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講座
布展
2019年12月31日晚,「拆遷——李蔚青文字水墨個展」在廈門市「青藝術空間」開幕,展出的是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蔚青從數年來創作的兩千餘件作品中甄選出的200件精品。開幕當晚,百餘位藝術愛好者及各界人士與李蔚青一起,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共同倒數計時,跨入新的一年。展覽將一直持續到2020年2月29日,堪稱新年的一道具有特殊藝術意義、紀念意義和「福相」的「文化大餐」,市民朋友可前往展廳觀展。
本次創作內容均來源於傳統文化中有據可查的100種「福」字寫法,以「水墨」方式進行全新闡述。雖然都是「文字」,李蔚青卻將「水墨」作為一種「材料」而非「畫種」的觀念,與現代圖像的視覺性與藝術性進行碰撞的表現形式來詮釋。這批作品通過以圖像形式對文字進行再詮釋,呈現出其不拘泥於某項專門技藝的價值態度,傳達出了新的當代書寫的法度、藝術表達的方式和時代審美的價值觀。「青藝術空間」負責人張夏清說:「因李教授在這些方面的探索,使得傳統的『福相』跨過了現有文字僅停留在實用功能的『識讀』意義,而使之也具有了超越地區、民族和國別,但又不失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審美的意義。」
展覽主題為「拆遷」,其思路是根據近代德國社會學家科賽的研究啟示而來。李蔚青進一步闡述:「人具有因物質環境的『拆遷』而導致精神層面的『非物質』產生相應『變遷』的『潛功能』,且對人的發展能起到積極的『引導』、『提醒』作用。因此,探討將人強行拖入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中的『拆遷』這種當下常見的社會發展現象或行為,從表面上看,告別的似乎是農耕文明時代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生存方式、價值觀念,但實質上今日之『拆遷』所『提醒』的,卻是讓人的『潛功能』也同時產生作用,即激發、釋放或改變的是人的前瞻意識、學習力、知識結構、審美意識、普世價值等。換言之,物質、空間環境層面的拆遷是表象,而相應地建立起與時代發展、相適應,且符合當代精神、思想、觀念、審美等方面的新法度,乃為『拆遷』的本質意義。」
此次個展,李蔚青以兒時學習篆刻、書法、繪畫的十年功底及中外相關史論涉獵為基礎,運用西方近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注入現代邏輯、數學數列理論,實驗和探討了誕生於農耕文明的傳統書寫進行「現代性轉換」的可能性。
【人物印象】
一位激情四射的藝術實驗者
本報記者 蔡魁
「你會書法?那就有得聊了。」從李蔚青問記者的第一句話,到接下來兩人走著、站著、蹲著、坐著一連聊了一個多小時,記者插話的機會越來越少。不是記者願意被牽著鼻子走,而是對方傾訴的激情和飛快的語速太富感染力。傾聽,成了那個下午最好的採訪方式。
李蔚青這些奇怪的、抽象的、「鬼畫符」般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他要表達什麼?如果剝去他廈大藝術學院教授的外衣,可能多數人會覺得:這也太隨意了吧,我也會啊!
可當你了解他的成長故事、求學經歷、價值觀、藝術觀以及他最強調的「作品背後的思想」,你可能會對他和他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他是河南開封人,父親是美術工作者,從小,別人玩泥巴,他也玩泥巴,但是他有文化地玩——將泥巴烤乾,在上面刻字刻畫刻印;在父親的引導下開始接觸金石書法知識,並從六七歲起練習篆書,學習篆刻,一直到高考那一年,他才因學業「被迫」丟下。
在這十年間,因為成長於厚重的中原文化這一天然條件,他頻密接觸摩崖石刻,不僅臨摹,還尋訪撫摸,甚至用紙蒙在石碑上用鉛筆拓摹。又因為父親是美術工作者,他常年跟隨其「混跡」於當地書畫金石圈,受到過各門派的耳濡目染。
李蔚青說:「那十年對我太重要了,後來基本沒再碰過,後來想之:幸虧不再繼續而改學其他。但這段經歷影響我一生,今天這些展出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都歸功於當年的童子功。」
再回到作品本身,此次展出的兩百幅作品,全部根據一百個中國古代有據可循的變異「福」字為創作藍本,在其抽象變異過程中,加入了西方的藝術觀。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藝術從「心」出發,西方的藝術從「科學」出發。兩個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走向截然不同。
面對中西方不同的藝術世界,李蔚青扮演起了藝術實驗者的角色。在他的作品中,他用自製和加工過的毛筆,作品中的印章也都是自己所刻,印面內容五花八門:有改良的時尚網絡用語,有甲骨商周金文,有青銅器上的神秘符號,也有石器時代的陶瓦印跡。在印章的布局和刀法上既有傳統的法度又有時代審美氣息;此外,所用石料多數是天然、不平的,收購自礦石開採地的石農家。
而在他作品中的這些中國元素以外,最能體現西方科學精神的則是每一幅作品的「圈點」和「留白」,其大小、位置基本都能找出黃金分割點、數列矩陣,這些都不是隨性所致,是長期科學訓練的結果。在開幕講座中,他將這些西方科學原理在審美中的作用都一一標示了出來。
記者問他:「你為什麼想到用福字和印章的來組合呈現?」他說:「可能是到了這個年齡,就自然想做這麼件事。」用最當代的形式,表現最古老的中國藝術元素,這可能就是這個年齡的李蔚青想做的藝術實驗,也應是他對「書寫」進行現代性轉換的意義。
【人物名片】
李蔚青
李蔚青作品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骨幹教師,美國薩凡那藝術與設計學院訪問學者(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USA)。致力於傳統圖式在國際化視野下於不同介質中其視覺藝術語彙現代性的轉換、從2D到4D空間之跨界性關係研究,主持過多項大型作品及世界文化遺產研究,獲獎50餘項,多次舉辦個展。曾獲中國百名傑出設計人才、百位傑出青年及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合作出版《美術館的教育與經營》、《中國美術大百科全書——臺灣卷》、《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效果圖技法》、《圖形創意》等相關書籍多部。
【空間簡介】
青藝術空間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廈禾路386號,以簡潔利落的白色為主要設計基調,體現現代主義展場的空間概念。空間有著1200平方米主展廳、30平方米獨立會議室、200平方米儲藏間和80平方米咖啡茶點吧檯,同時具備影像播放區、藝術書籍閱讀區、冷暖空調、WIFI網絡、空間外大片綠地等,為藝術和商業活動提供全方位的展示交流平臺。
青藝術空間致力於推動廈門當代藝術的發展,以其現代性的視野、國際化平臺、規範化的運作,打造高效、開放、自由的藝術文化交流平臺。同時提供藝術課程、藝術場地出租、藝術衍生品銷售、當代藝術收藏投資諮詢、藝術展覽策劃等服務。空間定期舉辦當代藝術展覽,走進空間,隨時可以欣賞到新銳、前沿的當代藝術品。(記者 劉筠 蔡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