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黎協定》的軌道
特約評論員/勞倫斯·圖比亞納
發於2021.1.11總第980期《中國新聞周刊》
2015年12月12日,來自近200個國家的代表敲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全世界都為此慶祝。如今五年過去了,世界正處於一種不確定性持續加深的狀態。戰勝新冠疫情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大流行導致了經濟和社會危機的加深,以及債務增加的浪潮。地緣政治格局同幾十年來一樣支離破碎。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通過貿易實現更深層次全球一體化的前景正在逐漸消失。
儘管如此,仍有一點是確定的:氣候危機和堅持《巴黎協定》的必要性,是我們實現全球經濟「脫碳」的唯一路徑。儘管該協定最初受到質疑,但其主要機制正證明了其效率和效力,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現在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制定政策的參照點。越來越多的經濟部門正在制定與這一宗旨相一致的目標。
隨著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的臨近,各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加強其氣候規劃,鎖定2030年的減排目標。在政治上,世界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2017年6月,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引發了負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和部門意識到,「脫碳」是未來經濟競爭力的關鍵。
2020年,在中國、日本、韓國和歐盟雄心勃勃的新淨零排放承諾之後,拜登當選為下一屆美國總統,這些都標誌著全球規劃的決定性轉變。2021年,七國集團(G7)峰會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都可以將氣候政策制定(不僅僅是綠色金融)作為全球議程的中心議題。每個集團的大多數成員國已經制定了淨零目標,因此需要相應提高2030年目標的基準。例如,歐盟需要在2030年前將淨排放量減少55%,以實現其2050年的目標。
除了美國、歐盟和中國的最新進展外,更廣泛的經濟趨勢和非國家行動者的動員為氣候行動提供了進一步的動力。自2015年以來,承諾剝離化石燃料的資產增加了22000%,許多大型跨國公司也承諾按照《巴黎協定》進行減排。
此外,各城市、地區、公司和金融機構正越來越多地在氣候行動方面展開合作,這意味著一些國家可能會超額達成其國家氣候目標,而其他國家(如巴西和美國)則會回到正軌。這些努力都得到了基層民眾對氣候行動的大力支持。民調顯示,即使在新冠大流行的情況下,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地關注氣候變化,並希望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保護地球。
這些壓力正在形成良性循環。淨零排放承諾不是紙上談兵,而正在對實體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在推行《歐洲綠色協議》的過程中,歐盟正在考慮建立一個碳邊界調整機制,為來自歐盟外的某些進口產品設定碳價格。這一機制將通過與貿易夥伴的密切接觸來發展,並可能成為一個新合作時代的開始,因為其他致力於實現淨零目標的國家將不得不推動本國工業實現脫碳。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變化,現在是領導者推動這些計劃越過終點線的時刻。新一屆美國政府應當在全球應對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但是,僅靠美國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這個全球領導權日益分散的時代,我們必須共同努力。國際社會的下一個裡程碑式行動將出現在G7、G20和第26屆締約方會議上,它將是具有決定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