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經方--桂枝二越婢一湯

2021-02-22 鑫綠療杏林研學堂

桂枝二越婢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微發其汗,兼清裡熱之功效。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別名】

桂枝越婢湯(《內臺方議》卷一)、桂枝二越脾一湯(《古方選注》卷上)。

【方歌】

桂二越一組成方,二一比例自裁詳。表裡雙解稱輕劑,表鬱裡熱服之康。

【組成】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2.3g),大棗(擘)四枚,生薑(切)一兩二銖(3.1g) ,石膏(碎,綿裹)二十四銖(3g)。

【用法】

以水五升(500ml),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200ml),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

【功效】

微發其汗,兼清裡熱。

【主治】

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方解】

本方取桂枝湯劑量的四分之一,越婢湯劑量的八分之一合成,桂、越兩方的比例為二比一。其藥味組成與大青龍湯相近,但分量甚輕。板房有宣解鬱陽,散熱透邪之功。方以桂枝湯解肌祛風,越婢湯發越鬱陽,為雙解表裡之輕劑。

【運用】

本方證時以微邪不解,陽鬱化熱為主要病機的病證,症見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略數,舌偏紅苔微黃,或見口乾,微煩,無汗,咳嗽等。本方證與桂枝麻黃個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證相比,同是微邪鬱表,但已有化熱趨勢。與大青龍湯證相比,則邪鬱較輕。

本方可用於治療西醫臨床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也可加減運用,輔助治療如肌肉及關節疼痛、神經性疼痛等。

【加減】

項腫咽痛者,加玄參、馬勃以清熱解毒利咽;渴甚者,加生地黃,天花粉以清熱生津止渴;咳者,加紫菀、杏仁以宣降肺氣;衄者,加側柏葉、白茅根、梔子以清熱涼血止血;麻疹透發不暢,加蟬蛻、牛蒡子、薄荷以清熱透疹;胸膈悶著,加鬱金、藿香以理氣化溼解鬱;麻疹初起,加赤芍、生地黃、升麻以涼血解毒透疹;瘡瘍者,加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以清熱解毒消癰。

【注意】

太陽傷寒證、太陽中風證慎用本方。

【附註】

附方1 桂枝二麻黃一湯

組成: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擘)

功用:調和營衛,微發其汗

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

出處:《傷寒論》

附方2 桂枝麻黃各半湯

組成: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功用:調和營衛,小發其汗

主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面色反有熱色,身癢者。

出處:《傷寒論》

【鑑別】

桂二越一湯、桂二麻一湯,桂麻各半湯三方,均為合方應用,皆屬解表之法,但其各有含義,對於三方比較,當首推尤怡 之論:「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並良方合用,乃古之所謂複方也,細審其制,桂枝麻黃各半湯,助正之力,侔於散邪。桂枝二麻黃一湯,則助正之力多,而散邪之力少,於法為較和矣。其桂枝二越婢一湯,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竟也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切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則三方如一方也。故桂枝湯不特發散邪氣,亦能補助正氣,以其方甘酸辛和用,具生陽化陰之妙。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擾乎權,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的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文獻】

1、《傷寒論》原文: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五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2、《內臺方議》:此湯亦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減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發汗,去之;石膏能去虛熱,故加之。

3、《古方選注》:桂枝二越脾一湯,治脈微無陽。無陽者,陽分亡津之劑,故於桂枝湯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陽,越脾湯照原方用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復,因其病在陽,故有陽用二、陰用一之殊。

4、《傷寒貫珠集》:本無熱證而加石膏者,以其人無陽,津液不足,不勝桂枝之任,故加甘寒於內,少變辛溫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發於不發之中。

5、《醫宗金鑑》:桂枝二越婢一湯,即大青龍以杏仁易芍藥也。名系越婢輔桂枝,實則大青龍之變制也。去杏仁惡其從陽而辛散,用芍藥以其走陰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則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則不發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黃、石膏二物,不過取其辛涼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熱,則是寓發汗於不發之中,亦可識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裡熱多,故用石膏之涼,佐麻、桂以和其營衛,非發營衛也。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

相關焦點

  • 傷寒論——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與桂枝二麻黃一湯,本為辛溫輕劑,藥物組成相同,僅因桂枝湯、麻黃湯的比例不同,其功效有「小發其汗」「微發其汗」之異,治證攸分,體現了量效關係。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 敢稱萬能的一條經方:桂枝二越婢一湯!
    如何敢說這個「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條萬能經方?萬能在什麼地方?
  • 每日一經方--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散邪,小和營衛之功效。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由於邪氣稽留於皮毛肌肉之間,固非桂枝湯之可解,已經汗過,又不宜麻黃湯之峻攻,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麻黃湯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開其表,審發汗於不發之中,此又用桂枝後更用麻黃法也。【配伍】桂枝與芍藥相用,一衛一榮;麻黃與桂枝相併,一散一收;桂枝、芍藥、麻黃相用,散邪之中以益證,補益之中不戀邪,相互為用,一建其功。
  • 每日一經方--烏頭桂枝湯
    烏頭桂枝湯〖別名〗抵當烏頭桂枝湯、桂枝湯加烏頭湯、烏頭湯、桂枝烏頭湯、大烏頭桂枝湯【適用症】寒疝腹中痛,逆冷【用法】烏頭以蜜2斤,煎減半【別名】抵當烏頭桂枝湯、桂枝湯加烏頭湯、烏頭湯、桂枝烏頭湯、大烏頭桂枝湯【方源】《金匱要略》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 每日一經方--柴胡桂枝湯
    【別名】柴胡加桂湯(《三因》卷四)、柴胡加桂枝湯(《醫學綱目》卷三十)、桂枝柴胡各半湯(《痎瘧論疏》)。【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複方全。陽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組成】桂枝(去皮)一兩半(4.5g),黃芩一兩半4.5g),人參一兩半4.5g),甘草(炙)一兩(3g),半夏二合半(洗)(6g),芍藥一兩半4.5g),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4.5g),柴胡四兩(12g)。
  •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證學習筆記
    以上6個方面,其中病變證機是辨證求機的必備條件,前3項中只要具備2項,即可得出正確診斷結論,至於其他方面均為病變證機可能出現的症狀表現,只可作為辨證中的參考,而不作為辨證中的必備條件,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二越婢-湯可以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肌肉及關節疼痛、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過敏性皮膚瘙癢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 每日一經方--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通心陽,平衝降逆之功效。主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組成】桂枝(去皮)五兩(15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炙其核上各一壯。
  • 每日一經方--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具有溫陽行氣,消除頑痰之功效。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別名】桂枝皂莢湯(《赤水玄珠》卷七)【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歌訣】桂枝去芍本消陰,痰飲夾邪迫肺金;一個皂驅黏膩濁,桂枝運氣是良箴。
  • 【一起讀】皇漢醫學099:牡蠣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之注釋
    牡蠣湯之注釋牡蠣湯,治牡瘧。
  • 每日一經方--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加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調和營衛,行陽散邪之功效。主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別名】桂枝加黃芪五兩湯(《三因》卷十)【歌訣】黃汗都由鬱熱來,歷詳變態費心裁。桂枝原劑芪加二,啜粥重溫令鬱開。
  •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35)聊聊續命湯的麻黃與桂枝
    在麻黃湯,續命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麻黃多用於治療肢體不用,身體痛,肢節煩疼表現。麻黃在續命湯的重要功能:開風邪所致的衛表鬱閉,使氣機內通外透,達到氣血升降流通恢復正常的作用。這是發汗注意,不要大漢淋漓,而只能微微發汗,使藥效達到外透而內通就可以了。
  • 每日一經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別名】白朮茯苓湯(《雞峰》卷十八)、茯苓白朮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內臺方議》卷一)。【方歌】術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
  • 每日一藥:桂【桂枝、桂心、牡桂、菌桂】
    、8.葛根湯、9.葛根黃芩黃連湯、10.葛根加半夏湯、11.瓜蔞桂枝湯、12.甘草附子湯、13.枳實薤白桂枝湯、14.桂枝湯、15.桂枝加黃芪湯、16.桂枝加葛根湯、17.桂枝加桂湯、18.桂枝加厚樸杏子湯、19.桂枝加芍藥湯、20.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21.桂枝加大黃湯、22.桂枝加附子湯、23.桂枝加龍骨牡蠣湯、24.桂枝去芍藥湯、25.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26.桂枝甘草湯、27
  • 【名家醫案】產後多汗妙用桂枝加附湯
    桂枝湯為《傷寒論》中第一方,《傷寒論》113方,用桂枝者為41方。以桂枝為方名者則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等23方,其中不乏以桂枝湯加減而成者,《傷寒論》中以桂枝湯化裁為最多。
  • 郝萬山講《傷寒論》:桂枝麻黃合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
    ,張仲景同樣為我們想了一個方子,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桂枝二越婢一湯。  看原文27 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在這裡劃一個句號,「脈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在這裡也劃一個句號,「宜桂枝二越婢一湯」,實際上這個條文應當這樣來讀,「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湯」,中間加了一個註解,如果是脈微弱的話,這是陽氣虛衰,不可以發汗,意思就是這樣。那麼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我們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不就是可以了嗎?
  • 他山之石:從桂枝湯變方看《傷寒論》的組方邏輯
    比如,桂枝湯加栝樓根,就是治療柔痙的栝樓桂枝湯,麻黃湯加白朮就是治療溼家身煩疼的麻黃加術湯。桂枝加附子湯,是針對病機的加味。桂枝湯證本沒有陽虛,本應用桂枝湯治的病,陽虛了,加附子以溫陽,這是屬於針對病機的加減。同樣的方子還有柴胡加芒硝湯、白虎加人參湯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是針對兼證的加味。桂枝湯證,而兼有喘,就加上治療喘證的厚樸、杏仁。類似的方子有,葛根加半夏湯等。
  • 【經方習讀】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傷寒論:147)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栝樓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柴胡桂枝湯的臨床運用
    ,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方用柴胡桂枝湯合酸棗仁湯加減:柴胡12 g,黃芩10 g,黨參10 g,姜半夏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甘草6 g,酸棗仁30 g,知母10 g,茯苓12 g,川芎6 g,合歡皮30 g,龍骨(先煎)30 g,牡蠣(先煎)30 g,大棗10 g,生薑3 片。水煎服,每日1 劑,每日服2 次。
  • 全面學習柴胡桂枝幹薑湯
    【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147)柴胡桂枝幹薑湯方: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桂枝加桂湯——洩奔豚氣也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方六十一。       桂枝(去皮,五兩)芍藥(三兩)生薑(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洩奔豚氣也。方解:奔豚乃少陰腎水凌心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