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甘肅7市(州)30縣(區)列入長徵(紅一方面軍)、長徵(紅二方面軍)、長徵(紅四方面軍)、長徵(紅二十五軍)、西路軍、陝甘寧6個片區,其中成縣被列入「長徵(紅二方面軍)」片區。
成縣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因古成州而得縣名。位於甘肅省南部的南山區,隴南市北部偏東。成縣紅二方面軍長徵紀念館,位於成縣西大街蓮湖邊。佔地2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明清仿古建築。陳展內容有紅二方面軍北上會師、成縣城五龍山戰役等。
1936年8月25日至9月1日,紅二方面軍各軍團相繼到達哈達鋪。根據中央關於速出陝甘交界地區、建立根據地的指示,在哈達鋪制定了《成徽兩康戰役計劃》。紅二方面軍分左、中、右三路向隴南、天水、陝南進軍。9月17日抵達成縣之紙坊鎮等地,隨後發起攻取成縣的戰鬥,18日拂曉成功佔領成縣。守城的國民黨王均部一個營全部被殲繳獲槍枝300餘支。紅32軍遂留守成縣地區。19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在縣城召開群眾大會,選舉成立成縣工農縣蘇維埃政府,主席陳中元,委員李學森、米健等。紅軍撤退後,成縣工農蘇維埃政府消失。
1936年9月下旬,紅軍集中了紅32軍,紅2軍團4師10團、12團,6師16團、18團在成縣拋沙鎮五龍山預設陣地,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9月25日,國民黨第3軍王均部12師從武都經太石山到西漢水(犀牛江),紅32軍在此利用天險犀牛江阻敵達3天。27日,撤向小川在孟家山、孟家崖、紅嘴山一帶阻擊敵人,28日誘敵至五龍山。王均部到達拋沙鎮後,搶佔了牛斜山,與紅軍對壘。中午,兩軍鏖戰,國民黨軍以5門鋼炮、兩架飛機為火力掩護,強渡拋沙河,猛攻紅6師18團。18團堅守陣地,多次擊退敵軍進攻,戰局非常危險。正當此時紅4師12團政委楊秀山率部隊迂迴到敵後發起攻擊,敵側背受擊,無力衝鋒,退回牛斜山,經過一天多激戰紅軍勝利完成了鉗制敵軍、掩護主力集結的任務,30日奉命撤出戰鬥,在紅川與其他紅軍匯合整編後向徹縣東進。
1936年下旬,國民黨部隊對在隴南地區的紅二方面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為迅速擺脫敵人,10月1日,紅二方面軍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放棄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地區北上。10月2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放奔成、徽、兩、康地區迅速北上。10月3日,紅二方面軍在徵縣發布北進會合紅一、四方面軍命令,部隊集結成縣紅川開始北上轉移。10月15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率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會寧地區。
紅軍撤離隴南後,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民團立即反撲,對隴南人民和滯留在隴南的紅軍傷員瘋狂鎮壓,面對敵人的瘋狂屬殺,隴南人民毫不畏懼,冒死掩護紅軍傷病員,與反動派和地主民團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紅軍經過隴南,產生了深遠的革命影響,使人民群眾認識到只有跟著共產党進行革命,才能得解放。
1948年5月,徽縣工委委員山炯堂遵照徽縣工委指示,在徽縣伏鎮成立成縣臨時工委,茹素任書記。1949年8月,根據隴南工委4月決定,在成縣正式成立成縣工委,先後轄7個總支,88個支部,有830多名黨員。同年12月成縣解放,成縣縣委成立,取代了成縣工委,山炯堂任書記。
成縣紅二方面軍長徵紀念館,2012年1月21日,被命名為甘肅省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為成縣的重點紅色旅遊景點。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為主體,統籌考慮紅軍長徵、西路軍、東北抗日聯軍的革命史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新疆人民的革命活動,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國家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堅持以革命史實為基礎、以黨史權威文獻和中共黨史研究最新成果為參考、以革命文物為依據,共確定22個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