剛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微電子學專業錄取;張毅被南開大學金融學系國際金融專業錄取。隨後張毅又考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研究生,1995年以全額獎學金留學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張剛被保送在清華大學直讀博士,1996年取得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美留學,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他的多篇學術論文在國際會議宣讀,取得多項專利權,已成為世界相關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我這個當大哥的既為弟弟們高興,也取得了一點自己的成績,業餘創作的兒歌《橘子船》榮獲中宣部全國優秀童謠評選一等獎,作品收入教育部國家統編教材,入選《中國幼兒文學集成》《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等上百種選本。
回顧我們的成長,主要得力於母校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父母不僅教我們學知識,更教我們如何做人,從小培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弟弟們都是班長、團幹部、學生會骨幹、邯鄲市的三好學生,張毅還榮獲天津市三好學生。弟弟們既懂事又謙遜,從不炫耀自己。
▲左張剛,右張毅
在我的寫作生涯中
對於《橘子船》
我有著特殊的情節與回憶
還在當時寫下隨筆
《小船開過三十年》
剝個橘子瓣兒,
像只小黃船兒。
小船開到哪兒?
媽媽嘴裡邊兒。
向上滑動閱覽
這首《橘子船》首發於1990年3月25日《北京日報》「小苗」專刊,很快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播出,先後入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小朋友學兒歌》和《365天精彩兒歌》、作家出版社《中國當代最佳兒歌選》、上海音樂出版社《寶寶最愛唱的歌》、希望出版社《中國兒歌金庫》、重慶出版社《中國幼兒文學集成》、未來出版社《中國新時期幼兒文學大系》、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兒歌當代卷》、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兒歌大系》、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全國優秀童謠評選作品集》等幾十種選本和音像讀物。
2004年,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團市委、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聯合開展的北京新童謠徵集活動中,《橘子船》從應徵的兩萬多首作品中脫穎而出,收入北京新童謠徵集活動精華本《新童謠幼兒版》,這本書先後印行兩千萬冊,成為北京市的校本童謠。
2009年,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開展的全國優秀童謠評選活動中,經各地層層選拔、網上投票評選和評委會評審,10首童謠獲得優秀童謠一等獎,另外60首分獲二、三等和優秀獎,《橘子船》榮獲一等獎。
《橘子船》還編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師範作品選讀》、高等教育出版社《幼兒文學實用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學習活動3-4歲》等教材。上海的教材是由上海音樂出版社編審汪玲譜曲的,從2009年沿用至今,網上有不斷更新的教案和視頻。
《橘子船》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受到專家和讀者的一致好評:《橘子船》是一首相當不錯的小詩,有形象有內涵,是你的上乘之作,也是《北京日報》「小苗」上難見到的好詩。(北京日報「小苗」副刊編輯常瑞)
剝橘子給媽媽吃,雖是生活小事,表現的卻是中華美德。作者取小見大,想像豐富,比喻形象,繪聲繪色,傳形傳神。童謠描繪的畫面優美,表現的動作輕盈,情境美妙,純真的童心動人心弦。(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
給媽媽剝橘子吃,寫這樣一件生活小事,因運用貼切形象的比喻而妙趣橫生,純真童心釋放的愛母深情獲得如此動人的宣示,體現了作者難能可貴的慧眼詩懷。素樸精煉的純口語,每句句末看似不經意的兒化音,也為這首歌謠平添幾分親切輕快的情調。(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樊發稼)
《橘子船》抓住的是一個生活中的小細節,讓孩子充滿愛意的行動來實現愛的表達,來展開幼兒內心裡那份天然的純淨與美好。(上海大學教授譚旭東)
《橘子船》創作於1989年11月11日,次年3月發表,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年過去了
歲月的流逝沒有將《橘子船》
淹沒在人們的記憶中
這條橘子船也正在揚帆起航
朝著更遠的方向開去
「兒歌,就是我人生的閃光點
我會堅定地走下去
活到老寫到老。」張強對我們說道
原標題:《70年峰峰人 ▏原來從小唱到大的兒歌,竟然都與這個人有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