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黎協定》可在一定程度修復美國的國家形象,符合拜登通過多邊主義確立美國地位的策略。
▲重返《巴黎協定》的表態,也顯示出拜登對於美國失去領導地位的焦慮。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孫興傑
在《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之際,美國候任總統拜登在社交媒體上宣布,美國將在39天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這是拜登作為候任總統就《巴黎協定》作出的非常明確的承諾。
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拜登上任之後就會在第一時間重返《巴黎協定》?拜登的承諾值得關注,但外界更加關注的是美國的行動。畢竟,自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後,美國就並非《巴黎協定》合格的締約國,這也為未來拜登政府留下了可操作空間。
美國退出,讓節能減排成了空話
▲在當地時間2019年9月23日舉行的一場氣候變化抗議活動中,美國警方逮捕了32名示威者。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5年前,全球各國就氣候變化問題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談判,最終達成了《巴黎協定》,是近些年來國際社會集體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大成果。達成協議不易,貫徹落實協議更難。尤其讓人遺憾的是,川普政府上臺之後,退出了這一協定。對於氣候變化問題,川普總統採取了非常不嚴肅的態度,甚至認為氣候變化是陰謀,是其他國家為了阻止美國經濟發展而編造出來的陰謀。
眾所周知,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清潔能源、節能減排、產業轉型等。而川普政府幾乎推翻了歐巴馬時期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比如《清潔能源法案》。美國在川普政府時期大力發展化石能源,尤其是頁巖油氣開採,甚至使其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和重要的能源出口國。
事實上,美國也是全球主要的碳銨排放國,其「退出」使《巴黎協定》的落實遭受重創。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議題的全球性多邊協議,《巴黎協定》的貫徹主要依靠締約方兌現承諾的意志和行動。美國的退出,不僅重創國際社會在此方面的合作,其能源政策的調整也使氣候變化議題失去了焦點地位——政策重心轉向能源問題的美國,並沒有將氣候變化作為主要威脅,節能減排也就成了空話。
在《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之際,聯合國與中國、英國、法國等各方共同召開了「氣候雄心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講話,進一步明確中國自主貢獻的指標。中國的一貫承諾和相關行動,為《巴黎協定》的落實注入了新動能。而美國身為全球主要碳銨排放國,卻成為唯一一個加入又退出該協定的國家。兩相對比,意味頗深。
重返《巴黎協定》,拜登有其焦慮
▲201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民眾參加「為氣候發聲」遊行,呼籲關注氣候變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在《巴黎協定》籤署5周年之際,一些專家也在反思,在過去5年中,全球氣候危機是否得到了控制?研究表明,由於《巴黎協定》執行困難,氣溫比工業化之前持續上升,並由此引發災難不斷。英國商業大臣阿拉克·沙馬警告說,我們依然沒有進入落實《巴黎協定》的軌道上來。當此之際,中美兩國領導人就《巴黎協定》做出的表態和承諾,有利於各方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從川普到拜登,美國氣候政策、能源政策可能會有較大調整。首先在於,拜登在《巴黎協定》達成之際擔任美國副總統,他不會像川普那樣認為氣候變化是陰謀,而是全球性的威脅。而在此次大選過程中,拜登就承諾要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從拜登的政策認知和慣性來看,重返《巴黎協定》應該會成為其上任之後優先事項。
與此同時,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做法,遭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和質疑,也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形象和國際聲望,而重返《巴黎協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復美國的國家形象,符合拜登一直推崇的通過多邊主義重新確立美國地位的策略。
而且,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挑戰和威脅,中美作為全球性大國和主要的碳排放國家也理應承擔更多責任。更重要的則是,在中美關係處於深度調整之際,氣候變化與問題是中美進行合作的增量,是兩國必須合作的議題。在這一點上,甚至有人認為,氣候變化是確保「相互摧毀」的議題,如果中美不合作,氣候變化影響和擾動生物圈的穩定,無論哪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當然,拜登在社交媒體上的承諾是否能夠兌現,還需要觀察。但與川普不同的是,拜登並不是一個「推特總統」,社交媒體並非其「秀場」,其所謂的39天後重新回到《巴黎協定》,也明白顯示出拜登對於美國失去國際領導地位的焦慮,他必將為此有所行動,而重返《巴黎協定》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編輯:何睿 校對: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