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經方--烏頭桂枝湯

2021-03-04 鑫綠療杏林研學堂

烏頭桂枝湯〖別名〗抵當烏頭桂枝湯、桂枝湯加烏頭湯、烏頭湯、桂枝烏頭湯、大烏頭桂枝湯

【適用症】寒疝腹中痛,逆冷

【用法】烏頭以蜜2斤,煎減半

【別名】抵當烏頭桂枝湯、桂枝湯加烏頭湯、烏頭湯、桂枝烏頭湯、大烏頭桂枝湯

【方源】《金匱要略》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組成】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用法】烏頭以蜜2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5合解之,令得1升,後初服2合;不知,即服3合;又不

知,復加至5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主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賊風入腹,攻刺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呼叫發作,有時使人陰縮。

【功用】逐冷調營。

【方歌】 

腹痛身痛肢不仁,藥攻刺灸治非真,

桂枝湯照原方煮,蜜煮烏頭合用神。

【論述】

1.《金匱要略直解》:寒淫於內,則腹中痛,寒勝於外,則手足逆冷,甚則至於不仁而身疼痛,此內外有寒也。烏頭煎,熱藥也,能散腹中寒痛。桂枝湯,表藥也,能解外證身疼痛。二方相合,則能達臟腑而利營衛,和氣血而播陰陽。其藥勢翕翕行於肌肉之間,恍如醉狀,如此則外之凝寒以行,得吐則內之冷結將去,故為中病。

2.《醫略六書》:寒邪外束,營血不能統運於經府之間,故身腹疼痛,寒疝厥冷不仁焉。烏頭祛風逐冷,治疝除痺;白蜜潤燥益虛,緩中止痛;加入桂枝、白芍以調和內外。務使寒邪外解則營氣內和,而陽得敷於肢體,何思逆冷不仁,身腹疼痛之不除哉。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

相關焦點

  •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烏頭桂枝湯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十九)【解說】烏頭桂枝湯主治寒疝兼表之候。腹痛、手足逆冷或麻痺不仁,為寒疝之主要表現,總由陽虛寒盛所致。身體疼痛,則為寒邪痺阻於表之候。病屬內外皆寒,表裡同病,其治不宜單純解表或溫裡,宜以烏頭桂枝湯兩解表裡寒邪。
  • 每日一經方--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和解少陽,調和營衛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發熱自汗,微惡寒,或寒熱往來,鼻鳴乾嘔,頭痛項強,胸脅痛滿,脈弦或浮大。【別名】柴胡加桂湯(《三因》卷四)、柴胡加桂枝湯(《醫學綱目》卷三十)、桂枝柴胡各半湯(《痎瘧論疏》)。【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湯入複方全。陽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
  • 每日一經方--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通心陽,平衝降逆之功效。主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只取桂枝湯本味,再加二兩桂枝論。【組成】桂枝(去皮)五兩(15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用法】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溫服一升(200ml)。炙其核上各一壯。
  • 每日一經方--桂枝二越婢一湯
    【別名】桂枝越婢湯(《內臺方議》卷一)、桂枝二越脾一湯(《古方選注》卷上)。【方歌】桂二越一組成方,二一比例自裁詳。表裡雙解稱輕劑,表鬱裡熱服之康。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一分。【功效】微發其汗,兼清裡熱。【主治】太陽病,發熱惡寒,脈微弱者。
  • 每日一經方--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具有溫陽行氣,消除頑痰之功效。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別名】桂枝皂莢湯(《赤水玄珠》卷七)【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歌訣】桂枝去芍本消陰,痰飲夾邪迫肺金;一個皂驅黏膩濁,桂枝運氣是良箴。
  • 每日一經方--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散邪,小和營衛之功效。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一日再發者。由於邪氣稽留於皮毛肌肉之間,固非桂枝湯之可解,已經汗過,又不宜麻黃湯之峻攻,故取桂枝湯三分之二,麻黃湯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開其表,審發汗於不發之中,此又用桂枝後更用麻黃法也。【配伍】桂枝與芍藥相用,一衛一榮;麻黃與桂枝相併,一散一收;桂枝、芍藥、麻黃相用,散邪之中以益證,補益之中不戀邪,相互為用,一建其功。
  • 金匱要略15: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草附子湯、四物湯、烏頭湯、桂枝烏頭湯、烏頭蜜.
    條辨十二: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wāng léi,瘦弱),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桂枝芍藥知母湯方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薑五兩,白朮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專門用於膝蓋風溼痛,對於手指關節炎無效。膝蓋風溼一劑見效。
  • 每日一經方--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加黃芪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調和營衛,行陽散邪之功效。主治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別名】桂枝加黃芪五兩湯(《三因》卷十)【歌訣】黃汗都由鬱熱來,歷詳變態費心裁。桂枝原劑芪加二,啜粥重溫令鬱開。
  • 每日一經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利水通陽之功效。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別名】白朮茯苓湯(《雞峰》卷十八)、茯苓白朮湯(《普濟方》卷一四七引《十便良方》)、桂枝去桂加苓術湯(《內臺方議》卷一)。【方歌】術芍苓姜三兩均,棗須十二效堪珍。炙甘二兩中輸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35)聊聊續命湯的麻黃與桂枝
    在麻黃湯,續命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麻黃多用於治療肢體不用,身體痛,肢節煩疼表現。麻黃在續命湯的重要功能:開風邪所致的衛表鬱閉,使氣機內通外透,達到氣血升降流通恢復正常的作用。這是發汗注意,不要大漢淋漓,而只能微微發汗,使藥效達到外透而內通就可以了。
  • 解讀烏頭桂枝湯及臨床運用
    烏頭五枚(10g);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炙甘草二兩(6g);生薑三兩(9g);大棗十二枚。[用方體會:仲景方中烏頭無用量,本書引用劑量源於《醫心方》。溫中逐寒 ,解肌散邪。上一味(烏頭),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 烏頭桂枝湯方證學習筆記
    烏頭五枚(10g),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十二枚。桂枝湯中加烏頭。太陽中風兼脾胃寒積證。方中烏頭溫中逐寒,溫達陽氣。桂枝散寒通經,解肌散寒,調和營衛。生薑降逆醒脾,和胃散寒。芍藥益陰和營。甘草、大棗,益氣和脾胃。蜜,既能解烏頭毒性,又能增強烏頭溫中緩急止痛。(1)以肢節煩疼,或脘腹疼痛為基本要點。(2)以冷汗出、不渴,或喜溫為審證要點。(3)以舌淡、苔薄白、脈浮或緊或沉為鑑別要點。(4)發作或加重常常與受涼有關。
  • 用好桂枝附子湯,總共分幾步?(附音頻講解)
    桂枝附子湯證為寒溼痺,由於寒溼邪氣引起。寒溼為陰邪,易傷陽氣,若侵入人體,流注關節之間,阻礙氣血運行,可致關節疼痛,重者屈伸不利。風寒溼閉阻型痺證的整體治療方案:風溼、類風溼關節炎見寒溼閉阻證,除桂枝附子湯外,麻黃加術湯證、烏頭湯以及後世蠲痺湯等均有應用機會。應用八步法,將這些方證原文整合,可以制定該病的整體治療方案。
  • 仲景用烏頭
    烏頭辛熱,有毒,入肝脾腎經,有驅風散寒、溫經止痛之功。仲景烏頭五方:烏頭赤石脂丸、烏頭湯、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赤丸。 仲景烏頭用量:最大用量五枚,約9-20克,見於大烏頭煎、烏頭丸,烏頭桂枝湯。大烏頭煎烏頭一味,功專力宏,治寒疝腹痛。
  • 第17節桂枝湯
    那麼呢,桂枝湯緊接著可以教的是桂枝加葛根湯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那我們看不看課本都沒關係,我們現在可以看下第三頁的小講義,桂枝加葛根湯。 那葛根這味藥呢,不曉得同學有沒有在家裡面就是用一杯水養過黃金葛,就是我小時候家裡面曾經用一杯水插一根黃金葛在窗邊,然後那個根啊其實是一點點,當然黃金葛不是葛根的葛啦。
  • 柴胡桂枝湯的臨床運用
    ,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方用柴胡桂枝湯合酸棗仁湯加減:柴胡12 g,黃芩10 g,黨參10 g,姜半夏10 g,白芍15 g,桂枝10 g,甘草6 g,酸棗仁30 g,知母10 g,茯苓12 g,川芎6 g,合歡皮30 g,龍骨(先煎)30 g,牡蠣(先煎)30 g,大棗10 g,生薑3 片。水煎服,每日1 劑,每日服2 次。
  • 每日六經解醫案--黃芩湯加柴胡桂枝湯治療寒熱腹痛下利
    ……每日六經解醫案……//1:惡寒發熱,下利嘔吐,有可能是葛根湯加半夏,葛根芩連湯
  • JT叔叔偷偷教-156-桂枝龍骨牡蠣湯&天雄散
    相反的,我們在臨床用桂枝龍牡湯,中醫也發現一件事情,就是說桂枝龍骨牡蠣湯是一帖你很不好加減的方,像是黃芪五物湯、小建中湯你要加味都是可以加到幅度很大的,基本結構只要不跑掉很好加味,可是桂枝龍牡湯很難加味。
  • 桂枝加桂湯——洩奔豚氣也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方六十一。       桂枝(去皮,五兩)芍藥(三兩)生薑(切,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雲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洩奔豚氣也。方解:奔豚乃少陰腎水凌心之證。
  • 桂枝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
    本方乃桂枝湯加味而來,能通太陽經脈之痺。(編輯/寧佳佳)原發性坐骨神經痛作者/林沛湘 組成: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薑7g,威靈仙10g,獨活8g,徐長卿20g,牛膝10g,蘇木15g,大棗15g。主治: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症屬寒溼痺阻,氣血凝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