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閱讀需要主張』
偉大的思想家總會有不少追隨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粉絲」們的推崇,他們推崇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為這些思想家撰寫生平傳記。偉大思想家的傳記,我也看了不少,著名的《康德傳》《馬克思傳》都曾讓人對那些偉大的思想激情澎湃、心馳神往,《黑格爾傳》《拿破崙傳》則會令人沉思遐想、夜不能寐。但閱讀這些傳記,給我們帶來的更多是對這些思想家的敬畏,而不是對他們的個人生活產生的濃厚興趣。
但幾年前,當我讀到英國傳記作家瑞·蒙克的《維根斯坦傳》時,突然發現哲學家的傳記原來還可以這樣寫:不是向讀者詳細介紹哲學家的思想和生平,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審視哲學家的一生,通過細膩的情節描述,用講故事的方式,展現哲學家的生活軌跡和思想產生以及兩者之間的密切聯繫。尤其是,他能夠用最新的史料證據,對哲學家生活中鮮為人知的經歷給予高度關注,並對我們以往形成的對哲學家思想和形象的理解提出挑戰。這些在蒙克的新著《羅素傳》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羅素傳:瘋狂的幽靈》
作者:瑞·蒙克
版本:啟真館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6年7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撰文 | 江怡
作為二十世紀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羅素的名字早已享譽世界,他的思想也成為現代人類思想的寶貴財富。然而,蒙克經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完成的兩大卷傳記,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哲學家形象:矛盾和衝突始終伴隨著他的一生,而孤獨與瘋狂則成為他心靈的真實寫照。這似乎在向我們表明,作為一個偉大思想家,羅素給人們留下了睿智聰穎的印象,但作為一個普通人,羅素卻完全是一個不被人所理解的或更多被人誤解的怪人。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和歷史學家,也是二十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地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羅素說支配他人生的三種激情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的憐憫之心。
這種誤解不是來自人們從他的著作中獲得的印象,而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始終向人們展現的印象:隱藏著的羅素與表現出來的羅素似乎並不完全一致,這就是矛盾和衝突的根源。在這本書中,羅素的形象陡然從高大的思想家地位墜落到了連普通人都不如的地步,羅素的性格表現出的冷酷、仇恨和不安使得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在我們的心中黯然失色,以至於該書出版後引起了英國羅素學會和羅素基金會的強烈不滿。但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表明的,他的目的並非從負面展現人物,「羅素具有許多令我欽佩的品質:例如,他智慧超群,哲學思想明晰而嚴謹,致力於推動社會正義和國際和平。然而,對許多對羅素抱有欽佩之情的人來說,他們面對的挑戰是去理解上述品質是如何與下述特點共生共存的:他對身邊的人表現出令人恐懼的冷酷,他內心深處潛伏著令人心神不安的可怕仇恨。」這些在外人看來令人欽佩的品質與他內心深處的不安特點之間的衝突,使得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與以往記憶中截然不同的羅素形象。
弗洛伊德曾在《癔病研究》中指出,一個人兒童時代的經歷往往會成為他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將導致他人生的不同軌跡。在《羅素傳》第一部《孤獨的精神》中,蒙克詳細解釋了深藏於羅素內心矛盾性格的最初形成原因,就是他孩提時代經歷的大量痛苦,以至於他後來的幽靈式的逃避既是一種病狀,也是一種反應。
《羅素傳:孤獨的精神》
作者:瑞·蒙克
版本:啟真館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
▲ 點擊圖片買一本
他寫道:「羅素兒時面對的確實是一個幽靈遊蕩的世界;在那個世界中,死者與生者共存;在那樣的世界中,人的情感依附對象被反覆證明是並不可靠的東西,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在那樣的世界中,冷漠看來是唯一可能出現的反應。」的確,理智與情感之間的衝突似乎在羅素身上比在其他人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正如我們熟知的羅素所說的支配他人生的三種激情: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和對人類苦難的憐憫之心,這些恰好是他內在心靈所經歷的矛盾和衝突展現出來的外部反應,而這些矛盾和衝突,也就是他對孤獨狀態的敏銳感知和對精神失常的內在恐懼。閱讀了蒙克的這部《羅素傳》後,我們就會對這種內外差異產生強烈的對比印象。
華茲華斯在其名詩《永生頌》中曾這樣感嘆道,歲月流逝,讓每個平常的場景獲得天堂之光的世界觀,變得越來越難以維持,直到人們最後感到它慢慢減弱,消失在日常的光線之中。羅素的生活似乎就是這種情景的真實寫照:生活中的每一次激動給他帶來的不是榮耀的成功,而更多的是反覆無常的平庸和渾噩。雖然他已經得到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智力天賦,但他似乎正是因為這種天賦而對自己的行為陷入無盡的自責和彷徨之中。尤其是在他的身邊有了比他更為聰明的同伴(至少在他看來是比他更為聰明),他就會更加陷入困惑之中,無法從自我中擺脫出來。雖然他反覆強調三種激情如何支配他的生活,但這三種激情卻是如「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們無法體會到他所謂的「絕望的邊緣」,但我們可以看到,羅素的一生正是不斷試圖克服平庸和渾噩,從普通的生活中尋找讓他的理智得到幸福的感覺。這是一種對他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超越,也就是對理智本身的最大限度的運用。這種運用的結果,就是他在哲學領域裡不斷探索,不斷提出全新的思想理論。正如他自己所說,「儘管偶爾會出現異常情況,但我的心思在哲學研究上;如果離開哲學,我是不可能獲得內心寧靜的。」事實上,羅素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哲學,而正是對哲學的思考和對知識的追求,使得他得以超越自己的生活世界,成就自己的哲學思想。
理智生活的升騰
政治和社會活動是他實現生命理想的方式
在第二卷《瘋狂的幽靈》的序言中,蒙克對羅素的一生給出了這樣的評價:「羅素的人生充滿悲劇。羅素的一生成就卓越,悲劇色彩濃厚,著手創作這樣的傳記似乎是不可思議之舉。不管怎麼說,羅素早年對邏輯學和數學哲學的研究奠定了他在哲學史上的永恆地位,讓他成為20世紀屈指可數的無可爭辯的偉大哲學家之一。」
「我發現,羅素的個人生活恰如一條漫長的情感之路,這條路遭到了嚴重破壞,……羅素的人生似乎以不可阻擋的方式,總是面臨災難。這是由他的兩個基本性格決定的:其一是對精神失常的根深蒂固的恐懼,其二是相當強烈的虛榮心。」
或許正是這些評價,使得當今的羅素研究者們對蒙克的傳記採取了抵制的態度。然而,在我看來,雖然性格特徵會影響到他對身邊事物做出判斷,但他的智力天賦卻總是能夠讓他以理性的方式處理具體事務;而且,他的社會政治活動和面向大眾的思想宣傳,也是他理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實現自己生命理想的重要方式,這是一種「理智生活的升騰」。
羅素曾於上世紀「五四」運動之後的1920年10月12日到1921年7月11日應中國學術界的邀請到中國講學。
我特別關注到蒙克在書中對羅素關於中國問題的論述。這不僅在於羅素對中國訪問的追述,更在於羅素對中國問題的評價。在羅素看來,當代人類文明面臨的兩難困境在中國都得到了充分體現,一方面是文明本身帶給人類的和平幸福,另一方面則是科學給人類帶來的種種惡果。
羅素對中國將要不得不被西化的預見,是對人類未來前途的擔憂:「中國的問題是所有西方人面對的問題:文明本身是否可以倖存下來?是否可能將科學、技術和工業引入一個社會,但是並不隨之引入西方民族特有的侵略性軍國主義?」而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則是,在個人層面鼓勵人們質問和懷疑政客們灌輸的東西,勸說人們接受一種科學的懷疑主義態度,在社會層面則接受一種社會主義主張,即實行全社會的公有制和普遍的公民權利。當然,這些思想在當時的西方社會是完全無法得到認可和支持的。所以,羅素曾寄希望於中國,鼓勵當時的中國人接受社會主義。這也正是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接受羅素思想的重要原因。
本文原載於2017年1月14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7版。作者:江怡(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編輯:羅東、戶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點擊圖片
購買獨家定製的《阿赫馬託娃詩文抄》禮盒銀章版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